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裏的喜怒哀樂,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初涉人世的懵懂、迷惘、困惑與渴望,是青春文學的一個創作母題。不過,由於創作者個性才情、趣味品性以及看取世界的觀念視角的不同,在書寫怎樣的青春以及怎樣去書寫等問題上卻是不同的,有的差別還很大。大致地說,目前的青春文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陽光”型青春文學。陽光型的青春文學把青春的激情與理想主義激情聯係起來,往往以對青少年生活的正麵書寫、以具有主流價值觀的青少年形象塑造為主,格調明朗樂觀、健康向上,可謂一種“主旋律”的青春文學。徐佳的《我愛陽光》書名即昭示了一種青春的朝氣蓬勃之氣,它以多個人物分頭敘述的方式,書寫了一貫的好學生秦庾在一次考試中為“幫助”好友而作弊、被處分之後的痛苦與消沉情緒,在被提前保送上大學的優等生王海燕等人的鼓勵下最終走出了青春期的陰霾。有迷惘,但不憂傷;有困惑,但不失望。溫暖而明亮的“陽光”意象貫穿始終,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抹校園生活的溫馨的亮色。鬱秀的《花季·雨季》書寫了深圳某中學一個班的中學生群像,內容並不局限於校園生活,還涉及到下海、出國、父母情感、戶口遷移等社會的方方麵麵。相對富裕的生存地域、開放自由的特區環境,使得這部小說中的中學生生活甚至較少出現高考、升學壓力等內地中學最普遍的現實場景。比較而言,彭清雯出版於1999年的《我們真累》倒是以苦中作樂的筆調,如實描繪了剛剛結束不久的以高考指揮棒下的升學任務為重心的中學生的生活,並發出了“我們真累”的呼聲。這也是一種麵向主流的呼聲,是對新世紀前後有關“孩子們的書包太大了、太沉了”的教改減負之說的一種回應。作者希望借小說探索青少年的教育之道,由它改編的電視劇《炫年華》將主人公由中學生穀雨文改為青年教師穀雨。在談到電視劇的名稱時,《我們真累》的作者(也是電視劇的製片人)彭清雯說:“這個片子,原打算叫《酷年華》……但‘酷’有點兒喜歡自我標榜、喜歡跟人群區別開、我行我素的意思。青少年都有一個叛逆期吧,真正成長之後,必然要回歸整個社會,成為大眾中的一分子。而‘炫’亮麗、變化、豐富多彩,更容易反映青少年生活的圖景。”彭清雯:《我想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載《中國青年》,2006年第7期。“炫”年華就是“炫”青春,就是更多表現青春的亮麗多彩,而非僅僅的叛逆或受壓抑之感,這是一種試圖將青春的激情納入以成人為主的大眾主流文化的創作姿態。
叛逆型青春文學。如果說“陽光”型青春文學是“炫”青春,叛逆型青春文學便是“酷”青春。在這裏,青春的激情不是同理想主義的激情相聯係,而是同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偏執、破壞的激情相聯係,主人公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而是有著特立獨行氣質的另類少年/少女,敘述格調也由溫馨明朗一變為粗糲憤激抑或戲謔調侃。這一類型的青春文學又可分為“校園叛逆”和“體製外反抗”兩個分支,前者以講述中學生活的韓寒《三重門》、講述大學生活的孫睿《草樣年華》等為代表,後者則以書寫“問題少女”的春樹《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及書寫“問題少年”的李傻傻《紅X》等為代表(當然它們在或憤激或頹廢或陰鬱的叛逆程度上有所不同)。在這樣一些廣為讀者熟悉的文本中,青春的莽撞與懵懂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不良行為相聯係的,作弊、打架、逃學、退學、性、暴力,殺人等邊緣行為反複出沒於主人公的生活現場,青春的疼痛也不再是“祖國需要我無私奉獻,社會告訴我擇優而行,父母期望我出類拔萃……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我應該是誰?”(《我們真累》)的輾轉於多重主導價值觀的人生困惑,而是當遭遇破碎的家庭、卑微的身世、浮泛的說教,禁錮的環境時陡然而生的那種壓抑甚至受虐心理,以及因為年輕而更加被放大了的非理性逆反情緒。或許可以將之納入青少年亞文化中進行論述。按照文化研究者的解釋,亞文化(subculture,也譯作“次文化”)是通過風格化方式挑戰正統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體認同的附屬性文化形態,“它同身處社會曆史與大結構中的某些社會群體所遭際的特殊地位、曖昧狀態與具體矛盾相對應”。約翰·費斯克等編撰:《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第二版,李彬譯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281頁。作為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的過渡,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探索的階段,也是最容易發生認同危機或混亂的時期,年輕的心靈往往對理想的破滅、期待的落空,以及某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病灶更加敏感,因此,懷疑、失望、拒絕,抵抗的情緒也極易在這個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滋生蔓延。其實針對占統治地位的主導文化表達一種“不同意”的青春姿態,在每一個年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像80年代初年輕人對金庸、瓊瑤的熱衷便是對當時占絕對主導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反叛,隻不過現在這種反叛的表達方式已由“閱讀”變成了青少年的直接“寫作”,而且反叛的方式也愈來愈向極端化發展,所以才令人有觸目驚心之感(盡管這種反叛有時隻具有象征意義,並有被主流文化“招安”的可能性參見邵燕君:《春樹:由“朋克”而“小資”》,載《“美女文學”現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57—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