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 宮廷娛樂(1 / 2)

四四方方的紫禁城,將皇族與普通百姓的世界隔絕,宮中的人不能隨意從紫禁城中出去,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出去見過外麵的世界,這也是後人將紫禁城形容為一個牢籠的原因。

當然,牢籠的說法也隻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宮中的人雖不能享受外麵的世界,但在紫禁城中也形成了一個“小世界”,為了不讓生活過於單調死板,宮中也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宮中最大型的娛樂活動,要數節慶娛樂。宮廷的節慶娛樂,和普通百姓過年過節都要逛廟會、放煙花一樣,是最為喜慶的時光。紫禁城雖然不比外麵世界廣大,但要論舉辦的節慶活動,那絕對是一等一的盛大。

以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元宵節為例。元宵節是明朝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一般的農曆元旦,宣宗都要發布詔令,放假10天,讓百官和百姓歡度新春佳節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然而,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元旦,宣宗卻意外地下令延長假日,從正月初一一直放假到正月二十五,給了官員、百姓幾乎一個月的長假。據《皇明詔令》中記載,宣宗還下令全國各地除正在齋戒的人外,均可飲酒作樂。那一年,北京城內張燈結彩,熱鬧喧騰,每個街道、每戶人家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為了讓官員百姓可以更好地享受節日,宣宗解除夜間不許通行的禁令,讓百姓和在京官員們一道歡慶節日。

明宣宗一向與大臣們關係融洽,所以元宵佳節,宣宗也要講究“君臣同樂”。《明宣宗實錄》對這一年元宵節的盛況有過這樣一段記載:“上禦正朝受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丁卯,慶成禮畢,中官奏常歲皆以今夕於皇城門及宮殿門張燈。上曰:‘張燈樂事,雖故事,但明旦方以慶成宴百官,餘敬尚在,可以來夕張燈。’”

再看《古廉文集》中的一段記載:“是夕,皇上奉皇太後於西苑,放燈觀賞。又明詔文武百僚由西安門入,同觀之。既夕,賜坐於圓殿萬歲山前、太液池之上。環池至於山頂,萬燈齊舉,光焰燭天,晃焉如晝。命光祿設宴,教坊呈百伎,傳宣群臣,樂飲至醉。既醉罷出,而月當午矣。”

從這兩段記載中可看出,宣宗不僅設宴群臣,還與諸位大臣共同觀燈,共享佳節樂事。宣宗八年的元宵節,可謂是舉國上下共同的歡騰慶典,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享受到節慶特有的娛樂,感受到特有的歡愉。

當然,除了這種規模宏大的節慶娛樂外,宮中也有一些“拿不上台麵”的小娛樂。還以明宣宗為例,宣宗在位期間國家經濟穩定富足,君臣融洽,與自己的父親明仁宗時期並稱“仁宣之治”,但就是這位頗有政績的皇帝,卻有個不太好聽的名號——“蟋蟀皇帝”。

“蟋蟀皇帝”的稱號由何而來?主要還是由於宣宗對鬥蟋蟀極度喜愛,甚至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

宣宗從小就喜歡鬥蟋蟀,長大後當了皇上,興趣依舊不減,常命太監在紫禁城中為他抓蟋蟀,陪他鬥蟋蟀。鬥蟋蟀這種娛樂在民間也有,玩法很簡單,一般分兩方,雙方都有各自的蟋蟀,雙方各選一隻蟋蟀放入一個柱形的圓盆中,讓兩隻蟋蟀角鬥,看哪一隻可以將另一隻打敗,哪一方就獲勝。這種讓蟋蟀代替自己爭強鬥勝的遊戲,非常受當時的男性歡迎,有錢的人家,可以花重金去購買品相上好的蟋蟀,就連裝蟋蟀的籠盒、鬥蟋蟀用的盆罐的製作也極為考究。

作為皇帝的宣宗,自然也不會在“鬥蟋蟀”的隊伍中落後於人。為了尋找更多“戰鬥力強大”的蟋蟀,宣宗沒少費心思。他嫌北京一帶土質瘠弱,養不出好蟋蟀,便特地派宦官到地力肥沃的蘇州去采辦優質蟋蟀,還密令蘇州知府況鍾協助辦理:“敕蘇州知府況鍾:比者內官安兒、吉祥采取促織,令他所進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後運自要一千個。敕至,爾可協同他幹辦。”

宣宗在下命令時,可能沒有想到這會給江南百姓帶來多大的麻煩。江南當地官員為采集夠一千隻蟋蟀,將任務都推給了百姓。江南百姓為了不被追究責任,惹禍上身,紛紛到處翻牆倒瓦,鏟草挖土以尋蟋蟀。有錢的人,會用錢收購蟋蟀,導致蟋蟀價格猛漲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