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實踐力的鍛煉指導

鍛煉學生實踐力的智力遊戲策劃與項目學校智力遊戲活動策劃與項目1.實踐的基本發展

實踐有著諸多的含義,經典的觀點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學中,揭示人的思想產生於勞動即人的主觀意識產生於人的實踐行為,同時人的主觀意識反作用於客觀存在。在馬克思那其主要強調人的社會實踐,強調實踐的社會性。強調人的社會意識具有的生產力曆史性、階級性。但他們都是物質的,辯證的。人的主觀與客觀存在都是物質的。主、客觀是認識論上的區別,是相對於實踐的內外關係的定義。實踐論是基礎於唯物論及辯證法兩者總體的認識。毛澤東的《實踐論》強調實踐的主客觀矛盾發展對於認識及再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上升到理論的指導作用。在當代以來強調實踐的真理標準,其包含真理的發現及檢驗、實現,見之於客觀。

人是人的客觀存在。人本身是物質的,是具有特定意識體存在的客觀物質。人的內在矛盾包含一對物質矛盾:

意識本體對於生命本體的物質矛盾,此一矛盾是人類內在的基本矛盾,是物質的。人內在矛盾總體同時與外在世界構成人類的發展矛盾。其同時可分個人主體的外在社會及自然矛盾與社會主體的人類內在與外在矛盾。這些矛盾總體的是人的實踐!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是社會總體矛盾的解放探索與對於自然的解放探索。當代馬克思主義對現代科學及社會發展進行新的發現與探索在個人為核心的人類內在矛盾實踐領域進行廣泛的探索,汲取資產階級學者的有益成果,進一步擴大研究範疇,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進行了全麵豐富。

2.實踐力等級指數及測試

實踐力指數是衡量組織和個人達成目標的行動能力的重要指標,是對人生藍圖製定能力,年度、月度和周目標進行分解能力以及每日任務的執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後得出的分值。

(1)實踐力的等級和指數

實踐力等級是以個人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個人特質為基礎,重點圍繞個人主動行動的動力大小,掌握行動方法的多少,運用行動工具的程度來綜合評價個人實踐力等級。實踐力指數是對實踐力等級的具體量化數值,通過該指數個人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其行動能力的成長變化情況。

(2)實踐力等級劃分標準

根據“旗幟實踐力係統”對個人實踐力指測試數值,個人行動能力可劃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入門級(實踐力指數在30以下):有想法,但工作主動性差,害怕冒險,懼怕工作中所麵對的困難與挫折;容易受惰性和不良風氣的影響,對自己沒有自信;奮鬥目標不堅定,缺少行動動力。

第二,初級(實踐力指數大於30,小於60):敢於主動請戰,承擔相應的工作與職責;敢於用“嚐試”的方法解決問題,不懼怕困難與挫折,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樹立了相當明確的目標,並開始嚐試為之努力。

第三,中級(實踐力指數大於60,小於80):敢於打破固有模式,敢於用新辦法、新思路對原有工作創新和解決問題;敢於立即采取行動,不怕失敗打擊;對於上級安排的工作總能按時或者提前完成;積極應對工作壓力,在工作中不怕困難與挫折,敢於不斷嚐試;已經能有效運用行動工具,掌握一定的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

第四,高級(實踐力指數大於80):具有強烈的企業家冒險精神,非常願意通過不斷嚐試創造從無到有的結構;麵對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豪不畏懼,堅持走自己的路,有足夠的實踐力實現目標、管理目標

(3)實踐力指數測試工具

測試個人實踐力指數,可以明確自己實踐力等級,對自己的工作與學生產生有效指導,推薦可免費下載實踐力工具:旗幟實踐力係統。它根據用戶在“實踐力係統”使用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目標製定、計劃分解、時間管理、學習提升、任務執行、總結分析等各項能力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後得出值,可對個人實踐力的具體量化,通過該指數個人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其行動能力的成長變化情況,是衡量組織和個人達成目標的行動能力的重要指標。

3.實踐力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喜歡胡思亂想──尤其喜歡負麵思考,因為想太多於是把所有的困難都想出來了。其實人的所有困難和不快樂,可能都是想出來的。特別是喜歡胡思亂想、擔憂以及煩惱的人;想得再多,都不如采取一個行動來得簡單又有用。

所以,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經過再三評估、然後就去行動。

比如學校裏麵,許多小朋友原本就最喜歡實驗課了,因為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家庭互動中,媽媽也可以在每天做家務的過程中,邀請小朋友一起來,一邊聊天、一邊勞動,把它變成一項快樂的家庭活動。父母老師便可以如此帶領小朋友在生活裏麵,學習如何采取行動,在行動的過程當中學習成長。

又比如運用在人與人的溝通方麵,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們會在心裏一直猜測對方的心意,猜他為什麼不理我、他今天為什麼對我臉色不好、他看到我為什麼沒跟我打招呼……常常我們都在心裏麵不斷擔心和揣測;此時,最佳的方式或許就是走過去,明白地問他:為什麼你今天對我的表情特別不友善?可能對方就會告訴你,其實你誤會了,因為我正在煩惱我爸媽的健康呢。另外,我們也發現,許多父母遇到問題都不敢直接跟小朋友談,好像怕他會生氣或難過,還會擔心兩個人到時會說不上話。建議大家,不論是親子問題或一般的人際之間,盡可能都要直接溝通,因為直接溝通就是采取行動──行動才是最有力量的,尤其如果能夠做到“貫徹到底”就最好了。

舉個例子,以前有兩個和尚,一個富和尚、一個窮和尚,這兩個和尚都有一個理想,要到南海去拜佛;然後,富和尚心裏想:哎呀,要到南海這麼遙遠呢,我還是多存一點錢吧,等到準備萬全時再上路吧!但窮和尚心裏想:反正我也沒有多少錢,再存也存不了多少,不如就先上路再說;這一路也許化緣、也許寄宿,一路想辦法應該就能夠到達南海吧!結果如何,各位猜到了嗎?是的,三年過後那個窮和尚已經拜完南海觀音菩薩回來了,而那個富和尚還在原地存錢呢!

所以說,許多事情想太多反而沒有用。再打個比喻,就像有一道門,你在門的後麵去猜測門的另一邊有什麼啊?等一下會遭遇到什麼?會發生什麼困難?那麼,到最後你可能都隻在那裏空想;與其空想,不如踏出那一步!踏出那一步之後,你就會知道門後麵有什麼了!

當然,我們也不要魯莽行動,並且更要貫徹實踐力。換言之,所謂的實踐力,其實包涵了“執行與貫徹”,意思是,一件事情你說到了就要把它執行到位,如果執行不到就要問問困難在哪裏。不少學生做事經常是三分鍾熱度,一下子就沒耐心了;所以,父母老師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要經常跟他們強調實踐力和落實的重要,令其了解──凡事腳踏實地的去做,踏出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踏出了第三步,第一百步也就指日可待了,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愚公移山也是從實實在在去一鏟接著一鏟而開始的。

4.激發實踐力的方法

按照“成就動機”理論,實踐力的來源最終會歸結力追求快樂和逃離痛苦兩個方麵。

激發實踐力的方法很多,但他們的基礎都是共同的,那就是:“明確”,因為明確就是力量。假使我們想持續地增強自己的實踐力,做到以下“十大明確”是十分有必要的。

(1)明確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你應該認真回答自己:我為什麼而活著?

有的人是為了及時行樂;有的人是為了家庭、子女;

有的人是為了活出個人樣;

有的人是為了成就一番事業……

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溫飽,你可能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滿足,因此常也不會有太大的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