建築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人類銘刻自己曆史的豐碑和展示文化靈魂的殿堂。因為有了那些千年不朽的建築,曆史才能夠重現記憶,飽滿生動;文化才得以沉澱積累,萬古長存。看看紅牆黃瓦的故宮,綿延萬裏的雄偉長城,廢墟中啜泣的圓明園,崖壁間奪目的龍門石窟……無一不閃現著華夏的燦爛文明,記載著中華的曲折曆史。走近它們,在喟歎中感受那撲麵而來的輝煌與沉重吧。
紅牆黃瓦"紫禁城"--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故宮是明朝皇帝朱棣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的,始建於1406年,建造前後曆時14年。故宮為一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其中建築麵積為15.5萬平方米,共有9999.5間宮室,宮室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事亭】
午門廷杖
提起故宮裏的午門,就會讓人想起文學作品或者戲曲中經常看到或聽到的"推出午門斬首"一說。恍惚間感覺自己正置身於百年前的刑場,看著衛兵押著犯人走到午門,看著刑官拋出了執行令,看著劊子手毫無表情地手起刀落……
其實午門並不是殺人的地方,在這裏也並沒有處決過犯人。中國古代的死刑犯,除了少數"斬立決"的之外,都是要等秋後才能以法場問斬的,並且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場處決。
午門作為皇宮外朝的正門,它真正的功用是國家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此外,為顯示午門的威嚴,皇帝杖責朝臣多在午門進行,俗稱"午門廷杖"。這也是午門與"行刑"二字相關的時候。當然,廷杖起初隻是象征性責打,一般不至於死人。最初,廷杖時,大臣可以穿上厚實的棉褲,並在下麵墊上東西。真正成為酷刑是在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在位時期。當時太監劉瑾當權,他痛恨知識分子,於是規定:廷杖時,必須脫掉褲子,把屁股露出來,然後指令行刑的錦衣衛將受刑者往死裏打。這才出現了廷杖死人的慘劇。
最慘痛的當屬正德年間的"諫南遊"和嘉靖年間的"爭大禮"。後來明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不顧國民疾苦,而又要赴江南選美女。為此群臣上諫,皇帝發怒下令廷杖舒芬、黃鞏等大臣130餘人,當場打死11人。又有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遭到大臣們的抵製。群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
所以朝臣們恨透了"發明""光屁股廷杖"的劉瑾,士大夫中劉璋等人就設計也要讓劉瑾吃一吃這種廷杖的滋味,於是在劉瑾後來犯事被淩遲處死之前,就有先於午門挨一頓廷杖的事。
然而,士大夫們的這次發泄,並沒有給皇帝帶來什麼啟發,"午門廷杖"的罰風,到嘉靖皇帝手上,依然被發揚光大著,死於"午門廷杖"的冤魂越來越多,卷走了皇宮的禮儀廉恥,剩下的隻是森嚴,所以,後人才會屢屢將"午門廷杖"誤傳成"推出午門斬首。
珍妃井
珍妃井位於寧壽宮後麵。到故宮參觀的人,一般都會來看一看這口其實並不起眼的小井,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個淒美的故事。
珍妃,滿洲鑲紅旗人,本名叫他他拉-珍兒,1888年(光緒十四年)被選為貴妃。因為她文才武略皆有所通,再加上盡心服侍,所以深得光緒寵愛。開始慈禧太後也比較喜歡她。
後來在戊戌變法中,慈禧與光緒因為政見不合鬧得不可開交。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成了一個徒有虛名的皇帝。當然和光緒站在一起的珍妃自然也逃不了幹係,她被慈禧打入冷宮,囚禁在一個小院裏,整日粗茶淡飯,還不能隨便與人說話,甚至還要受太監們的訓斥。與從前的身份和地位相比,簡直是天壤相別。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和一些大臣準備西逃。在她臨逃跑的前一天,將珍妃傳到頤和軒。她對珍妃說:"洋人就要打進來了。帶著你走不方便。留在這裏,萬一受辱豈不是丟盡皇家臉麵。你找個辦法自我了斷吧。"
珍妃據理力爭,要求皇帝留守京師。當時在場的光緒居然無可奈何地看著珍妃,縱然有千般憐惜與痛苦,也隻能埋在心裏。
慈禧看珍妃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妖言"惑眾,頓時惱羞成怒,不顧光緒的苦苦哀求,令太監將珍妃投進了院子裏的一口井裏去了。那時,珍妃年僅25歲。
從此,那口井被稱為"珍妃井",它同這段以悲劇終結的皇宮裏的愛情佳話一起流傳了下來。
【景觀台】
故宮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麵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是紫禁城諸殿中麵積最大的一座。太和殿是五脊四坡,重簷廡殿建築,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簷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此外,太和殿還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禦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裏慶祝。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後,殿高27米,平麵呈正方形,麵闊、進深各為3間,四麵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麵積580平米。黃琉璃瓦單簷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裏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裏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在中和殿後,殿高29米,平麵呈長方形,麵闊9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1240平米。黃琉璃瓦重簷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逸趣苑】
故宮為何"龍"多
紫禁城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皇帝被稱做"真龍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後寶璽、服飾禦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為紋飾。那麼,故宮裏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龍紋2632條,外簷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龍紋5732條,殿內簷及殿內梁枋天花上共有龍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上共有龍紋609條,殿內牆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龍紋542條。這是個尚不完全的統計,太和殿內外的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844條之多。這種萬龍朝聖的裝潢設計,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旅遊貼士】
遊覽故宮,不僅可以欣賞到豐富多彩。歎為觀止的建築藝術,還可以觀賞到陳列於室內的琳琅滿目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的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並且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進入故宮,你會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目不暇接!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課《故宮博物院》
《中國曆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中華民族的脊梁--長城
長城東起遼寧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它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東西綿延上萬華裏,因此又稱作萬裏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最早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曆朝曆代都有過增修補建,不過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說的長城主要是指明長城。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艱巨,曆史文化內涵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早在幾百年前就被與埃及金字塔、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的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曆史的見證和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1987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故事亭】
"八達嶺"的由來
八達嶺長城是萬裏長城最傑出的代表,是明代長城的精華,它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宛若一條騰飛的巨龍,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可你知道"八達嶺"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對於它的來曆,流傳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由"八大嶺"的諧音而來。因為這一帶有八大山嶺。當年修築萬裏長城修到這裏時,因為嶺高峰險,原料難以上山,工程十分艱巨,工期一拖再拖,遲遲不能完工。後來天上的一位仙人被人們的精神所感化,就施法點化,教給人們"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這樣,人們才把地麵上的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工程結束後,人們感慨萬千,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的人們漸漸就諧音成了"八達嶺"。
第二種說法同樣也是源於諧音。據說"八大嶺"原名叫"居庸北口",元代的第四位皇帝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祜)的出生在居庸北口所在的延慶縣內,小時候他有個小名,叫"巴達黎黎",當上了皇帝後,因思鄉情重,便回故地一遊,途經這裏時,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快活時光,於是龍顏大悅。他聽說這個地方仍然叫居庸北口,就說:"這個名字太古舊了,朕小時候在這裏生活過,就用朕的名字給它取個新名,叫巴達嶺吧!"因為居庸北口有"八嶺",於是便將其訛傳為"八達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