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話,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顯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顯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就是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說:“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兒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曆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隻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在位高權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難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權重的領導者,你怎樣才能平安無事地在他身邊做事呢?你要知道,領導最忌諱的就是握有實權的下屬,惟恐下屬會借手握兵權之際突然發難,將領導架空或者趕下台去。對於這樣心有疑慮的領導,你一定要表現出自己大度的胸襟,交出實權來換取太平日子。
三、要善於保護自己
在位高權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難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權重的領導者,你怎樣才能平安無事地在他身邊做事呢?這就有必要探討封建社會那些處世圓滑、左右逢源,尤其善於拍上司的馬屁的官僚。他們想的並不是如何辦好公事,而是怎樣討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職奉祿、榮華富貴。這些人沒有什麼建樹,在保官保祿方麵卻有一套阿諛奉承、明哲保身的辦法。清代道光朝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曹振鏞就是這類官僚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曹振鏞在乾隆朝中進士,點翰林,官至侍讀學士,至嘉慶朝便飛黃騰達,升為尚書、大學士。道光皇帝繼位後,他更是紅得發紫,晉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傅,圖形紫光閣。當他以81歲高齡去世後,又得到“文正”的諡號。這是清朝對故世大臣最高的評價,在清代享受這種殊榮的隻有七八個人。曹振鏞作為一位漢族官僚,既沒有顯赫的武功,又沒有出眾的文采,在重滿輕漢的清朝時代,能夠在充滿凶險和傾軋的仕途上一帆風順,自然有他的“訣竅”。有一次,他的門生向他討教,問他成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寵信靠的是什麼。他回答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意思是對皇帝、對上司,隻需要表示順從,不用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是圓滑到了極點。“少說話”不等於不說話,而是把話說到關鍵的時候,說到點子上,對此,曹振鏞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進入道光時期就已經暴露出許多衰敗的跡象,積重難返,地方官員紛紛把這些情況上報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麵前等待批閱的文件就有好幾大撂,道光帝看得頭昏腦脹,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實在不願整天泡在文件堆裏,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廢政務的壞名聲。曹振鏞敏銳地察覺出道光帝的這種心思。他討好皇帝說:“今天國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無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無事生非,在奏章中講一些危言聳聽的事情,無非是為了博取敢於直言的虛名,對於他們又不能降旨怪罪,這樣會使陛下蒙受拒諫的名聲。依臣之見,陛下今後隻要在批閱奏章時,選擇其中的細枝末節上的錯誤,降旨嚴厲斥責,臣下就會懾於您的天威聖明,知道陛下對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鏞的一席話,正中道光帝的下懷,果然照他的辦法做了。不少人因此丟了官職,文武百官謹小慎微,盡量不向朝廷報告或少報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隱匿不報,即使報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蓋事情的真相。於是,官場上形成互相欺瞞,報喜不報憂的惡劣作風。國家的許多弊政得不到及時解決,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內亂。然而,道光帝卻少看了許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