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假如地球上的重力與木星上的重力一樣,會怎麼樣?
木星上的重力約為地球重力的2.3倍,假如地球的重力提升到木星的重力水平,那麼,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將會增重約2.3倍。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上會糟糕很多,很多東西都會因承受不了重量而出現問題。比如,果樹上的水果會將樹枝壓折,劈裏啪啦地掉到地麵上,搞不好還會傷到人,甚至給人帶來生命危險。
地球的重力發生改變後,天空中飛翔的鳥兒有大部分會摔到地麵上。而飛機就更慘了,它們因沒有足夠的動力而不能在天空中正常飛行,也不可能在新的重力下安全著陸,所以基本上會全部墜毀。
人們在巨大的重力下會變得寸步難行,體內的壓力也會增大,大腦會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上的所有動物和植物,甚至包括山巒都會慢慢變矮,而人們也會像海豹那樣隻能在地上爬著移動。
怎樣提高彈跳力?克服地球的重力才能向上跳起,很多人都想提高自己的彈跳力,以在運動中保有優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自身的彈跳力:
1.練習半蹲跳。身體呈半蹲姿勢,雙手放置體前,向上跳起25厘米到30厘米,跳上空中後雙手放在體後。
2.在平地站好,腳尖著地,腳跟完全抬起,將腳跟抬到最高點後再慢慢放下。
3.身體站直,雙腳與肩同寬,向上跳起。起跳時要用小腿的力量,隻能彎腳踝,膝蓋盡量不要彎曲,等落地後再迅速向上跳起。
49.如果地球不是傾斜旋轉,會怎麼樣?
地球一邊繞著太陽公轉,一邊圍繞著自己的中心軸進行自轉。然而,地球的中心軸與其公轉的軌道平麵並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個約為23°26'的交角,即黃赤交角。因此,地球是斜著身子進行旋轉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交角,地球上的南北半球才會有季節的劃分。
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的溫度較高,北半球處於夏季,而這個時候的陽光是斜射到南半球上的,所以南半球的溫度較低,處於冬季之中。等過了半年之後,南北半球的季節會發生互換,北半球是冬季,而南半球則為夏季。
假如地球不是傾斜旋轉而是直立旋轉,那麼地球的氣候會發生重大變化,太陽光就會始終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那麼赤道和赤道附近的溫度會很高,而越遠離赤道的地方,溫度會越低。而且,地球各地的溫度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冷的地方會一直很冷,熱的地方會持續高溫,也就沒有了四季之分。
什麼是黃赤交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自轉表現為天軸和天赤道,公轉表現為黃軸和黃道。赤道麵是指地理坐標係上赤道所在的平麵,黃道麵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由於地軸是傾斜的,地軸垂直於赤道麵,所以赤道麵和黃道麵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
50.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地球上的隕石的?
隕石的種類有很多,分為石質隕石、鐵質隕石、石鐵混合隕石等,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並鑒定出這些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的呢?
隕石在穿過大氣層時,其溫度迅速升高,表麵會在高溫的作用下融化掉,等其冷卻之後就會形成一層融殼,在氣流的作用下,隕石的表麵還會形成如手指印一般的氣印。鐵隕石和石鐵隕石的內部含有細小的金屬顆粒,具有磁性。此外,隕石的重量要比普通的石頭重很多,因此,科學家們一般通過外表就能辨認出哪些是石頭,哪些是珍貴的隕石。
太空中除了有隕石掉落到地球上,還有隕冰。隕冰是從彗星的核心部分濺射出來的碎冰塊。這些碎冰塊不小心進入了大氣層,掉落到地球表麵。隕冰與其他冰塊沒什麼區別,在掉落到地麵之後也會融化掉。隕冰是非常珍貴的天外來客,它要比隕石珍貴得多,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隕冰的形成原因。
流星和隕石有什麼關係?隕石在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會與大氣摩擦產生光熱,其實這就是流星。夏季的夜晚,流星產生白色的光亮劃過夜空,非常漂亮。流星就是進入大氣層的隕石、塵埃顆粒等物質發光發熱的現象。
51.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裏?
我們知道,地球上大部分的區域都被海洋所覆蓋,這麼多的水到底來自哪裏呢?是地球自己的產物,還是外太空輸送過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太空中的彗星。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科學家發現了可證明這一理論的依據——一顆被稱為利內亞爾的冰塊彗星。據估算,利內亞爾含有33億千克的水,如果將這些水灑在地球上,會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利內亞爾在陽光的作用下蒸發掉了。可能有人不禁會問,太空中還有與利內亞爾相似的彗星嗎?
科學家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太空中的確存在與利內亞爾相似的彗星。在幾十億年前,木星附近的地方形成的彗星,含有與地球上海洋裏的水相同成分的水,而有趣的是,利內亞爾彗星也正是在木星附近誕生的。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太陽係形成的初期,有很多與利內亞爾相似的彗星從木星附近落到地球上,最終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洋世界。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約在50億~55億年前,雲狀宇宙微粒和氣態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無大氣,也無海洋,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裏,由於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麵,地幔裏的熔融岩漿易於上湧噴出,因此,那時的地球到處是一片火海。隨同岩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並將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雲層,產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窪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經過地質曆史的滄桑巨變,原始的海洋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海洋。
海和洋一樣嗎?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麵積,約占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0000多米。世界共有4個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麵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3000米。
52.為什麼地球是圓的,而我們在平時看到的地麵卻是平的呢?
我們通過書本知識得知,地球是圓形的,這樣來說,地麵應該呈現出弧形才對,但為何我們平時看到的地麵卻是平的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地球的周長有40000多千米,半徑有6000多千米,與之相比較,人的腳掌平均有十幾到二十幾厘米長,走上一步的距離也不到1米,因此,在人的視線範圍內,地球的弧度變化太小了,我們用肉眼是不會發覺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地麵是平的。
地圓學說是何時提出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地球”這一概念。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論證了地球是一個球形。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無法辯駁的事實向世界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說法。
53.同樣是在地球上,會因地點不同而體重也不同嗎?
有人認為距離赤道越近,人的體重就會變得越輕,這是真的嗎?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地球上的人們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而產生了重力加速度,其與相對重量成反比例關係。這裏所說的相對重量,是實地測量得到的重量。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地球是橢圓形的,而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160千米,極半徑為6356.755千米,二者相差21.385千米,而因此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也會因緯度的降低而逐漸增大,也就是說,赤道附近的物體的一部分重力會被慣性離心力所抵消掉。
科學家發現,赤道的地球緯度是0°,而其附近的重力加速度是9.780;北極的地球緯度是90°,其附近的重力加速度為9.382,二者之比約為1000∶995,即在兩極重為100千克的物體,在赤道附近稱得的重量卻隻有99.5千克。
地球上最熱的地方是赤道嗎?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而出現在北緯20°至30°大陸上的沙漠地區。在熱帶大陸非洲,蘇丹夏季氣溫高達47℃以上,素有“世界火爐”之稱。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高達34.5℃,居世界之首。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以南的阿濟濟亞,曾觀測到57.8℃的世界極端最高氣溫,一度被稱為“世界熱極”。後來,這一記錄被伊拉克的巴士拉所破,在那裏觀測到的極端最高氣溫達58.8℃,成為新的“世界熱極”。
54.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在哪裏?
如果有人問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在哪裏,也許有很多人會想到是珠穆朗瑪峰,這是因為它是地球上的第一高峰。但是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因為題目說的是地球最厚的地方,即地心到峰頂的距離,而不是單純地比較哪座山峰最高,因為山峰的高低是按照海拔高度來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