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科全書》對封建專製進行了批判。

18世紀革命前的法國是歐洲最典型的封建專製主義的國家,法國封建君主的權力之大幾乎到了沒有任何限製的地步。《百科全書》中對專製暴君的批判雖然並未處處指名道破,但其對象即法國的專製製度是不言自明的。狄德羅以最尖銳、激動的語言痛罵封建暴君說:“在所有使人類遭受折磨的可怕的人中沒有比暴君更殘酷的了……他把臣士看做不過是一些一錢不值的奴隸,一些低下卑賤的東西。”前期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雖然對封建專製做過批判,但是他們的政治思想帶有濃厚的貴族氣息,而缺乏民主主義的傾向。在此狄德羅則大大前進了一步。他在《百科全書》中對封建專製批判的同時已經明確地把民主主義的政治要求大書特書在他們的旗幟上了。他指出,國家不是君主的私有物,而應為人民所有。但是在封建統治下,人民是無權的。他說:“公正的統治者應當傾聽人民的聲音,應當讓人民有自己的代表參與國家政權。”民主權利是人民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人人都應當有平等的權利,身居高位並非血統高貴,人人都有權擔任國家官職。國家在本質上隻屬於人民,僅僅為人民所有。就這樣,在啟蒙運動的風起雲湧的時代當中,《百科全書》用理性與批判的武器為人民的思想打開了革命的閥門,在法國乃至世界的曆史長卷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佚名)

狄德羅1713年11月生於法國郎格裏市一個小資產者的家庭,他父親狄埃·狄德羅繼承在朗格裏業已維持200年之久的手工業,是頗受尊敬的製刀具的能手。他最初在朗格裏的耶穌會受教育,滿13歲時未曾受削發儀式。他熱衷於在巴黎讀書,先後就讀於偉大的路易公立中學和哈爾庫爾公立中學,在那裏學習了邏輯學、物理學、道德學、數學以及亞裏士多德的和神學家的形而上學,於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

狄德羅在青年時代熱愛學習,在學習中感到十分幸福,他隻希望獵取知識,別無它求。可這與他父親讓他做律師和檢察官的希望相矛盾,老人也不理解兒子之所以不從事所謂高尚職業的心情,在厭倦之餘,掐斷了生活費用的供給。狄德羅的生活艱難起來,在艱苦的生活中,他接觸到各個階層的人,熟悉他們的思想感情,這觸動了他的心靈,促使他思考各種社會、政治問題,培育了他的反抗精神。

狄德羅1743年,狄德羅結婚生子,生活也更加拮據起來。為了養家糊口他曾經為教士寫布道文,還做過家庭教師,從事翻譯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積極學習,刻苦堅持,始終不渝。他精通希臘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博覽各種科學和哲學書籍,尤其喜愛文學。

1745年,狄德羅應英國人約翰·密勒斯和德國人戈·塞留斯與書商勒伯勒東的邀請接受翻譯《百科全書》的工作。然而,他發現原著有諸多的缺陷,因為該書中有些東西已經過時,有些東西是照抄照搬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方麵卻根本沒有提及,因此,狄德羅決心重新編輯一部體現出人類知識體係、最新科技成就的百科全書。他提出了一個宏大的編寫計劃,自己擔任主編。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孔多塞、魁奈、杜爾哥、伊豐長老等一大批著名學者聚集在狄德羅的周圍,堅定地支持他的《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