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一)(1 / 1)

第一節大地構造環境

中條山地區位於華北地台南部山西陸台西南邊緣弧內。該區是山西陸台結晶基底出露的重要地區之一,其基本構造格局和地質特征與華北地台整個前寒武紀構造活動及演化具有密切的內在聯係。中條山地區出露的最老地層為太古宙涑水雜岩,相當於五台-太行山區的阜平群、呂梁山區的界河口群。可見太古宙華北地台即形成了大致具有現在規模的克拉通陸塊。

華北地台發展到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進人一個全新時期,基於太古宙克拉基礎之上,形成某些大規模且大致成NE向的裂穀帶,其中南起熊耳山,經中條山、太行山、五台山到燕山,所形成的一條寬約100—150千米,長8.00餘公裏的長條形坳陷帶是華北地台內最重要裂穀帶之一。裂穀作用從陸塊南端開是,然後逐漸向北張裂對這條超殼型岩石圈裂穀帶的存在已經有某些學者進行了係統闡述,但對其形成時代略有不同認識。某些地質工作者認為它起始於早元古代,時限為25—17億年;另一些地質工作者則認為形成於晚太古宙元古宙,從中條山地區地質構造特征來看,後者更符合實際。

在這條大規模裂穀坳陷帶之內,堆積了巨厚的火山岩建造和沉積岩建造,其中早期階段形成五台群、呂梁群、絳縣群等具優地槽特征的火山-沉積岩建造,五台群、呂梁群主要為細碧角斑岩建造、矽鐵質建造、鈣堿性火山岩建造和複理石建造(鄭超文,1986);而中條山地區絳縣群則主要形成具明顯“雙峰態”特征火山岩係和細碎屑岩沉積建造,這套廣泛發育的“雙峰態”超鉀質火山岩係成為該裂穀帶存在的有力佐證。晚期階段整個裂穀坳陷帶內的火山活動減弱,裂穀帶性質轉化為具坳拉槽性質的深裂陷槽,其內沉積有厚層的滹沱群、野雞山群和嵐河群以及中條群等具冒地槽性質的沉積建造,中條山地區的中條群主要為陸源碎屑耑、泥質岩及碳酸鹽岩等正常沉積建造,其中有小規模的細碧岩及某些基性岩牆、岩床的佼人。同時形成具裂穀花崗岩性質的奧長花崗岩,如北峪花崗岩體,但無論是優地槽性質火山-沉積岩建造,還是具冒地槽特征的正常沉積岩建造,均遭受了低-中級變質變形作用的改造,形成綠片岩相變質岩係。繼中條運動之後,在中條山東部地區於中-晚元古代再度發生坳陷,並且沿著新生的坳陷邊緣大斷裂產生廣泛強烈的中性火山岩的噴發,形成西洋河群以安4岩為主的大規模中基性火山岩係,這套火山岩係基本沒有變質和變形特征,代表了中條山地區前寒武紀最後一次重要的岩漿作用和地質構造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