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五五章 綱領(2 / 3)

最為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所有事情的中心,是他要將小嬋送走,送回蘇檀兒的身邊。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自己一塊跟著走,但看起來非常困難。小嬋是作為自己的人質存在在這裏的,但想要送走她並非沒有可能,不過事情也存在兩個階段,首先要將小嬋送出城,然後要讓小嬋安全地走過數百裏的路程去到湖州。第一個階段很有可行性,方法很多,問題不大,但要讓小嬋一個人去到湖州,寧毅暫時還沒有可以放心的辦法。

其餘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前一件事情而產生的附加問題。假如小嬋逃走失敗,自己如何保證她與自己的生存,加入小嬋逃走成功,自己又能如何保全自己。有關這個問題總歸在於提高自己的價值,或者是提高自己幫助對方的誠意,這些都屬於平日裏的閑筆,沒有固定套路。他想要寫的那些東西,也是屬於這個問題的一部分。

倒不是為了忽悠人而寫,而是他真心地去想過這些東西。既然要在這裏住上一段時間,那麼總歸得找些事情來做,單純教一些學生,恐怕還是無聊了。如今眼前擺著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農民起義的例子,雖然目前不好下筆,但要說一個想法的基本框架,寧毅心中還是有的。

野心、欲望、或者說理想,在後世大概被叫做主觀能動性的這種東西,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成為一個人或是一批人能否幹成一件大事的決定因素。這個說法固然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但至少在眼前的這場起義中,成為了眼前最大的製約點,一幫農民沒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大部分士兵搶啊搶,總有一個時間會覺得自己“搶夠了”,他們不是文人,想要為萬世開太平,也不是士兵,可以單純的聽著命令往前衝,當這個隊伍裏農民的比例太大,總有一個時間點,他們就慢慢停下來了。

縱觀整個曆史,真正成功了的起義或者是農民起義,首先一點,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真正的大勢所趨,也就是一幫文人哭著喊著這個世道該滅亡了。第二點在於起義者能夠將農民訓練成士兵,也就是讓他們能夠聽命令,而不是問“我們去搶什麼”。兩者各有比例,第一點最重要,當然也有特例,如後世明朝的朱棣興兵,但那並非農民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第一點的重要性幾乎無可取代。

而在整個曆史長河當中,看見諸多農民起義,因饑荒、因瘟疫、因暴亂,有人振臂一呼,幾萬人幾十萬人就起來,他們如蝗蟲一般的奔突,隨後沉寂。但幾乎所有的起義高層,都沒有真正去想過該怎樣動用起每一個人的全部力量。而真正將主觀能動性甚至是理想這樣的概念用在了農民身上的起義,古往今來,在寧毅所知的整個曆史長河、所知的所有事例當中,僅有區區的一次。

那是後世共產黨的起義。

無論後世對於那次革命後來的評價如何,至少在當時,那一幫農民發出的力量是最大的,也創造了或許是整個人類曆史上最為清廉的一隻革命隊伍。

寧毅曾經也有過憤青的時候,當時他曾尋找一些有關日本神風敢死隊的資料,那是二戰將要結束時,日本人高喊著“一億玉碎”的口號,預備將美國人拒之門外。當時的日本飛行員以輕型的轟炸機或是戰鬥機綁上炸藥,甚至隻帶上單程的燃油,直接衝撞美國的飛機或船隻,由於這樣不要命的戰法,當時甚至有一部分美國的王牌飛行員心理都受到影響,有的在自家母艦上降落時心情不穩,導致飛機墜毀。

而除了這種神風敢死隊,那時在日本的沿海,他們將魚雷裝上方向盤,訓練水兵駕駛,預備以這樣的的方式直接衝撞美國的船隻。當然,這樣的戰法是為了防備美國的大規模登陸而準備,後來美國並未登陸,這些魚雷也並未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