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步軍督頭(1 / 2)

正值盛夏,山陽城中,便似蒸籠一般,路上行人頗少,觀其數目,不過二三人。

“暮督頭,暮督頭,縣令大人喚您速速去縣衙救急!”其聲遠遠而來,言語雖急,卻難掩淒厲之色。

當是時,見一彪形大漢,豹頭環眼,熊麵虎須,騎一匹棗紅駿馬,向道旁一屋奔來,這大漢雖蠻橫,卻是嘴角掛血,麵如金紙,但有眼力之人,定能看出這大漢已是強弩之末,僅憑一口真氣強撐罷了。

“張督頭,何事如此慌張?”

屋中走出一人,高約七尺,麵如冠玉,眉似春水,手持半卷《黃庭》,身披一襲儒衫,手拿道書,卻是個儒者打扮,觀其麵貌,十四五也可,十六七也可,十八九亦可,讓人如雲裏霧裏,捉摸不清。

大漢縱馬奔來,口中大呼:“暮賢弟,官道之上有妖精出沒,十幾名弟兄遭了毒手,賢弟快去縣衙救上一救!”

這少年麵露難色,道:“張大哥這傷且需早做處置,我若如此前去,怎可心安?”

“我這傷勢雖重,卻有真元護體,去鎮中醫館療養數日,自是無礙,你且去,萬莫誤了大事。”

“如此也好,救人如救火,張大哥,小弟先去了!”說罷,這少年將手中道書一扔,縱身一躍,身形如電,直直竄出三丈多遠,連竄幾次便已無了這少年身影。馬上大漢見了此狀,暗歎道:“暮賢弟這功力卻是越發精深了呢!”言罷,急急向城中醫館行去了。

洪荒大陸上,千萬年來,修煉成風,世人閑暇之時,研習道書佛理,煉天地靈氣,不僅延年益壽,更能心念通達,百邪不侵,若修煉到了極處,推山轉嶽,翻江倒海亦是稀鬆平常。

大凡修煉,需得畫限分階,世間修士,不論修魔修佛,修仙修妖,殊途同歸,皆分四大階段----引氣入體,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每一階段,又分前中後三期,篇幅所限,筆者會於後文之中一一道來,在此且先略過不提。

且說上文少年,姓暮名雲深,本是大唐長安人士,(此大唐非彼大唐,此長安亦非今日西安,諸位看官切莫混淆一談。)後家境敗落,便移居這山陽小縣,至今已有數代了。

暮氏一門,自古人丁不旺,傳至暮雲深,隻剩這一脈單傳了,家境雖沒落,卻也有些底子,家門之中自祖先始,便傳下一卷《碧水仙錄》,此功法雖非上乘,但卻頗具玄妙,比起這張督頭之流的野路子,不知強了多少。

人活於世,便需養家糊口,暮雲深雖有些閑錢,也不願坐吃山空,便在縣衙裏謀了個步軍差使,憑著苦修了十幾年的法力,一來二去,掌管山陽一縣約莫千餘步軍,月俸不少,也自威風。

言歸正傳,暮雲深一路疾行,奔入縣衙,抬眼望去,隻見數位醫師奔前忙後,大堂上一片慌亂,間有慘聲傳耳,其聲淒厲,直叫人耳不忍聞。

尚未細看,隻見山陽縣令張德好迎麵奔來,口中大呼:“暮賢弟,快些去洗沙嶺平妖!”尚未說完,腳下一絆,直摔了個狗啃泥,身上肥肉如浪卷沙灘波濤洶湧,大堂眾人便是那受傷兵士無不竊笑。

話說,這張德好乃窮苦出身,少時家貧,日日粗茶淡飯,後慕聖賢之道,勤於學問,逢中秋大考,得了個舉人名號,本可於大州充任司馬,怎奈朝中無人,這廝又不通人情世故,未曾與上峰獻禮,更不善委身巴結,上峰嫌其礙眼,又不願落個隱匿人才的罪名,隻得打發他來這山陽小縣,幸得山陽偏遠,然民風淳樸,風光俊秀,百姓相安,又無匪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張德好自是逍遙。

張德好見山陽民風淳樸,便以無為之道治理縣境,得過幾年,百姓安居,政通人和,官民無不稱道。

正所謂心寬體胖,張德好雖遭人排擠至此,卻也安心,自得其樂,隻因少時家貧,無甚錢糧,便養成個好吃的毛病,所幸當得縣令,每逢月末也有幾十石俸祿,折合銀子,也有數十兩之多,卻是足夠吃食了。久而發福,身寬似長,狀如蹴鞠,為眾人笑也,此為小事,本非精要,後文不複提。

閑話少說,卻說當時景狀,暮雲深見得張德好麵仆於地,心下好笑,也不表露,隻是快步將其扶起,口中道:“大人莫慌,但凡世事,必有因果,便如千纏百結,亦有其道,且先定神片刻,細細道來,召得能人,再行商榷,定有除妖之法。”心中卻暗道:“這肥廝隻怕又沉了些,怕有三百斤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