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收藏隨想(1 / 1)

現代美國心理學家A。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它們依次是:生理、安全、愛情與社交、自由與尊嚴、自我實現。當一個需求滿足後,情緒層次中下一個較高水平的需求即支配了意識功能。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內涵豐富。從增長學識、修養品德、在工作中發揮才智,直至娛樂遣興等一切精神需求,都是為了使人更加完美、充實。收藏活動提供高尚的精神享受,且起怡情養性作用,應屬最高層次的需求。但隻有在物質生活富裕、安全已有保障後,人們才有這一追求。

在地球大部分土地上人類仍麵臨饑餓與戰亂威脅,或即使沒有天災人禍,也為貧困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得不為一口麵包終日辛勞,在這樣的地方是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活動的。在曆史的特定時期中,人的精神受到禁錮,自由意誌被剝奪,連做人的尊嚴也沒有,在這樣的日子裏收藏活動也是不可能的。

人類在進化,社會在進步。能不能給收藏活動下這樣一個定義: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文明人的一種文明行為?在“人”字前冠以“文明”二字,指的是進行這一活動的人必須已具有物質保障及安全環境,也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至少對他收集的對象具有較深的認識。在“行為”一詞前加上“文明”這一定語,是為了把收藏這一高尚行為同巧取豪奪、貪婪、聚斂區分開。曆史記載了許許多多這種不文明的行徑。如《紅樓夢》中的賈赦強索石呆子舊扇逼死人命;如康生把紅衛兵抄家來的字畫竊歸己有。這種人收藏雖豐卻令人不齒。

用計謀騙取他人收藏品的例子曆史上也有。唐太宗令蕭翼裝扮成商人,騙取了辨才和尚珍藏的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就是人們熟知的故事。唐閻立本甚至根據這一軼事繪了《蕭翼賺蘭亭》名畫。巧計騙取當然也不是文明行為,但李世民身為天子,並不以權勢壓人,究不失為開明君主,且計謀亦頗風趣。

收集或許是人的天性。哪個人去海濱都會拾來一堆貝殼;哪個人都願意把漂亮的賀卡保存起來。但真正的“收藏”決不是短期行為,不是一時的興之所至。收藏活動須堅持不懈,須成年累月孜孜以求,甚至付出一生心血。

人從幼年時期起就開始收集,收集糖紙,收集畫片,收集玩具小汽車……但這不是收藏。收藏的一個要素是整理、分類、辨別、取舍。美國科學家尼克·漢弗萊曾說,收集行為是幫助人們對外界物進行遴選、分類的一種有益訓練,從而在人類進化的框架中達到優選目的。

人們一般隻把收藏活動看做是消遣自娛。但在這一活動中,意誌得到磨煉,毅力得到培養,思維日益縝密,目光愈趨敏銳。且不說浸沉於這一活動中使人於繁忙勞碌中暫時得到解脫,忘懷憂慮,身心獲得寧靜了。

“有閑”二字背負惡名久矣,但正是富裕與閑暇(二者是孿生的)才使人類進步。英國政治家狄斯累利說過:“財富與閑暇的增加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兩大因素。”“美”(藝術品)的產生源於此;“美”的欣賞亦源於此。收藏從某一意義上講,亦是美感享受。

在社會成員(至少相當數量)尚未富裕之前,收藏者隻能是皇室和貴族。中國古代如發現古鼎則視為神物,須進獻朝廷。能收集王羲之真跡3600紙的也隻能是唐太宗。古羅馬帝國第十代皇帝奧古斯都據說是西洋第一個積幣家,他喜歡把一些珍奇有趣的金幣分送好友。希臘被羅馬人征服後,錢幣、藝術品顯然不會流入普通羅馬士兵手中。歐洲直至17—18世紀,由於文藝複興的影響才引起人們對古希臘羅馬繪畫、雕刻的珍視與收藏,但收藏成為社會風尚則是19世紀後半葉工業革命已為社會積累了大量財富以後的事了。

皇室和豪門隻管收藏,鑒定研究、著書立說的任務則落在文人學者肩上。宋劉敞著《先秦古器圖》,歐陽修搜集金石刻文達千卷,撰《集古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積20年時間寫成《金石錄》等等。今天收藏活動在國內規模日大,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收藏者都是專門研究家,但收藏活動約略分三個階段:簡單的收集;整理、分類;考證研究。每個收藏者隻要樂此不疲,很自然地會逐漸走到收藏的更高層次,成為某種文物的行家。這一層次的升級既是自然漸進的,又需要一定的鑽研精神。達到這一層次後,收集者就會發現他已經超越事物表象而進入內涵,可謂得其真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