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勤奮才能出業績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譯文: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但它卻荒廢在嬉笑聲中,事情由於反複思考而成功,但它卻能毀滅於隨隨便便。
國學鏈接:《進學解》
韓愈《進學解》,舊說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是年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解,解說,分析。全文以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為形式,故名《進學解》,實際上是作者感歎不遇、自抒憤懣之作。
諸子之言:
古人崇尚勤奮的品德,早在《尚書》中就有“天道酬勤”的說法。“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意思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也就不能有所收獲。
《老子》中也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裏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壘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向人們說明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備勤奮踏實的精神,隻有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我國古代哲學家朱熹能夠成為一代大哲也是與他的勤奮分不開的,他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意思是說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地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意在告誡人們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者美好的才華,是需要不斷努力、勤奮修煉才能達到的。
延伸思辨:勤能補拙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人們隻看到他們表麵的優秀和風光,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默默付出的汗水。這些傑出的人物並沒有超常的天才,甚至有些人天資欠佳,但是勤能補拙,正是靠著勤奮他們才走向成功。
宋代學者朱熹講過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名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隻能讀50個字,讀一篇小文章也要五六遍才能讀熟。為了克服缺點,他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便與日俱增。後來,他不但克服了自己反應遲鈍的缺點,而且成了博學之士。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因此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並沒有使他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每天仰望天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跟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覓影。通過勤奮的練習,梅蘭芳的眼睛變得靈活、生動,終於成了一代京劇大師。
華羅庚教授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即使天資再差,隻要勤奮,就一定能成功。
精彩典故:
蘇秦勤奮學習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六個諸侯國的丞相,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的成功還要歸功於他的勤奮。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最強,大有一舉消滅其他六國之勢。蘇秦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向秦惠王數次上書,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夠為秦王采納,然而秦王對他的建議並不感興趣。蘇秦回到家中,家人和鄰居看到他落魄的樣子,都對他態度冷淡。這件事對蘇秦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他決心從此發憤讀書,通過讀更多的書讓自己長更大的見識,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
蘇秦夜以繼日地鑽研政治理論和軍事理論,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他都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書。有一天夜裏,他困得已經睜不開眼了,然而作為一個立下大誌的人,他為自己的學習狀態不佳感到羞恥,為自己的不爭氣感到憤怒。於是蘇秦一把抓起書桌上刻竹簡用的錐子,猛地向自己的大腿紮下去,鮮血頓時流了下來,蘇秦覺得自己的精神為之一振,就接著讀下去。春去秋來,一年多過去了,他終於成為一個底蘊深厚的學者。
當六國都在絞盡腦汁對付秦國的時候,蘇秦遊說各國,提出“各掃門前雪”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抵製秦國,大家必須聯合起來。這一次,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六國丞相”蘇秦的美名得以流傳千古。
楊堅勤於政事
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光環籠罩下,我們或許淡忘了隋文帝楊堅,但是這位曾經創立過“開皇之治”的楊堅,其實是一位非常“勤政愛民”的皇帝。
公元581年,周靜帝見楊堅已贏得民心便下詔禪讓,楊堅三辭後而受天命,改國號隋,年號開皇,是為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楊堅即位後改革吏製,確定三省六部製的中央行政中樞。簡化地方行政機構,罷廢各郡,建立州縣兩級體製,裁汰冗員,節省行政成本,減輕百姓負擔。創立科舉製選拔官吏,統一全國幣製,頒布均田令,輕徭薄賦,設置義倉備荒年,製定著名的《開皇律》,使隋朝迅速繁榮,國力強盛。
開皇九年(559年),楊堅再度完成全國統一大業,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近三百年分裂割據局麵。同年,琉球群島歸順隋朝。自此,全國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後,楊堅又開創了《隋書》上所記“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的“開皇之治”。
《隋書》上說他“每旦聽朝,日昃忘倦”。一年四季堅持每天清晨聽理朝政,直到太陽偏西還不知疲憊,足可見其勤於朝政至忘我的境地。為體察國情民意,楊堅於開皇二年冬,派遣一批使臣到全國各地明察暗訪,把遠近官府與民間大小事一概稟報於他。
開皇十四年夏,京師長安發生地震,關內各州大旱,百姓鬧饑荒。楊堅命令所有省府州縣,一律給公廨田,各級官吏不允許經商做買賣,與老百姓爭利。直到秋季,關中旱情未了,楊堅便親自帶領饑餓百姓前往洛陽就食。他嚴令負責偵察的衛士不得隨便驅逐威脅百姓,讓男女老少夾雜在自己的儀仗侍衛之中。遇到扶老攜幼的,楊堅便牽住馬避讓,對他們噓寒問暖後才離去。走到路況較差的地段,隻要見到有挑擔子的,就馬上讓自己的侍衛扶助。
由於楊堅勤於政事,國家財富日增,倉庫豐盈。
當代鏡鑒:勤奮才能有回報
前微軟公司中國區總裁唐駿說:“比別人勤奮一點點,就能超前別人一大步。”
常有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願為工作犧牲哪怕一丁點兒的私人時間,堅決拒絕加班。他們認為下班後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況且即使加班,也未必能被領導看見。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加班不僅僅是為老板幹活,更是自己思考、學習,藉此及時充電、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雖然領導可能沒看到你長期廢寢忘食勤奮工作的身影,但卻不會對你的進步視而不見。
在最新公布的國內平均薪資排行榜中,MBA繼續以71074元的年薪均值位於首位,在國外,MBA的收入顯然更高。MBA能夠得到如此高的收入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辛勤地工作,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汗水。現在一般人每周工作時間是40小時,而在美國服務於世界一流谘詢公司的MBA們,每周工作時間時80多個小時;服務於頂級金融機構的MBA們,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這相當於他們沒有周末,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工作15個小時。
隻有努力工作才是獲得成功的最好捷徑,尤其是現代社會人才輩出,競爭也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擁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付出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多的勤奮和努力,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和辛勞。
機遇隻青睞有準備的人,對於懶惰者而言,即使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毫無用處,而勤奮者卻能將最平凡的機會變為千載難逢的機遇,取得成功。所以,上天不負有心人,隻要勤奮工作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勤勤懇懇地對待工作,這是對工作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4.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他人分享功勞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人。”孟子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眾。”——《孟子》
譯文: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國學鏈接:齊宣王其人
齊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繼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前319—前301年在位。
諸子之言:
孟子所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意在告訴人們好東西要學會與他人分享,隻有懂得分享才能收獲更多的快樂。對於功績榮耀也是如此,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功勞的人自然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與好感,相反那些極端自私、獨貪功勞的人會受到眾人的指責與離棄。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意思是說偷別人的錢財,還被叫做盜賊,何況是把一切的功勞都說成全憑了自己的力量呢?把眾人共同努力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抹殺他人的貢獻,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對他人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作為君子,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發生。
延伸思辨:獨貪功勞害處大
你的榮耀可能會讓別人變得黯淡,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謝、分享、謙卑,正好給別人吃下一顆定心丸。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記住——別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為你帶來人際關係上的危機。
當你獲得榮譽時,如果其中有了他人的功勞,那你不要獨自享受,否則有一天你也許會獨吞苦果!
其實,別獨享榮耀,說穿了就是不要威脅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變得暗淡,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當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人性就是這麼奇妙,沒什麼話好說。因此,當你獲得榮耀時,一定要記住以上幾點。如果你習慣了獨享榮耀,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