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當代小品作品概述
“小品”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本屬佛教用語,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晚明時期,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開始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創作中,並提出將“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顯著特征。時至今日,小品概念的應用範圍更進一步被泛化、擴大化,它不再僅指篇幅短小、雋永新異的文學作品。在美術界,一幅簡潔的、單純的小作品也被稱為小品,如國畫小品、版畫小品、油畫小品等;同樣,在演藝界,通過形體和語言來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麵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也被稱為小品。本章節所取的就是狹義的小品概念,即一種由演員在觀眾麵前扮演角色、表演故事的小型藝術,尤指喜劇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藝界用來對學生進行表演和導演基礎訓練的一種訓練方式,目的在於通過這些練習,使開始學習表演或導演的學生掌握表演與導演的最基本元素。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電視媒介的興盛,尤其是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的大力推廣和強烈刺激下,小品開始從藝術院校的表演練習課中“走”了出來,並有意識地吸取和借鑒其他各種藝術形式,尤其是話劇、相聲、二人轉、民間小戲等的優點與長處,從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利用舞台進行演出或利用電視進行傳播的嶄新而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並因其活潑、詼諧的表演特點備受觀眾的喜愛。
目前業界公認的較早的小品演出應該是著名表演藝術家陳佩斯、朱時茂於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吃麵條》,其滑稽、幽默的語言和形象動作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讚賞和一致認可,從而開創了中國當代小品的先河,堪稱一絕。接著二人一發不可收拾,又以《賣羊肉串》、《警察與小偷》、《姐夫與小舅子》、《主角與配角》等一係列優秀作品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小品表演的第一個高潮。繼陳佩斯、朱時茂二人之後,趙本山開始逐漸成為中國小品界的頂尖人物,並因其極度生活化的表演而被譽為“中國小品之王”,從而壟斷了每年的春晚舞台。其主要作品包括《相親》、《我想有個家》、《拜年》、《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賣拐》、《賣車》、《鍾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說事兒》、《策劃》及《火炬手》等。除了以上幾位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外,其他優秀演員還有宋丹丹、範偉、潘長江、黃宏、蔡明、郭達、趙麗蓉、鞏漢林、高秀敏等。
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多年來的推廣和倡導下,小品這種新型的藝術表演形式已臻成熟,不僅題材空前豐富,其所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也在不斷拓展,而且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一些經典的小品台詞,更是不時在街裏坊間、酒桌茶座上廣為流傳。然而就在小品已成為文藝舞台上廣大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時,卻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和相聲一樣尷尬的不景氣局麵。尤其最近幾年,小品給老百姓帶來的笑聲越來越少,即便是深受全國觀眾青睞和喜愛的“小品王”趙本山,近些年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也明顯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盡管在每年的春晚舞台上,小品類節目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其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優秀小品劇本的嚴重缺乏,所以盡管明星雲集,盡管演員很賣力地演出,但無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材料不好,注定做不出一桌好菜。另外,後繼乏人也讓小品的路越走越窄,小品火了這麼多年,但火的始終是那麼幾個人,這不能不說是小品的悲哀。
小品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短小精悍,情節簡單。小品,顧名思義就是小的藝術品,“小”是它區別於其他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形式的最本質的特征。“小”一方麵指小品的篇幅短小精悍、演出時間較短(一般控製在12至15分鍾左右,最多不超過20分鍾),另一方麵也指其取材著眼點較小、事件比較單純、情節相對簡單。小品在選材時遵循的是宜小不宜大的原則,所以一般不選擇嚴重的社會衝突和重大的社會事件,而常常取材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大事中的某一個小側麵、小片段,從而以小見大、以巧見深,小而生情、小而啟智。回顧這麼多年來許多令人至今難忘的小品作品,就能感到凡是成功的創作,著眼點都是凡人小事。小品雖然“小”,但同樣可以從這個特定的小角度去挖掘生活的內涵,真實、深刻地去反映和評價生活,並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有人曾把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譽為“文化大餐”,那麼與之相比,小品則稱得上是一碟精美的“家常小菜”,同樣能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小品與相聲一樣都屬於“笑”的藝術,因而也需要有足夠的笑料和“包袱”,讓觀眾在笑聲中得到啟發、受到感悟。小品笑料的形成一方麵直接來源於演員生動幽默的形體表演,另一方麵更主要的還是依靠語言的獨特魅力。好的小品語言往往要從民間出發、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因而不僅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泥土芬芳,質樸自然又精彩生動,而且還具有鮮明的人物個性,富於動作性。如小品《心理醫生》中的“心裏拔涼拔涼地”,《賣拐》裏的“謝了啊——”“緣分哪——”等。此外,為了加強詼諧幽默的效果,小品也往往將誇張、比喻、借代、借用等各種修辭手法在語言中進行巧妙地運用,如宋丹丹的“兩顆潔白的門牙去年也光榮下崗了”,趙本山在說到與老伴重新和好時的“後來又濤聲依舊”了等,都是高超地借用語言的範例。此外,大量的偶然、巧合、誤會、介入、突發、陡轉等手段的運用也是小品笑料的一個重要來源。不少觀眾反映,小品不歡迎眼淚,隻歡迎逗笑,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說戲劇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麼小品則是一幅誇張變形的漫畫,是一個“哈哈鏡”,它的特點是用“笑”和誇張的語言與表演來折射事物、反映生活。
第三,貼近生活,角度新穎。在當前的小品藝術家中,趙本山毫無疑問是其中的翹楚,而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源於他深厚的民間背景、豐富的生活閱曆以及他對民間生活的深刻體味與精心提煉。小品所提取的雖是小題材、小事件,但都必須來源於基層民間生活和底層老百姓。鍋碗瓢盆、人情冷暖、世相百態等都是小品所要展示的對象,都可以通過小品這種形式在藝術上得到升華,在舞台上進行演出,而且往往也隻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激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真正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像黃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遊擊隊》,趙麗蓉、鞏漢林的小品《如此包裝》,趙本山、範偉、高秀敏的小品《賣拐》、《賣車》等,都是從生活中發掘提煉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過他們活靈活現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演出,使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受到心靈的觸動,質樸親切而又回味無窮。
第四,結構簡單、節奏快捷。這一特點是由小品的“小”決定的。因為小而短,因為要在短短的十幾分鍾裏引發矛盾衝突並解決問題,所以就要求盡可能地刪繁就簡,“簡單快捷”也就成為小品的節奏主調。“簡單”首先表現在人物的設置上,大多數小品人物設置多為兩人,因為多一個人物就多一堆交代,能用兩個演員完成的,就盡量不要用三個演員去完成,不僅如此,小品中人物背景還不能太深,人物關係也不能太雜。其次,小品的語言要精心錘煉,惜墨如金,能一句話表達清楚的就絕不說兩句話。最後,小品結構上的安排多采用單刀直入式:簡單介紹—推向高潮—進入結局,所謂的“開門兒見戲”、“皮兒薄”講的就是這一點,也就是進入情境(即狀態、人物關係、矛盾)要快,情節發展要一氣嗬成,要緊緊扣住觀眾的思維和心理節奏,迅捷、明快地濃縮過程,強化結果。如《糾察》在展示男老兵與女小兵的矛盾時,事件簡單,路線清晰,節奏明快,幹脆利落又流暢自然。
小品是受相聲的影響,吸收了相聲的語言、結構、樣式等特點發展而來的,因而同樣具有短小靈活、幽默風趣等特點,但小品又是一種與相聲存在明顯不同的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相聲訴諸人們的聽覺,講究的是“說學逗唱”,尤其重在“說”,它可以沒有情節,隻要有包袱,聊什麼,怎麼聊都可以。而小品則不然,它不僅需要“說”,更要輔之以“演”,通過說、演來取得綜合效果,調動的是觀眾的聽覺與視覺,所謂的“說相聲,演小品”指的就是這一點。其次,相聲是由不裝扮成角色的演員,以“一人多角”(一個演員可以模仿多種人物)的方式“跳進跳出”,演員既可以進入某個角色,也可以跳出角色進行評論,然後又再進入另一個角色,從而通過說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種各樣的故事講給聽眾聽,而小品不允許這樣,它是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一個演員就是一個角色,不能變更。最後,除了傳統相聲需要長衫、折扇、醒木等外,現代相聲表演一般已不用道具,不化裝,而小品則要根據情節所需安排道具、布景,還要化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