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個民族的情懷(1 / 3)

《詩經》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謎,它有著太多的秘密沒有被我們揭開。可是,它實在是太美了,使我們在殫精竭慮不勝疲憊地解謎失敗之後,仍然對它戀戀不舍。《詩經》是我們民族最美麗最縹緲的傳說,可它離我們那麼近,“詩雲 ”與“子曰 ”並稱,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聖經》,左右著我們的思維與判斷,甚至我們表情達意的方式都蒙它賜予 ———所謂 “賦詩言誌”。但它又總是與我們保持著距離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我們已經對 “子曰 ”完全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經鑿鑿可信,銘刻在曆史之柱上,而作為 “詩雲 ”的《詩》,卻一直不肯降為曆史 ———雖然我們也曾認定它與其他經典一樣,是史,但那隻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它本來就不是描述 “事實 ”而是表達 “願望”,如果說它是我們心靈史,那倒很準確。其實,文學史就是心靈史。它確是反映了周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堪稱周代社會的一麵鏡子,我們也因此為它冠以 “現實主義 ”之名,但它真正的價值是它表達了那個時代的痛與愛,憤怒與柔情,遺憾與追求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痛苦著他們的痛苦,追求著他們的追求。它永遠是鮮活的生活之樹,而不是灰色的理論與道德教條。雖然,從孔子及其門徒開始,我們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從漢代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把它學術化,但它永遠是詩,是藝術,是感性的、美麗的,是作用於我們的心靈與情感並一直在感動我們而不是教訓我們的。是的,它應該是,也一直是大眾的至愛。是我們心靈的寄托與表達。

一個問題是:《詩》本來就是詩。為什麼成了 “經”?

從政治倫理的角度去解釋,當然可以予以說明。但問題在於,為什麼遠在漢代,我們就把這樣一部基本用四言韻文形式寫成的、以抒情為主的、收錄自那麼廣博的時空中的個性化的創作,與那些朝廷文誥、聖賢語錄、哲學和史學著作,一同列為國家的經典?

從創作論上說,《詩》是“曆史真實 ”的產物,也就是說,收集在這本古老經典中的三百零五首詩,都應該有一個創作背景,都是在特定曆史事實的觸發下創造出來的。

但是,它終究是詩,而不是曆史。它們是經過心靈過濾的。它表達的不是曆史真實,而是創作者的 “心理真實”。它是情緒,是情懷,是喜怒哀樂,而且,和我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對了,正是在這一點上,《詩》終於成了 “經”:它是個性的,卻也是共性的,它是幾千年前的某一些人在特定環境下的獨特體會,卻也是幾千年來直至今天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感受 ……它是我們共同道德觀的經典表達,是我們共同政治觀的經典表達,還是我們共同人生體驗的經典表達,一句話,它既是我們民族價值觀的經典表達,也是我們民族博大情懷的經典表達。

因此,我們不從學術的角度,不從經學家的角度,我們從情感的角度去看《詩》,最後,我們會發現,它仍然是 “經”!

是愛情之經,是親情之經,是友情之經,是同情之經,是愛恨情仇之經,是喜怒哀樂之經。

還有更多的具體的問題糾纏著我們。這些美麗的詩篇從何而來?什麼人創造了它們?什麼人收集了它們?又是哪些人在幾百年青燈古卷守護它們、琢磨它們,最後把它們聚攏成冊,成為一本凝聚民族情懷的美麗經典?

什麼是風雅頌?什麼是賦比興?這些至今仍活在我們的書麵與心頭的曆久彌新的語彙,有著什麼樣的古老奧義?體現著我們民族的哪些思維特征?

當這本美麗的大書被編纂成冊之後,它如何成為一個民族的核心記憶?一個民族是如何喜愛它,珍視它,代代傳誦它,研讀它,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學傳統,並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