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鄭(新排序21)(1 / 2)

拚音:zhèng

繁體:鄭

鄭氏來源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黃帝裔孫後稷之後,遠祖鄭桓公,得姓始祖鄭友。《史記》記載,周宣王封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最後一個諸侯國,史稱鄭桓公。幽王時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見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預感將發生變亂,便問計太史公,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名“京”之地,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

2.出自少數民族。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賜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後代,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漢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鄭姓。

鄭氏遷徙分布

鄭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新鄭。戰國時因被韓國所滅,便散遷於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

秦漢時期,鄭姓族人首遷河南洛陽,鄭襲成為洛陽始祖。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

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

後鄭姓族人因懷念先祖勳業,舉族遷回滎陽,並世代在此繁衍發展,使之成為早期鄭姓繁衍的中心。同時鄭姓族人還進入鄰近地區,從而使山東、安徽、陝西、山西也成為其主要分布地區。

鄭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永嘉之亂”,是“入閩八姓”之一,嗣後不斷在此繼續發展,並繁衍播遷於南方廣大地區,形成了諸多的郡望。鄭氏族人在兩晉之後的長期播遷過程中,還出現了諸多的名人與高官,地位均十分顯赫。到了南北朝時期,鄭姓已發展成為著名姓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領域享有特權,富貴滿門。

隋唐五代時期,鄭姓進入第二個重要發展階段,在莆田的鄭姓得到了大發展,其後瓜瓞綿綿,遷衍廣泛,名人輩出,莆田鄭姓後人大量遷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灣等地,成為當地鄭姓開基祖先。唐時的科舉製度,使鄭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製,但在文化上的優勢卻得以充分發揮,出現了大批科舉名士,同時由於此期民族融合不斷加強,鄭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從而使鄭姓在廣大地區得以不斷地繁衍發展。

到宋元時期,鄭姓繼承了先祖的優勢,出現了很多望族與名人,還創立了一代學宗“永嘉學派”,同時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鄭姓聞名於天下,再次成為宋元時期最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斷增加。

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湧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麵。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