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中概股的出路 中概股該何去何從
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全世界的錢都蜂擁而至,且美國市場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的寬容,使得美國成為企業融資的首選之地。就行業而論,美國市場是全球對TMT(科技、媒體、通信)行業估值最高的地方,所以中國互聯網、傳媒企業都紛紛湧入美國上市,且美國的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相對專業。所以從1990年開始到2010年,中國企業刮起多輪赴美上市的潮流。而隨著部分中概股造假的發生,美國資本將對中國企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麵,保持謹慎的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私有化,但是私有化真的就是良方嗎?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實現私有化,因為私有化中企業回購在外的股票,需要大筆的資金,若此中概股對投資人沒有吸引力,沒有PE與之合作或者無法拿到銀行貸款,企業會籌集不到足夠的錢進行私有化。
在筆者采訪的案例中,很多中概股就選擇待在了粉單市場。在粉單市場,企業不需交太多費用,也沒有義務進行財務披露,如瑞達電源就是其中一個,在粉單市場唯一的好處就是公司可以繼續維持上市公司的身份,讓企業顯得有麵子。
但是對於多數能夠籌到錢進行私有化的企業來說,若企業價值被美國資本市場嚴重低估,市盈率太低,這樣會讓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再融資的成本變得非常龐大,不劃算。以在美國上市的製造業公司為例,目前的市盈率約為5倍,而香港市場正常的市盈率約為10~12倍,而A股市場達到了20倍。盛大、分眾傳媒這些市值較大的中概股,就選擇了在企業被低估的時候進行私有化,成本會相對較低,而此前私有化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2012年,在投資收益可期的情況之下,大量的基金開始進入私有化領域。著名的基金公司凱雷投資、中信資本等都開始頻繁現身私有化項目當中。
但是,除開成本的因素,逃離美國資本市場進行私有化並不適用於所有公司,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對一些特定的行業有更高的認可,轉移到國內可能無法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
李開複認為,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應該更好地學會怎麼跟媒體溝通,尤其是頂尖媒體,例如《福布斯》、《華爾街日報》等,並學會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來發表自己的聲音,而簡單的威脅逮捕或者僅將國外事件對國內媒體發聲,都是很消極的方式。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李開複希望它們能夠堅持下去,這些企業在做的不隻是為自己利益最大化,還要為中國未來的上市公司在境外鋪路。
針對仍未上市的企業應慎重選擇上市地點。其中傳統行業中的中小企業,由於其估值較低,跑去美國上市已經沒有意義,適合的企業則要等待時間窗口。有些還沒贏利的公司想要上市隻能去國外,因為投資者會認可概念性投資,而在國內或者A股它們則不符合連續三年贏利的上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