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竊惟方今之勢,恢複豈難為哉。上之人持之堅,下之人應之同,君子曰“不事仇讎”,小人曰“脫有富貴”,如是而恢複之功立矣。雖然,戰者,天下之危事,恢複,國家之大功,而江左所未嚐有也。持天下之危事,求未嚐有之大功,此晉紳之論,黨同伐異,一唱群和,以為不可者歟? 於是乎“為國生事”之說起焉,“孤注一擲”之喻出焉,曰“吾愛君,吾不為利”,曰“守成、創業不同,帝王、匹夫異事”。天下未嚐戰也,彼之說大勝矣,使天下而果戰,戰而又少負焉,則天下之事將一歸乎彼之說,謀者逐,勇者廢,天下又將以兵為諱矣,則夫用兵者諱兵之始也。某以為他日之戰,當有必勝之術,欲其勝也,必先定規模而後從事。故凡小勝不驕、小負不沮者,規模素定也。某謹條具其所以規模之說,以備采擇焉。苟從其說而不勝,與不從其說而勝,其請就誅殛,以謝天下之妄言者。惟無以人而廢其言,使天下之事不幸而無成功,他日徒以某為知言,幸甚。
——《總序》
恢複之道甚簡且易,不為則已,為則必成。然而某有大患:天下智勇之士未可得而使也。人固有以言為智勇者,有以貌為智勇者,又有以氣為智勇者。言與貌為智勇,是欺其上之人,求售其身者也,其中未必有也,以氣為智勇,是真足辦天下之事,而不肯以身就人者,叩之而後應,迫之而後動,度其上之人果足以有為,於是乎出而任天下之事,其規模素定,不求合於人者。
——《一議》
且恢複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然而特怵於天下之士不樂於吾之說,故切切然議之,遂使小人乘間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論以媒己私利,上之人幸其不徇流俗而肯為是論也,亦稍稍而聽之,故施於事者或駭,用於兵者有未可知,此某之所以為大患歟。
——《一議》
故某以為:“今日之論,不可白於天下”,所惡乎白者為其泄也,然取天下智勇之士可與共吾事者而泄之,非泄之於天下也。
——《一議》
蓋天下有英雄者出然後能屈群策而用,有豪傑者出然後能知天下之情。
——《一議》
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而所謂氣者又貴乎平。氣不平則不足以知事之情,事不知其情則敗。今事之情有三:一曰無欲速,二曰宜審先後,三曰能任敗。
——《二議》
終世而諱兵,非真能諱也,其實則內自銷鑠,猝有禍變而不能應。明日而亟鬥,非真能鬥也,其實則恫疑虛喝,反顧其後而不敢進。此和戰之所以均無功而俱有敗也。孔子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二議》
凡戰之道,不一而足,大要不過攻城、略地、訓兵、積粟,與夫命使、遣間、可以誑亂敵人耳目者數事而已。然而知所先後則勝,否則敗。譬之奕棋,縱橫變化不出於三百六十路之間,巧者用之以常勝者,諺所謂知先後之著耳,敗者反是。故曰“審先後”。
——《二議》
凡戰之道主乎勝,而勝敗之數不可必,始敗而奮,終則或勝;始勝而驕,終則或敗。故曰“一勝一負,兵家之常”,詎一敗便沮成事乎?且高祖未嚐勝,項羽未嚐敗,然而興亡若此者,其要在乎忍與不忍而已。不能忍則不足以任敗,不任敗則不足以成事。
——《二議》
凡戰之道,當先取彼己之長短而論之,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