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做人做事要有上進心(1 / 3)

活得有樂趣、活得精彩、讓人羨慕不已的人,不一定有文憑、有鑽石、有進口車、有美貌,但是他們一定是踏踏實實地踩在現實生活中,誠懇努力地做現在該做的事,而且能夠很驕傲地展示他們努力的結果。

健康人格是成功的前提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如何對付由於現代科技社會的高速化、高效率、高度文明造成的人的心理的軀體的種種不適應,人際關係中不斷的矛盾、衝突所帶來的病症,是現代人麵臨的重要課題。要喚起人們潛在的人格力量,戰勝現實生活麵臨的困境和難題,首先是要樹立現代人健康的生活價值觀。

健康人格作為一種人的行為方式,其主要的人格行為取向,被認為是個人充分地發揮其潛能和價值。馬斯洛認為“健康人格”就是“自我實現”的人,羅傑斯把“健康人格”看做是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的人,他說:“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不是怯懦者所能領略的生活。它意味著一個人的潛在能力愈益成熟的延伸發展。它意味著有勇氣成為這樣的人。它意味著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洪流。可是,極其令人興奮的人世間的事情是,當個人取得內在自由時,他就會選擇這一形式過程作為美好的生活。”心理學家哥爾德斯坦則認為,健康就是一種價值。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本質,就不能不在病態和健康之間做出選擇。離開了健康的人格,就不能充分展示個人的全部才能和價值。他指出:“在強調選擇健康的重要意義時,我們所說的健康不是指那種單靠自然科學方法就能理解的客觀狀況。它寧可說是一種和一個人怎樣看他的生命價值的心理態度有聯係的狀況。‘健康’於是表現為一種價值;它的價值是由個人實現他的本性的能力達到怎樣的程度——至少在他看來是重要的程度——構成的。”

因此,對於現代人健康的生活價值觀取向的選擇,健康人格無疑是其最主要的對象。它不僅對於個人是重要的,而且對於社會也是重要的。一個人要在其社會中,甚至在其家庭中,做一個有作為的參與者,就必須能夠和他人建立積極的關係。那種慣常對人懷有敵意、猜忌、嫉妒、分裂之心的人,那種陰陽怪氣、隻顧自己性格古怪孤僻的人,既不可能很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價值,還會給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帶來傷害。因此,選擇健康的生活價值取向,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要求,也是社會的要求。積極地培養自己的健康人格,使自己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保持內心的和諧和人格的完整,體現自我人格的智慧、美感和力量,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健康人格作為一個人的健全的生活行為方式和健康的生命價值觀,它體現了人的自我選擇的能力和自主性、自我控製的能力,對現實具有客觀而深刻的感受力,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的能力,並以寬容的態度,承認現實,適應現實,保持內心的平衡和滿足狀態的能力,同時又能保持著旺盛的創造精神。

1.自我認可原則

所謂自我認可,是指健康人格對自己有著較為明確的了解,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既承認自己的能力和才幹,又承認自己的不利條件或限製因素。

對自我的承認和對自己所處的現實條件的承認,並不是說向所有既定的條件或限製因素低頭或者消極被動地屈服於它們。自我認可的原則是指,對自己的能力和才幹、潛力和特長應當力求發揚光大,對於自己的不利條件和製約因素,缺點和不足,則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能努力地去避免、克服和改正。由於健康人格對現實世界及對自我的知覺是客觀的、如實的,同時也能夠接納和容忍這些真實情況,因此他們常能熱愛自己,都有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使得他們能根據正確的信息采取行動,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完成更多的事情。

真正的自我認可並不是誇大自我的作用和能力,而是根據自己的天賦、體格、實際的能力和才幹,確定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自己的目標、人生目的,以造就自己。一個人必須放棄所謂人在心智、體魄和功名方麵潛能無限的理想,才能順著名副其實的自我認可的道路卓有成效地進行。當然,每個自我認可的人在實現自己所選擇的現實目標的時候,都是本著開拓被認可的自我這一精神去實現的,既不是在向一個假設的“某一天”會使自己心滿意足的、想象的完善狀態拚命攀登和接受的過程中實現的,也不是等待在“某一天”現實目標自然而然地“自動”實現。

2.適應原則

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不可能與現實的實際完全一致。所謂適應原則,是指一個人能使自己,亦能使他們與現實相適應地不斷發展的過程,它要求一個人在和由多種因素組成的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可以完好地保持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的適應上的完整統一性與達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目的。

人對現實世界的適應行為,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對人的整個健康狀態的界定,是以多方麵的適應能力參數來對健康所做出的評價,包括對一個人在精神上、身體和體格上,對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婚姻和性、社會所處的完美狀態及其適應力的綜合評估,涉及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各個方麵。因此,健康人格生活的適應原則,體現著人格結構的整體性。

適應原則在主觀方麵表現為一種滿意和愉快的心理體驗和心境,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總是抱著一種樂觀的態度,對人生的旅途有著較強的自信心,能夠清醒、明智地麵對現實,積極地接納自己,正確地解釋自己所經曆的種種生活事件,克服內心的不穩定性,不會因個人在外部世界的種種不順心的事而焦慮不安、憂鬱、產生挫折感和消沉。相反,而是能使自己保持一種坦然、滿意、享受人生的態度以及平靜的心緒。因此,遵循適應原則的人,雖然他們的聰明才智有所不同,卻沒有或基本上沒有心理或行為的障礙,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種心境反過來又促使其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麵獲得樂趣。

適應環境,並不意味著讚同和消極地與現實世界保持完全一致,而是指自我應該也能夠在實際的自我、自我的目的、能力、成就同現實之間,保持一種繼續不斷的和創造性的聯係,是個體同現實世界多方麵的均衡、協調和整合,體現著一個人在身體健康、智慧、靈性、品質等各方麵的協調發展,以及一個人對現實的認識和自我認可在工作、生活、愛和閑暇各個方麵的均衡性,自如地處理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

適應原則雖不是指認可不滿意的現實,但是,它還要求在通常的情況下,能夠對煩惱和不安展現出一種借以安慰的、持續的、和諧的自我內心的寬容精神。否則,如果人們為尋求理想的配偶、工作、住房和朋友,由於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他們不能適應比他們理想觀念低的狀況,他們就可能從一個配偶到又一個配偶、從一個工作到又一個工作……不停地轉移,於是無止境的尋找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最終是仍然很難感到滿意。這時,他們也許就會變得玩世不恭、陰陽怪氣、消極無為、遁世隱居;或者愁悶不安,或者四處討伐、忿斥怒罵,而導致人格病變。

3.平衡原則

即使人格健全的人,有時他的各種需要、動機、欲求、願望和向往也會因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或受到幹擾而發生挫折、威脅和衝突,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和精神上的緊張、焦慮、苦悶、煩躁等心境。所謂平衡原則,就是指對人的關係和事件上要保持平衡、靈活和全麵的看法。它要求一個人要有預見人生挫折、威脅和衝突的能力,善於平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保持與社會良好的接觸,客觀地分析、評價社會的得失,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行動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要求相符合。若發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常能修正或放棄自己不切實際的計劃,以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行為反映程度大大地超過刺激程度;情緒反應大大地超過行為反應。

平衡原則還要求現代人在遇到挫折、威脅、衝突的時候,能夠保持自己的人格要素——自我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平衡性。在通常情況下,人格統一各要素有著很強的內在聯係,往往在自我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行為風格方麵保持一致性。平衡原則則進一步要求,人在遇到挫折、威脅、衝突的時候,也能夠把自己的需要、願望、思想、目標和行動同作為人格核心的自我觀念統一起來,而不是私欲和良心相衝突。欲望背棄了信念,行動和思想互相矛盾,主體意識不統一而形成兩重或多重互相對立的分裂型人格。

4.智慧原則

智慧原則指作為人格健康的人,他(她)對人類社會的知識和文明持有一種基本肯定的態度和一種向往、追求知識的心理傾向,人格對社會個體的展示具有綜合性、全麵性、豐富性、具體性的特點,因此,要確立健康人格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文盲或半文盲不可能成為理想生活的建設者。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條件隻能提供給他發展這種特征的材料和時間,那麼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麵的、畸形的發展。一個人的勤奮、學識和社會閱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正係數。

健康人格對待生活,懷有遠大的、現實的奮鬥目標,酷愛學習,追求知識,並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健康人格注重並善於從人類豐富的、優良的知識寶庫中提取養料,培養自己的智慧和提高自己的聰明才智。從知識海洋中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行為的關係;學會戰勝寂寞、絕望和煩憂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學會善於在工作中獲取成就,處理好自己閑暇娛樂活動與工作的關係,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和思想素養,使他人爭相以己為友,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5.創造性原則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揭示,人人都有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稟賦,隻是在這種能力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因此,作為與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健康人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稟賦就是其本身內在的要求。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一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發揮時刻的心理體驗)是自我實現人格者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創造性原則,是指能最大地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性,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盡管每個人都受到了現實世界的各種各樣的限製(這些限製是由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的條件,以及一個人特有的精神和肉體的能力所強加給他的),但是,隻要他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方麵,不欺騙自己,就能明智地、客觀地選擇一定的創造目的和成功的生活方式。

健康人格生活的創造性原則主張:在一定的條件下或他人的幫助下人能夠進行設想,選擇重點,做出計劃,並把價值觀見諸行動。遵循創造性原則的人不相信“撲克牌算的命運”,不時地享有自我創造性所帶來的成功喜悅的機會,同時,這種創造反過來又促使其積極地對待生活,促使其不斷地進步,增強信心,使其更有效地生存,培養出一副更聰明、智慧的大腦,使其在工作、閑暇、人際關係和婚姻等方麵更富有美感和健康的情趣。

6.團體原則所謂團體原則,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生活方式的人具有樂於與人交往的特點,在與人相處時,對他人持有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誠摯、謙讓、善良等),總是多於持否定的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欺騙、驕傲、敵對等),對自己所屬的團體或群體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與人和睦相處,把自己置身於同他人之間關心的、真實的、信任的關係之中。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人交往和群居生活,乃是全人類共有的現象。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群體性和社會性時,曾經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作為抽象物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現——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體的、同其他人共眠的生活表現這種形式——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因此,集體性和團體性,乃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現實的人的存在的重要前提。

馬斯洛把人的社交需要看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假如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獲得了滿足,他就會產生一種愛和歸屬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友誼、愛情、配偶和孩子,希望為團體所接納,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在愛和團體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減少孤獨和心靈上的痛苦;可以減少恐懼,宣泄自己的憤怒和不快樂的情緒,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如果愛的需要受到阻撓或威脅,往往會成為生理和心理的失調狀態的基礎,有時還會造成正常的死亡。人們渴望成為團體的一員,有所歸屬,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被家庭、團體拒絕於門外,他便會產生一種孤獨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壓抑。孤獨的人感到空虛、失落,無處訴說,憂愁、抑鬱,日積月累,便會產生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人格病症。在團體中,人們則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身心品質,如身材、容貌、活動能力、智慧、知識、應付困難的本領……能為他人重視和讚美,在團體中處於適當的位置,獲得安全感、平衡感和自信感;在團體中,能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增進入際間的情感交流,有益於身心健康。因此,團體原則蘊藏著人格健康的強勁動力,成為健康人格適應現實生活的重要前提。

靈活些,別難為自己

1.做人別太固執

固執己見似乎讓人感到個性,但更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頑固不化。

太固執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很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後,就認定是最終真理,別人如果有不同看法,就肯定是他哪兒出問題了。太固執的人也很容易輕視別人,否定別人。太固執的人常常剛愎自用。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最後敗走麥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固執偏激,剛愎自用。

太固執的人很容易對人產生偏見。在他們眼裏,爺爺是小偷,孫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人從監牢裏出來,他這一輩子肯定不會幹好事;黑人永遠是劣等人種;希特勒肯定是個固執狂……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當老師,班裏的“差生”永遠得不到翻身;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職員永遠不能犯錯誤。世界“牛仔大王”李維的公司卻有38%的職員是殘疾人員、黑人、少數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他們在那裏都幹得好好的。

太固執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對新事物,他們其實根本不了解,但他們卻煞有介事地說出一大堆憑空想象的局限和不足,儼然像專家。他們會堅持認為計算機沒有算盤準確,即使他兒子還是個電腦工程師;他會認為生兒子當然比生女兒好,即使他女兒成了名人,他也會堅持認為這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

太固執的人肯定沒有好的人緣。要想改變這種壞脾氣,首先得試著去理解人,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抱著一個信條:在不了解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之前,別妄下結論。

2.換條路可能會更好

“千萬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做一件事可以有無數種方法,而隻有一種才是最佳的,而你想到的可能是最差的。開動腦筋,試著換種方法,你會感覺豁然開朗。有了這種“換條路”的思考方式,你會發現很多最佳的方法。

聰明人總在想著如何“偷懶”,別人做這件事花了300元錢,我能不能少花些,別人做這件事用了兩天,我能不能隻用一天半。很難想象一個隻找到一種方法就當寶的人如何去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即使你比別人笨一些,隻要你多花些時間去想,就可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在別人眼裏,你就是一個聰明人。所有成功者都是用與眾不同的方法才做出了驚人的成績,“船王”包玉剛之所以能從一條船起家,由一個不懂航運業的門外漢一躍成為一代船主,就是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才是最佳的。當別人都在搞房地產的時候,甚至當他父親也主張投資房地產時,他經過分析卻決定投資航運業;當別的船主都在用“散租”的方式獲取暫時的高額租金時,他卻用“長租”的方式獲得穩定的收入,但同時卻贏得了無數固定的大戶顧客。他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是“包青天”包拯的第29代子孫而有特殊的遺傳基因,而是因為他總能發現常人所用方法的弊端,同時又想出一套更佳的新的方法。

當我們發現自己環境不利的時候,那就試著去換一個地方。當你發現手下人不稱職時,就堅決地撤換。當你發現靠每天一封情書向人求愛效果不靈時,就試試一個禮拜不給她寫信。當你發現每天彌勒佛似的和人交往,別人還不領情時,你就試著換副陰陽臉。當你發現對兒子百依百順,但他卻更加無法無天時,你就試著狠心些,冷峻些。總之,發現“不行”你就得變,而發現“行”你也得變著“更行”,喊出“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豐田公司所采用的“參與製”,就是近乎苛刻地挖掘任何一個可能“更行”的機會。1977年,豐田公司全體員工提出了46萬多條合理化建議,每人平均10條,為公司節省開支260多億日元。

要想成功,就得時時刻刻想著:“是不是可以換種方法。”

3.不要走極端

要麼很好,要麼很壞,要麼是躊躇滿誌,要麼是萬念俱灰,稍受鼓勵就信心倍增,稍受打擊就萎靡不振,雖然說人生是一場戲,但你也不能故意把它搞得大喜大悲,這對身心是很不利的。

有極端思想的人往往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或者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事情開始之前,他們總會把事情的結果想象得很美好。由於看了一張介紹炒股成功者的報紙,他們就會浮想聯翩:如果我也去炒股的話,說不定我能賺個幾十萬,然後我就能買幢房子,另外再買輛摩托,當然也要給女兒買架鋼琴。而一旦事與願違,他們就會痛苦萬分,極大的反差加上沒有任何的思想準備定會讓他們消沉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