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為全世界共有的文學藝術樣式,不同的國家對它的理解並不相同,它們也承載著不同的民族傳統。“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2]早在傳說中的上古時期,中華民族就開始了詩的歌唱。《吳越春秋》裏所記載的《彈歌》、《禮記·郊特牲》中的《蠟辭》,《尚書·益稷》中的《賡歌》、《呂氏春秋·音初》裏的《侯人歌》,《周易》卦爻辭中的古歌,以及傳為堯舜時期的《卿雲歌》、《南風歌》、《擊壤歌》等等,都是見於記載的上古詩歌。它們有的較為真實可靠,有的帶有傳聞的性質,還有的可能出於後人的假托,但是卻從多個方麵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詩歌的早期形態。從形式上講,詩歌舞一體是其基本特征;從內容上講,則涵蓋了先民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有勞動歌、有祭祀歌、有圖騰歌、有戰爭歌,有以愛情、婚姻為題材的歌、也有表現各種世俗生活的歌。可見,早在上古時代,詩歌就已經成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處處都有詩的歌唱。《呂氏春秋·古樂篇》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3]它用簡潔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上古時代一個歌舞狂歡的盛會場景。它說明,中華民族天生就是一個具有詩性氣質的民族,詩歌從一開始就承載著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表達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這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並開啟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詩歌傳統。
中華民族詩歌傳統的形成,與其所生存的獨特地理環境和文明起源的類型直接相關。中華民族地處東亞大陸,東南兩麵環繞大海,西麵有喜馬拉雅山崛起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北麵毗鄰的是氣候寒冷的東西伯利亞,自然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由此而形成了不同於中亞、北非和歐洲的獨立的東亞文明。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早在6000—7000年以前,自南到北就已經出現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等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4]這其中,氣候濕潤溫暖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了以炎黃為首領的氏族部落,進而建立了以高度的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古代國家。農業文明的起源來自於中國人對於天地運行規律和萬物生長規律的掌握,也培養了中國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因而,中國人沒有形成像西方人一樣的宗教意識,也沒有產生一個像西方基督教那樣的上帝。在中國文化中,人的命運一開始就由自己來把握。他們很早就掌握了詩歌這一藝術形式,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其中,使詩成為表達世俗生活與人生情感的藝術,成為歌頌自我、直麵現實的藝術。現存的上古歌謠已經初現這一民族特點,至《詩經》時代已經基本定型。其中有祭祀詩、農事詩、燕饗詩、戰爭徭役詩、政治美刺詩、婚姻愛情詩、以及表現各種內容的世俗生活詩;舉凡念親、愛國、懷舊、思鄉等各種喜怒哀樂之情,均在詩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詩人直麵自身的現實生活,盡情地抒寫著各種情感。自茲以降,由楚辭、漢樂府、魏晉六朝詩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時調到現當代的新詩,無論是漢民族還是各少數民族,莫不繼承著這一傳統。在這裏,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是詩歌創作的全部內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詩的歌唱;隻要關乎人類的生活,就有相應的詩歌創作。詩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在“詩意中棲居”的民族。
中國人生活在這樣一個詩的世界,自古就形成了對於詩歌藝術本質的獨特理解。中國最早的詩與歌舞合為一體,在文字沒有產生之前,詩歌以口傳的形式存在,音樂顯然是詩義表達的重要載體,因而中國人把詩歸之於樂。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人認為詩歌起源是人的心靈受外物感動的結果,因此中國人最早的詩歌起源論就是心靈感動說,或者叫做感物說。《禮記·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5]中國詩歌從一開始就直麵現實,是心靈的表達,因而中國人很早就提出了“詩言誌”的理論,並將“和”作為最高的藝術理想。《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