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飛船進入黑洞,其過程很有可能是這樣的:一艘宇宙飛船正在太空中飛行,突然之間,飛船內的警報響起,船內的筆等小物品都開始旋轉起來,且越轉越快,宇宙飛船與外界的聯係中斷了。接下來,一種力量將飛船變得扭曲,從某些方向施加的力將飛船壓扁,過了一會兒又將飛船拉長,用不了多久,飛船就在這樣的折磨下被肢解了……
黑洞的能量巨大無比,一個原子核大小的黑洞的能量將超過一家核電站。
核電站是如何選址的?核電站的選址要求非常嚴格,按照國際慣例,核電站選址要遵循經濟、技術、安全、環境四大原則。具體來說,核電站要建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相對偏遠地區,在50千米以內不能有大中型城市;核電站數千米範圍內不能有活動斷裂地帶;核電站周圍100千米海域和50千米內陸地,在曆史上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此外,核電站還要建在人口密度低、易隔離,且靠近海域的地區。
8.宇宙飛船中會起火嗎?
1997年2月的一天,“和平號”空間站上突然響起火警,原來是一罐氧氣起火了,而燃燒的火焰並沒有馬上熄滅,無奈,宇航員們隻能動手滅火。
按常理來說,因太空中沒有重力,被點燃的火焰應該馬上熄滅才對。沒有重力,也就不存在空氣對流,火苗周圍的氧氣被耗盡後,燃燒就會停止,但現在看來,這個推理是錯誤的。
這起事故之後,科學家重新對失重條件下的燃燒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蠟燭在失重條件下,仍能繼續燃燒,但其燃燒過程非常緩慢。失重狀態下蠟燭的火焰也不像平常我們見到的那樣向上伸展,而是呈圓球形,而且火焰的顏色不是黃色的,而是淡藍色的。
長期處於失重狀態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人長期處於失重的狀態下,骨骼肌的負荷會消失,會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而人體的尿中會排出大量的鈣,這些鈣來自於人的骨骼。鈣的大量流失會使人的骨骼密度下降,出現骨質疏鬆,人就容易出現骨折的現象。而鈣從尿液中排出同時加重腎的負擔,時間長了很容易有腎結石。
9.可以用激光或微波作為宇宙飛船的動力嗎?
目前,人類隻能在火箭的幫助下才能送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進入太空的宇宙飛船,其所攜帶的燃料是有限的,飛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要返回地球。那麼,人類能不能製造出不攜帶燃料、不需要推進器的宇宙飛船呢?
假如科學家能製造出用激光或微波作為動力的宇宙飛船,那麼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人們可以乘坐這種新型宇宙飛船到太空中旅行,還有可能移民到其他星球去居住。用微波作為動力的宇宙飛船,在6天內能達到20%的光速,20年的時間就可以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而如今的宇宙飛船若想飛到比鄰星,來回得需要17萬年的時間。
雖然現在這樣新型的宇宙飛船還沒有研製出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新型能源為動力的宇宙飛船肯定會被研製成功。
微波爐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美國科學家斯本森有一次在走過一個微波發射器時,身體有熱感,不久他發現裝在口袋內的巧克力被微波融化。還有一次,他將一個雞蛋放在波導喇叭口前,結果雞蛋受熱突然爆炸,濺了他一身,這更堅定了他的“微波能使物體發熱”的論點。雷聲公司受斯本森的啟發,於1947年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爐。
10.在國際空間站中也有微生物嗎?
國際空間站設置在距離地球360千米高的宇宙中,除了在那裏工作的宇航員之外,還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家夥在那裏生活,它們就是細菌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種類多達20多種,它們都是隨著宇航員或是器械組件“偷渡”到空間站的。而當每批宇航員到達空間站的時候,都會帶來新的微生物。
微生物為了適應太空中失重和強輻射的惡劣生活環境,大部分都發生了變異,其耐受力要比地球上的同類微生物高出多倍,這對宇航員的健康構成了非常大的威脅。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微生物甚至會腐蝕空間站裏的硬件和材料,這種情況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就曾發生過。
為了避免微生物給空間站帶來破壞,科學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應對這些情況。他們會控製空間站裏的空氣濕度,並為組件和材料都刷上漆,而且宇航員還會定期進行大掃除,但收效都不是很大。如此看來,人類要和這些空間站上的“頑固分子”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
霍亂是什麼病?霍亂是一種急性腹瀉疾病,多由不潔的海鮮食物引起。這種病的高發期在夏季,能在幾個小時內使病人腹瀉脫水,重症者還可能會死亡。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霍亂弧菌存在於水中,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食用了病人的糞便所汙染的水。霍亂弧菌能產生霍亂毒素,造成人分泌性腹瀉,就算不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而洗米水狀的糞便正是霍亂的特征。
11.宇航員是如何在太空中生活的?
很多人都夢想著能飛上太空中,但因受到技術條件的限製,目前隻有極少部分的宇航員能在太空中生活一段時間。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與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完全不同,宇航員若是想在太空中行走,就要穿上耗費千萬元的宇航服,而且那也不能稱得上是行走,而隻是在空間站內如魚兒般遊來遊去。
宇航員每天要吃4頓飯,並且吃的食物很特別。但總體來說食物味道還是不錯的,隻不過稍微偏淡一些。
在太空中,水是非常寶貴的,宇航員如果想洗臉,隻能用濕毛巾來擦臉。宇航員刷牙也不用牙刷,而是咀嚼特製的橡皮糖代替刷牙,咀嚼完後,宇航員會將橡皮糖吞進肚內,因為若是將其吐出來,這些橡皮糖會在空中到處亂飛。
宇航員在睡覺時,要躲在睡袋內。說到上廁所,要稍微麻煩些了,宇航員要先將自己固定住,屁股與馬桶的邊緣緊貼好,隻有這樣,人的排泄物才不會飄出來。
總的來說,在地球生活中極為普通的吃、喝、拉、撒、睡等小事,在太空中做起來都非常的不普通。
宇航服有什麼作用?宇航服能防止太空中的真空、高溫、低溫、太陽輻射等環境因素對宇航員造成的危害。在真空環境下,人的血液中所含的氮氣會變成氣體,這會使人的體積變大。如果宇航員不穿加壓氣密的宇航服,就很可能會因體內外壓差過大而出現生命危險。現代新型的艙外用航天服有液體降溫的結構,它能供宇航員進行登月考察或出艙活動。
12.如果宇航員在太空中脫掉宇航服,身體會爆炸嗎?
科幻電影中有這樣的鏡頭:宇航員在沒穿宇航服的情況下,不小心走到了宇宙飛船外,宇航員的眼睛很快就爆裂出來,而沒過多久,他們的整個身體就發生了爆炸。這麼恐怖的鏡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難道這些鏡頭中所展現的都是真實情況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當人處於真空環境中時,身體不會膨脹爆炸,身體還能堅持一會兒,但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5秒,過了這個時間,人體內血液中的氧氣就用完了,人就會死去。
因太空的環境惡劣,-270℃的低溫會讓皮膚在短時間內生成凍瘡,而太陽的直射又會燒傷人的皮膚,使人體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人處於真空環境超過15秒鍾,就會出現昏迷、缺氧的情況,繼而死亡,成為一具幹枯的屍體。
如此看來,宇航員在沒穿宇航服的情況下,不能走到宇宙飛船外部去,否則會出現生命危險。
宇航服對於宇航員來說有什麼意義?宇航服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是宇航員在太空工作中的必備品。宇航服能抵禦來自太空的侵害,它具有一整套生命保障體係和通信係統。宇航員在宇航服的保護下,能順利地完成太空工作,進而安全地返回到地球。
13.宇航員如何在太空中辨別方向?
在太空中,宇航員很難分辨出東西南北,辨別方向成了宇航員麵臨的一大難題。因為沒有參照物,宇航員就不能看清物體的大小和遠近,也無從得知物體的速度是變快了還是減慢了,此外,航天飛機和宇航員自己都處於運動之中,宇航員暈頭轉向也情有可原。那麼,宇航員是如何在太空中辨別方向的呢?
在太空中要依靠星座圖從整體上來對方向進行判斷。宇航員會通過恒星的位置來判斷自己所處的大概位置,宇航員在得到升空任務之前,要先認識星座圖,以便認清自己要走的路線。如果在太空中,宇宙飛船的自動導航係統出現故障,宇航員就要對照星座圖重新計算路線,並用手動裝置駕駛宇宙飛船回到地球。
宇航員在太空中走一步與在地球上走一步的差距有多大?宇航員在太空行走時,因為宇宙飛船的速度已經非常快了,宇航員跟著宇宙飛船前行,即使他們是隻邁出一小步,也相當於幾十千米的距離。2008年中國宇航員翟誌剛在太空中行走了19分35秒,行走的距離為916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