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思想很宏大,要比馬洛克①所著的《新式共和國》中一個人物所說的那句漂亮犬儒話語更有力量。後者為八卦醜聞正名的理由是:這樣做是基於最為神聖的真理出發,然後以最具美感的想象構建而成。

看書很了不起嗎?

我想,可能是因為人們知道我的職業是寫書的,所以當他們遇到我的時候,可能出於禮節或是善意,就與我談論起書的問題來了。我想,就是因為自己缺乏應有的禮節與善意,所以我時常發現很難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時很難去對一些“友善”的問題作出適當的回應。大多數人都以為,隻要你讀過一本書,就可以談論這本書。而事實上,雖然我認識的多數人都會去閱讀書籍,但真的隻有很少人能夠去談論它們。諸如書籍、圖畫、音樂、風景以及人事都是很難去談論的,因為它們並不是全然明確與有形的東西,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者、觀者、聽者以及研究者在心中對其價值的衡量與評價。

①即W. H. Mallock(1849—1923),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是《新式共和國》。

正如某一化學物質在與某一種物質混合之後,不會發生什麼反應,但若是與另一種物質混合的話,就會立即冒出泡沫或產生蒸汽。所以,一本書必須要能觸動靈魂的某根弦,才能產生真正的動力或是能量。至少,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抱著某種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發掘書的價值,而不是盲目跟風,隻是根據評論或是朋友的推薦。就我而言,閱讀一本書總有點像一場戰鬥,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自問,作者是否會戰勝我,說服我,讓我讚歎,或是讓我感到疑惑。一本書真正重要的,並非它是否寫的優秀、內容安排有序或是文筆優美,而是書本身是否具有一種真實的生命力。書的內容沒必要就是現實生活的模板。狄更斯的小說就似乎與現實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卻有屬於其自身難以阻擋的魅力。書籍的不同之處——此處,我主要談論的是小說——就是當你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符合現實生活。”或者你說:“那根本不像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曆,但這卻是存在的,且富有生命力。”我想,很多人都對書籍抱著過分順從的態度。要是一本書文筆優美或是在封麵上印著著名作家的名字,很多讀者就會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未作閱讀前就心懷敬畏了。我認識一些作家,之前寫過一些好書,但後來寫的書卻是一文不值。但我不會說出他們的名字。有時,內容完全相同的一本書,隻是換了一個名字或是出版社,又重新麵世了。有時,這淪落為單純機械式的工作,作者也不再花心思到寫作上來了。我個人覺得,懷著一種順從敬畏的態度去閱讀書籍是毫無裨益的。作家的任務就是要讓你看你津津有味,心中感懷,讓你強烈感受到力量與影響,喚醒內心深處的靈魂,時而發笑,時而沉思,時而心滿意足。

我可以肯定一點,閱讀的好處與裨益都被過分地誇大了。閱讀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而已,當然,我們所消磨的時間的價值比不上充分利用的時間的價值。我也不敢確定,純粹浪費時間就一定遜於消磨時間,因為前者還存在著某種精神。誠然,閱讀被一些勤奮之人視為緩解緊繃神經的“靈丹妙藥”。我有一個很努力的朋友,要是辛勤了一天之後還不能入睡的話,就會起身閱讀被他稱為“垃圾”的書籍,一個晚上一本小說,並且在一個小時看完。但他的這種行為不過是一種倔強精神在作祟,隻是在與自己的耐心作鬥爭。

但真正的閱讀就是有意識地讓自己與另一個心靈進行交流,就像開展一場聚精會神的談話。作家就仿佛與人交談,會忽視所有不成熟或是馬虎拗口的句子,似乎一本書就是由很多普通的對話組成的。作家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真正的閱讀不可能純粹是一種享受,必須要包含著某種觀察與評判的成分。我們的祖先曾以為,一個人若想成為舉止正派的人就應該認真地閱讀一些書籍。現在,還有許多尊重傳統的家庭在認真地履行著這樣的傳統,他們覺得將早上的時光用於閱讀小說是極為浪費的。我以為,這種想法是過時的。我對這種傳統的逐漸淡化也沒什麼遺憾之情。因為,我覺得要是人們沒有真正用心關注,閱讀本身也是毫無意義的。值得認真去閱讀的書籍類型,包括曆史、自傳、科學、神學以及古典文學等。有趣的是,莎士比亞的書籍值得認真去研讀,而沃爾特·斯科特的書籍則不是。而至於為了解一般知識而進行的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視乎個人去作何利用。若你閱讀隻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了解一些當代問題的發展,或是懷著更高尚的動機,因為你想知道過往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忍受著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去做,為什麼要去忍受。那麼此時,閱讀就成為了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情了。但若是你閱讀隻是希望讓腦海如貨倉那樣堆積知識,或是因為想讓自己感覺更為優越,抑或被他人覺得更有知識,那麼這就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