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令人惋惜的唐代詩人之死(1 / 1)

唐代優秀詩人中,李賀的英年早逝,杜甫的死於漂泊途中,還有許多詩人的抑鬱而終,都令人扼腕。但是,相比之下,下述五位詩人之死,無疑是更加令人惋惜同情的。

王士源(元)《孟浩然詩集序》記載:“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發背,且愈,得相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於南園,年五十。”所謂“疾發背”,指背脊長瘡。《新唐書》本傳說的是“病疽背”。疽,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食鮮”的鮮指什麼呢?孟浩然《峴山作》詩雲“美人騁金錯,纖手鱠江鮮”,是指生魚片;《從張丞相遊紀南城獵,戲贈裴逈、張參軍》詩雲:“順時行殺氣,飛刃爭割鮮”,又指禽獸之肉。可見,孟浩然當時是因為吃了生肉(魚或禽獸之肉)而使原本即將治愈的毒瘡重新發作,終於不治身亡。倘若孟浩然這一次見老朋友王昌齡,不激動得忘乎所以,亂吃東西,他是不會隻活到50歲的。

王勃是唐代著名的神童,六歲就很會寫詩了。成年後,他名列“初唐四傑”之首,有《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家喻戶曉。但是,他死得很早,死時年歲,說法有分歧,一說28歲,一說27歲,死因和地方,說法一致,都是溺水於南海。王勃父親因兒子殺死避罪官奴受到連累,被降職為交趾(在今越南河內)縣令。王勃不遠千裏,前往省親。《新唐書》本傳、《唐才子傳》等,似乎是說,王勃死於前往交趾路上。但是,《舊唐書》本傳僅言“渡南海,墮水而卒”,沒有說明是往還是返。王勃《鞶鑒圖銘序》記載上元二年十一月七日“予將之交趾,旅次南海”,加上楊炯《王勃集序》記載,王勃死於上元三年(676年)八月,按情理推斷,他應該死於由交趾返回的路上。因為,王勃不大可能在去交趾省親的路上,在廣州逗留10個月之久。

四川梓州射洪人陳子昂,從其六世祖開始,就一直是富豪之家。陳子昂生前好友盧藏用《陳氏別傳》記載:“父元敬,瑰瑋倜儻,年二十,以豪俠聞。屬鄉人阻饑,一朝散萬鍾之粟而不求報。於是遠近歸之,若龜魚之赴淵也。”陳子昂本人,作為富家子弟,也不是文弱書生。十八歲之前,是個“馳俠使氣”、“尚氣決,弋博自如”的公子哥。後來折節讀書,一舉成名,中了進士。仕途雖然很不順利,但也曾深得武則天的賞識,在朝廷裏做過麟台正字、右拾遺之類的官職。令人奇怪的是,因為父親年老,陳子昂請求解職,回家侍奉,竟然遭到貪暴殘忍的縣令段簡誣陷,死於獄中。富豪出身、曾在朝廷為官、政治文藝才華均十分出眾的陳子昂,竟然死於小小縣令之手,年僅40餘歲(盧藏用《陳氏別傳》稱42歲,《舊唐書》稱40餘歲,《新唐書》本傳稱43歲)。因此,近代以來,有多位學者撰文探討,提出了段簡背後更有強大人物的推測。

王昌齡擅長七絕,生前即已詩名大盛。因為他做過江寧縣令,被當時人稱為“王江寧”,甚至有人把他比做詩壇的孔子,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說法——這稱號跟“詩聖”幾乎是一樣的意思。《新唐書》本傳說,被貶為龍標縣尉的王昌齡,“以世亂還鄉裏,為刺史閭丘曉所殺”。閭丘曉殺王昌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王昌齡有省親逾期的過錯,二是閭丘曉濫施殺伐之權。這兩個原因,隻要少一個,王昌齡都不會死於非命。

劉希夷作《白頭吟》一詩,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其舅父宋之問也是著名詩人,在劉希夷尚未公諸於眾前看到這詩,非常喜歡這兩句,要劉希夷把它讓給自己。劉希夷先答應、後反悔,惹怒宋之問,宋遂將其殺害。《劉賓客嘉話錄》說宋之問是“以土袋壓殺之”,壓殺的方法,大概是,趁其熟睡之際,以土袋壓住頭部尤其是口鼻,使其窒息而死。這種殺人方法,古籍中多有記載。劉希夷死時年歲,文獻沒有說明,《大唐新語》、《本事詩》都說是《白頭吟》詩成後不到一年即已離世,《唐才子傳》則是“時未及三十”。總之,應在他25歲中進士後不久。

根據這些詩人保存至今的一些名篇佳句,我們有理由相信:倘若假以年歲,這些才情橫溢的詩人,都有可能寫出更多的好詩,嘉惠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