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調虎離山,暫熄戰火
有的爭論,發展下去就成了爭吵,甚至大動幹戈,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駑張、一觸即發之勢,“和事佬”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調走支開,讓他暫脫離接觸,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靜了。
假如你想讓兩個過去抱有成見的人消除前嫌;假如你的親人突然遇到過去關係很壞的人而你又在場;假如你作為隨從人員參加的某處談判暫處僵局……,作為第三者,你應首先聯絡雙方的感情,努力尋找雙方心理上的共同點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一幅名畫,一張照片,一盤棋,一個故事,一則笑話,一句諺語,一段相同或相似的經曆,乃至一杯酒、一支煙都可能成為雙方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成為融洽氣氛,打破僵局的契機。
麵子學大師說,“和事佬”還有一層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在平息事端之後,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氣淩人。他可以把事情做得渾然無跡,並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麵子還給別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憂
一、事事拿得起放得下
常人都樂意聽好話、聽表揚、聽奉承話、聽恭維的話、聽鼓吹的話、聽抬舉的話。聽到這些話,不論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虛情假意的或惡意的,都喜歡聽。也不論他是這話的直接發出者還是轉述者,你都喜歡他。總覺得耳順,心中舒服,臉上有光。
與此相反,常人總是討厭聽批評指責的話,討厭聽不滿自己的話,討厭聽指出自己失誤的話。不論這些話是當麵聽到還是背後聽到,也不論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管說這些話的人是誠心善意的還是有意中傷的都討厭,都不願意聽到。他們如果是這些話的直接發出者你會討厭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輩子。他如果是這些話的轉述者,你也可能討厭他、恨他,認為他是讚同這些話的。聽到這些話總覺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臉上掛不住。
殊不知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種錯誤,一種由心理脆弱或無自知之明,或追求虛榮所導致的一種錯誤。
麵對批評和讚揚,人們近乎本能地拒絕前者而喜歡後者。這除了可能是批評者缺乏批評藝術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評和讚揚的本身會使人產生兩種相反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受到批評時,往往會覺得丟臉、難堪、悲傷、惱火而生氣,而在得到讚揚時,會有振作、興奮、自豪、愜意、快樂的感受。因此,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挨批評是件舒服的事。
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和自尊,或擔心缺點和錯誤被人看穿會影響自己的成功和發展,常常就會有意無意地以種種方式來拒絕,逃避批評,很少有人會真正地把批評看作是針對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聽起來也“逆耳”。
從理智上說,沒有多少人不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也沒有多少人不知道對待批評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平時,我們不難聽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歡迎批評”一類的詞語,甚至自己也不隻一次地用過。但實際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評時,受批評者往往就會像遇到電擊一樣立即縮回,采取拒絕、逃避的形式為自己辯護。
這種經曆和體驗,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麵對批評,人們腦子裏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為什麼單和我過不去”;“你不拿鏡子照照自己,有什麼權利批評我”;“我哪裏得罪了你,你何必這樣”;“你無情,別怪我無義”等一類的反應。因此,如果批評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頂撞幾句,也可能耿耿於懷,在工作中消極抵抗;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發雷霆,也可能會報以諷刺挖苦,或伺機找茬;如果批評者是你的同學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爭吵一番,也可能會責怪對方背叛了你,並把你們之間的情誼打上問號。
然而,不幸的是,拒絕批評並非意味著可以免受批評,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忠言善意的勸告,以及可能斷送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一個人如果老是拒絕批評,那就無異於說自己以“完人”自居。這顯然害多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