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以知識創新和新技術變革為基本特征的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挑戰,並由此引發了社會各領域的深層次變革。在教育領域,這些挑戰和深層次變革帶來的影響,最為核心、最為根本的,莫過於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的轉變與重樹,“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成為這一時期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如何回應這一時代命題?從普通民眾到教育工作者,從教育部門到高等院校,從中央到地方,人們都在思索,都在求解。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紀之交,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率先吹響了回應號角,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力圖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環節和突破口,打通一條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革新之路。

然而,要打通這樣一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和實施,並不像當初想象的那樣容易,即通過對原有的教師進行培訓自然就可以達成。事實證明,僅僅通過培訓來推行新課程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等一係列從教育理論到教學實踐的全麵變革和轉向,特別是一線教師和新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全新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麵把握以及將之轉變為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到,它需要從師資培養的源頭做起,即重新檢視傳統師範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體製機製和模式,將職前教師教育改革(師範教育)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質性地對接起來,主動搭建和打造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與實施要求的師資培養平台。如何將職前教師教育改革(師範教育)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進行實質性的對接,如何搭建和打造這個平台?這些問題無疑要落實到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的頭上,而作為地方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主體和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地方高師院校必須主動出擊,以理論探索和實踐行動的勇氣與自信作出積極回應。

在開放的教師教育體製下,非師範院校向師範橫向擴展以及師範院校也走“師範與非師範共同發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或正在淡化和衝擊著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內涵,地方高師院校逐漸遠離自己的本色,服務基礎教育的能力和特點受到了弱化。為此,高師院校必須打造能夠支撐和彰顯特色的平台,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要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編寫緊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同時又符合自身改革發展需要和突出“師範個性”的校本係列教材。

作為一所省屬的師範院校,衡陽師範學院具有“百年師範”的光榮傳統,始終高舉師範旗幟,積極參與祖國的教育事業,為祖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殫精竭慮,為地方教育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麵對新的形勢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一方麵加強理論研究,先後申報了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基礎教育新課程背景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和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湖南省教育廳教研教改項目“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與中學教師素質拓展對接研究”,努力探索高等師範教育盡快適應“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出教師教育特色的道路;另一方麵,積極探索和實踐,深化教學改革,主動對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理論和路徑,推進教師教育縱深發展,突出教師教育特色,增強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功能。《新時期教師教育改革係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就是我們在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

以理論探討為先行、以實踐探索為依托,是本套教材編寫的特點,也是新時期地方高師院校麵向基礎教育改革和服務基礎教育發展的一種努力和初步嚐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貫重視教育,關心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本套教材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對此,我們深表謝意!由於是初步嚐試,其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我們期待全國同行的批評指正,更期待由此而建立起一個相互學習、溝通與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