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六五章 心之所願 天下大同(一)(1 / 3)

關於郭藥師常勝軍投誠的消息傳遍全城,在這一兩日內成為眾人茶餘飯後談資焦點的同時,汴梁城中,作為推動了此事落實的、位於武朝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們,也正在勝利的餘韻中感受著喜悅的成果。

最近一年的時間以來,金人攻勢凶猛,已下遼國土地近半。此消彼長之下,幾乎已經可以說是敲響了遼國的喪鍾。武朝朝廷當中,多有信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理的,此時將常勝軍拉攏過來,便恰好是這個道理的最好佐證。

自開戰之初,朝廷中主戰主和的勢力已經傾斜得相當嚴重,但主和派仍舊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的。而主戰派中也並非團結一塊,在後來戰局連敗的微妙形勢中,漸漸分成兩股,一股要求前方軍隊奮戰得勝,展現自己的實力,在此後與金人的談判中便更好說話,另一派則因為敗績連連,開始鼓吹己方保存實力,以兵法運籌,坐山觀虎鬥,待金遼皆傷,再順勢得利。

這兩種說法一開始就是都有的,隻是戰局變化後,才明確地割裂開。但無論如何,主戰派的底線還是要收複幽燕,至少不能讓主和派占了上風。當常勝軍投誠的消息確定,眾人當中,還是後者的聲浪占了上風。此時北方按兵不動,童貫率禁軍北上,還未再度開戰,郭藥師便投了誠,正符合天朝上國王道之師的風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武朝中興之機到來的標誌了。

呼聲熱烈,眾誌成城,在此時來說,慶祝的方式當然就是各種宴席聚會。這兩天裏,汴梁城中承辦各種聚會的商家發了大財,各家青樓楚館也是收入不菲,幾個文會辦得有聲有色,一位名叫於少元的才子在靜思園中作《王道賦》,被評為近百年來少有的大氣之作,有唐時遺風,文章駢四儷六、洋洋灑灑地說明了武朝再逢盛世的必然性,文采橫溢令人歎為觀止。

文道昌,自然也能算是世運興隆的表現,大家是不會對此有什麼異議的。作出《王道賦》以後,這位於少元又得京城花魁姬晚晴的青睞,在這兩天的時間裏,成為京城傳揚的佳話,隱約便要與此時被稱為京師四大才子的周邦彥、鄭叔和、王元世、謝道三比肩。

這些事情,是這個時代最為流行的風氣,不管在哪裏,都是繞不過的。這天下午的右相府中,便也有幾個人拿著那《王道賦》在傳閱議論。這是右相府的東院,與秦嗣源一向辦公的書房是很近的,房間裏書籍案牘眾多,也證明了這幾人乃是秦嗣源信任的幕僚或師爺。其中一人乃是樣貌俊逸的中年和尚,另外三人則分別是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樣子,三人氣質都成熟穩重,但年齡則像是寫在了臉上,一望即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來。

“……洋洋灑灑,沛然大氣,這於少元稱得上文采天縱了……今年才二十出頭吧,倒是讓我想起了王子安……”看了賦文後說話的乃是那五十來歲的老者,一麵搖頭讚歎,他口中的王子安,則是初唐四傑中寫出《滕王閣序》的王勃。能在右相府當幕僚的,都是文采斐然之輩,這位老人能將於少元比王子安,足以證明對方的成就。

不過他這樣說了之後,隨即也就迎來了不怎麼讚同的反駁。說話的乃是不遠處正在伏案書寫的三十多歲的男子,挑了挑眉:“文采是好,卻隻是空口感歎,立論不足呐,若隻是王道正氣便可興國安邦……嗯,雖然也非毫無道理,但這樣一來,年公,我們又在做什麼?”

“他才二十出頭,有文采便夠了。何況興國安邦,本也該是王道為主,這也沒有說錯,哈哈,舟海你又何必介意。”被稱為年公的老者笑了笑,另一邊的窗前,正在喝茶的和尚抬了抬頭:“若論文采,與周美成比肩或許是可以的,不過……怕還是比不過那位正在上來的一夜魚龍舞吧……”

“那是異人,不用拿來比較了。”三十多歲的男子說了一句,窗邊的和尚嗬嗬點了點頭。

幾人當中,四十來歲的中年男子樣貌端方,但看來相對沉默寡言,雖也聽著幾人說話,但一直沒有參與其中。若在放在外麵,在座的幾人也是小有名氣甚至在不少地方能嚇到人的。

被稱為年公的老者姓堯,名叫堯祖年,年輕時便是秦嗣源的幕僚,他學識淵博,之前雖然是跟隨秦嗣源,但於官場文場當中,也有著莫大的名氣。秦嗣源辭官之後,本來還是可以給他一份前程的,甚至他本身的名氣也足以轉投到任何人的名下,但經曆黑水之盟,他的功利之心也淡了,隻是在秦嗣源這次複起時,才又過來幫忙做事。

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名叫紀坤,他原本是秦嗣源年輕時收下的仆從,後來隨秦嗣源讀書識字,成為秦嗣源最初的幾個弟子之一。隻是這人擅長的並非詩詞文采,而是切切實實的做事以及安排別人做事,看起來雖然樣貌端方甚至有些木訥,實際上在秦嗣源管理吏部的時候,不少人都領教過這人的心狠手辣,早些年秦嗣源罷官,不希望他跟隨去江寧到最後淪為管家,便讓他隨著密偵司去了北方,秦嗣源複起之後,他才從遼國回來,看來倒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比以前更加沉默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