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天,對我而言,實在是一個飽看了月亮的陰晴圓缺,嚐盡了人世的悲歡離合的秋天。因為這本書的緣故,我翻閱了大量與中秋與月亮相關的資料。我時而沉浸在遠古的月亮崇拜的神話中,時而又恍恍惚惚地行走在大江南北,於中秋佳節,深入到民間,深入到一個一個洋溢著喜慶的節俗之中,就好像自己在那裏供月,在供桌上擺放著月光祃,兔兒爺,擺放著圓圓的月餅和各式水果,我又回到了童年,我和小夥伴們一起打著燈籠到處跑。我們堆一個一個的寶塔,在寶塔中塞進幹柴,再在幹柴上澆煤油,然後點燃,然後站得遠遠地看,看寶塔冒煙,看紅色的火苗從寶塔四周的孔裏麵探頭大笑。我們還去摸秋,到平時不敢去的菜園子裏去摘豆角,去偷瓜。不知是誰,牽著我的手,來到了“姑蘇”。姑蘇的中秋真好:“千人石上紫雲簫,一曲清歌魂欲銷。勝會中秋才罷卻,便須串月小長橋”。又是走月聽歌,又是到長橋看串月。還有“虎丘待月中秋節,玉管冰弦薄暮過。山畔若教明月上,憂愁無地駐笙歌”。隨便拈來一兩首姑蘇的竹枝詞,就聽到了悅耳的歌聲,就看到了擁擠得找不到地方落腳的鬧中秋的男男女女。再眨一眨眼,又不知自己是到了廣東還是湖北亦或安徽、浙江、陝西,反正是到了一條河邊:“笙歌隊裏中秋夜,燈火滿河俱畫船。每對嫦娥有一恨,不能常放月兒圓”。滿河滿河的畫船,嫦娥在不在畫船之上呢?我就這麼恍惚著,夢幻著,時而天上時而人間時而南北時而東西著。
在寫作本書之前,我與楊裏昂先生曾經合作主編過一套“中國傳統節日係列”,共八冊,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因此,與節俗相關的書籍我能見到的,便都買了回來。特別是今年,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得到了有關方麵應有的重視,且有了法定的假日,於是與幾大傳統節日相關的書籍也就相應地多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當王稼句、薛冰二位盛情邀約我寫作本書時,我便感到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切不可掉以輕心。
雖然節日的緣起眾說紛紜,節俗的內容南北有異,但寫作者考究起來,資料的來源有很多是相同的,構成節日的元素你也不能憑空臆造,怎麼樣寫出特色來,這就得在資料的查找上獨辟溪徑,盡量地溝沉出一些已有的書籍所忽略的東西。比如本書的第四章,我就是本著這種想法與選擇賞析篇目的。
正寫得興起,忽然聽見了王稼句的聲音:字數已滿,你得趕快煞車,四本書的厚薄務必相差無幾。哎呀呀,我還有不少想寫的東西沒有寫哩,比如《紅樓夢》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賞中秋新詞得佳讖”和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這兩回,如要賞析起來,那便是沒有三五千字下不來的。又如,與中秋相關的詩、詞、曲、民歌等,那可是多不勝數的,僅宋代蒲積中編的《古今歲時雜詠》,其中就收有與中秋相關的詩兩百餘首。又如江蘇古藉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古典詩詞風物風情係列”,共八冊,其中有一冊《月》,其中收有與“月亮”相關的詩一百二十餘首。還有那麼多的詞和曲,還有戲,比如關漢卿的《望江亭》,全名就叫《望江亭中秋切鱠》,而且望江亭就在我們長沙的水陸洲上。還有納蘭性德的詞,其中就有不少與月與中秋相關的,似乎也很值得一讀。罷了,罷了,好在以上提到的這些書並不難找,真正對此有興趣者自會沿著一條條的小徑去細細地求索。但願,讀者擁有這本書之後,心中會常駐一個圓圓的月亮,夢中會牽係一個難忘的中秋。
彭國梁
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於長沙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