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成祖朱棣大手一揮,遷帝都,建皇城,到大清帝國覆滅於“民主、自由”,巍巍紫禁城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封建帝王。四季交替,時代更迭,仿佛這一切都不會對紫禁城產生影響,她總是那樣靜默又莊嚴地佇立於北京城的中心,作為一段曆史的標誌。當你來到她的身邊,想了解她時,她又會耐心地告訴你,她所經曆的一切……
要了解紫禁城,就不能不先說說北京城。
北京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地勢西高東低,有永定河圍繞,曆來被認為是“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建都之地。北京最早叫做薊,是周朝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稱幽州。遼時期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繼遼之後正式遷都到這裏,名為中都。
公元1271年,忽必烈滅宋朝,建立元朝。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忽必烈聽從大臣的意見,在中都的基礎上,在郊外創建新城,定為國都,稱大都。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北京才真真正正成為一個帝國的中心。
大都城在北京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元朝選擇在北京建都後,對北京城進行了大規模的規劃、擴建,使一座普通規模的城市,轉眼成為華北大地上一座規模巨大的都城。它的宏偉壯麗,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首屈一指,許多詩人為它寫下了動人的詩篇。不少前來訪問遊曆的外國友人對它感到驚異、歡喜和讚歎。
明朝選擇北京城作為首都,在北京城建造紫禁城,全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比任何人都熟悉北京,了解北京城作為都城的優勢,同時又在北京有著絕對的勢力。這個人,就是明朝初期負責駐守北方地區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棣能力極強,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480年)就藩(分封土地)北平(即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可謂是戰功赫赫,在北方軍隊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盡管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卻並沒有將朱棣列為自己皇位繼承人的候選名單,而是獨鍾情於太子朱標,用盡一切心血培養他。
朱元璋認為,元朝之所以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得不到藩屏(邊防重鎮)之助。為了維護王朝統治,朱元璋希望利用家族力量建立起強大的統治體係,在締造明王朝的同時,正式確立了封藩製,即將自己的諸子和個別宗室封為藩王,讓他們率領精兵分駐全國各個要塞,建立起由皇權直接控製的軍事中心。
朱棣共有兄弟26人,除被封為太子的兄長朱標以及已離世的九弟、二十六弟之外,其餘23人均被封王,朱棣也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為燕王。這23位親王,年紀稍長便要出鎮地方,各立王府,設置官署,其冕服車旗儀仗僅低於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麵均伏拜。
諸王還可擁有一支護衛軍隊。根據各位親王的能力,護衛隊人數為3000至2萬人不等。雖然看起來諸王所掌握的軍隊不多,但諸王對各地都司(官名)統領的鎮守兵也有監控權,一旦遭遇緊急情況,親王可調遣鎮守兵。
諸王中,燕、寧、遼、穀、代、晉、慶、秦、肅九王均立國塞上,駐守在東北、北方以及西北邊疆。因為“控要害”,這九位親王的兵力也要比一般親王雄厚,被稱為“塞王”。
朱元璋以為把軍權托付給自己的兒子們就萬無一失了,但卻沒有料到,兄弟尚可鬩牆,更別說這親情淡薄的皇室家庭了。戰功赫赫的秦王、晉王、燕王對太子都心存不滿,幾人之間暗潮湧動,覬覦著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