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喝三杯水:苦水、甜水、白開水。這三杯水是必須要喝的,正因為喝的順序不同,人生也才各異。
從小喝苦水長大的孩子,一般意誌堅強,生存能力強,他們總會喝到人生中的甜水;從小喝甜水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曆過風雨,吃不得苦,但現實是無情的,甘甜盡後就是苦水了;從小喝白開水長大的孩子,平平淡淡,一生平庸。孩子喝水的順序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正所謂“苦盡甘來,甘盡苦來”。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抉擇先讓孩子喝哪杯水。如果父母真心為了孩子好,就該讓他先喝苦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名人、偉人們莫不是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來的。
國際巨星成龍,他的父親是香港法國領事館的一名小職員。由於轉到澳大利亞的美國領事館工作,不能夠帶上孩子一起去。6歲多的成龍就被送到京劇泰鬥於占元那裏寄宿學藝。7歲時,成龍的父親到了澳大利亞。一年之後,母親也到了異國,每兩年才回香港一次,留下成龍一個人在香港獨自尋求“生存之道”。
成龍跟隨師傅學藝的時候,六十幾個小朋友擠在一起住宿,共同使用一個洗手間。他們就像一群孤兒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排隊去紅十字會領取分發的米、奶粉等救濟品。
這幫小學徒,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床,一直練到半夜12點。由於太累,需要爭取睡眠時間,他們不刷牙,也不脫鞋脫襪。5小時的睡眠對於成長中的小孩兒來說真的是太少了。很多時候,成龍連壓腿時都會打瞌睡;其他人在讀書的時候,他就坐在教室後麵睡覺。
師傅是位“嚴師”,經常打學徒,隻有過年過節時才會稍微停手。因為成龍和他的師兄弟元彪、洪金寶等人剃光頭,很多人認為不吉利,便向他們丟石頭,正好讓這群孩子有了一個發泄的機會。於是他們蜂擁過去,把挑釁者打得頭破血流。
為了給師傅掙錢,成龍等人在邱德根經營的荔園遊樂場做表演,一做就是數年;從8歲開始,成龍就開始以童星姿態加入電影圈跑龍套。他的第一部影片是李麗華主演的《秦香蓮》。
17歲,成龍正式出師。他曾說:“剛出師時,在潛意識中對父母有些怨恨,他們為什麼到澳大利亞去了不理我?其他師兄弟,每個星期,至少在兩個星期內,就有家人來探訪,帶他們出去,而我則沒有。”
由於早年練功時痛苦的磨煉,使得成龍在後來的歲月中敢於打拚,成為一代巨星,深受世人愛戴。
霍蘭德說過:“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長著最嬌豔的花朵,那些最偉岸挺拔的樹木總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紮根,昂首向天。”是的,吃苦對孩子來說並非就是災難,曾經的逆境通常是一種幸運,與困難作鬥爭不僅使孩子的意誌得到磨煉,也為日後更為激烈的競爭準備了豐富的經驗。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們不可能吃什麼苦,也很少曆經什麼磨難,但是也不能一味溺愛、驕縱孩子,而應該有意識地讓他吃一些苦。在日本,每年暑假,父母們都會把孩子送到各種野外訓練營去,或長途拉練,或訓練野外生存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意誌堅強,而且動手能力強。
在西方,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億萬富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再富不能富孩子”。西方國家的家長們從來不無緣無故地給孩子錢,而是讓孩子為別人或為自己打工,比如打掃衛生、修剪草坪等,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錢。這樣既讓他們知道金錢來之不易,又讓他們學會了寶貴的獨立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