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也稱《詩》、《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關於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在許多方麵依然眾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一個懸案。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詩》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文學價值,所以對它的作者、編定者、編著年代等問題,不大可能進行探討。直到漢代,司馬遷為了寫《史記》才對《詩經》及孔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這種觀點就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不斷得以補充、發展。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後人要多,也更加可靠。二,古代大小國家有1800多個,一國獻一詩,也有1800多篇,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3000多篇詩中選取305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三,對照書傳中所引可知《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或錄有章句等情形,這種情況也與刪《詩》吻合。
最早對孔子“刪詩說”提出異議的是唐代的孔穎達。他在為“五經”作疏時,發現司馬遷《史記》中的敘述與先秦典籍對《詩》運用情況不相符合。於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時“刪詩說”之風。近代的顧頜剛、錢玄同、範文瀾等都基本上持這種觀點。歸結起來,反對孔子刪《詩》說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禮到魯國觀周樂,演奏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其中的編排順序與今天的《詩經》大體相同,而據現存的資料看,孔子當時隻有8歲,根本不可能刪《詩》,可見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詩經》的編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隻是說“正樂”,並沒有說刪《詩》。再說孔子返魯“正樂”時已經69歲,如果刪《詩》該在這個時候,為什麼在這之前他一直是說“《詩》三百”呢?第三,《詩經》中有不少“淫詩”,這些不符合孔子禮樂仁政思想的詩為什麼沒有被刪掉?第四,先秦各種史籍所引的詩,大多數見於今天的《詩經》,據王士偵《古詩選》、沈德潛《古詩源》所輯逸詩,不過50首。這說明《詩》在當時隻有300篇,即使孔子刪詩,由於他在當時隻是諸子中的一家,影響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響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兩種觀點唇槍舌劍,論戰了1000多年,至今仍爭論不休。看來,孔子是否刪過《詩》的確是一個難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