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學習力的鍛煉指導
鍛煉學生學習力的智力遊戲策劃與項目學校智力遊戲活動策劃與項目1.什麼叫學習力
所謂學習力就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要素。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
個人的學習力,不僅包含它的知識總量,即個人學習內容的寬廣程度和組織與個人的開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識質量,即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還包含它的學習流量,即學習的速度及吸納和擴充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識增量,即學習成果的創新程度以及學習者把知識轉化為價值的程度。
組織學習力是人們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能直接轉化為創新成果。它倡導團隊學習比個人學習更重要,團隊具有整體搭配的學習能力,團體內信息和知識自由流動,高度共享,團隊學習既是團隊成員相互溝通和交流思想的過程,也是團隊成員尋求共識和統一行動的過程,從而也是產生團隊的“創造性張力”的過程。
2.學習力三要素
學習力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毅力和學習的能力。學習的動力體現了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毅力反映了學習者的意誌;學習的能力則來源於學習者掌握的知識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一個人、一個組織是否有很強的學習力,完全取決於這個人、這個組織是否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堅強的意誌和豐富的理論知識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
學習力是三個要素的交集,隻有同時具備了三要素,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力。當你有了努力的目標,你隻是具備了“應學”的動力;當你具備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你僅僅具有了“能學”的力量;而當你學習的意誌很堅定的時候,你不過是有了“能學”的可能性。隻有將三者合而為一,將三者集於一身,你才真正地擁有學習力。
3.提高學習力的意義
學習力是什麼?國外有學者釋義為“一個人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總和。”其實還應該增加“學習創新力”。即表述為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和學習創新力的總和;是人們獲取知識、分享知識、使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是動態衡量一個組織和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強弱的真正尺度。學習動力來源於學習目標、興趣、動機,目標越大、興趣越濃、動機越強,動力就越大,這是學習的動力源。學習毅力來源於學習精神、心理素質、智力、意誌和價值觀等,認識有多深,毅力有多強,學習就會有多持久,這是學習力的核心。學習能力來源於學習方法,主要包括閱讀力、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學習效率等,是學習是否具有成效的關鍵。學習創新力來源於係統思考,包括觀察力、分析力、評價力、應用力,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學習力的幾大構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疊加,互相促進,有機聯係的整體,是人們自我學習、自我變革、自我超越、自我發展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那麼,如何增強學習力呢?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講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他集合了宋代三位名家的詞句,描述了學習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它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對各級領導幹部很有啟迪,增強學習力,就應當循著這三種境界,做到真學、真信、真用,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要學習反映時代進步的現代經濟、科技、法律、金融、曆史、文學等方麵的知識。這不是為了裝點門麵、附庸風雅,而是改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麵的需要,是加強自身修養、充分履行崗位職責的需要。要學習的東西這麼多,如何才能保證學有時間、學有所獲呢?筆者個人體會,關鍵是要擠業餘時間,打業餘時間的主意。有人說,人的差異往往在於對業餘時間的利用上。一個人如果每天擠出1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一年就是365個小時,必然能學到很多東西。提高學習力,就是要發掘這種學習潛能,把這種潛能當作一種稀缺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提升一個人、一個組織乃至一個民族的學習力。
縱觀曆史,一個崇尚學習的民族才能在曆史的天空發出奪目的光彩。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流傳著一個個刻苦學習的動人傳說和生動事例,如孟母三遷、鑿壁偷光、鐵杵磨針、頭懸梁錐刺股等等;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如《四書五經》、《史記》、《資治通鑒》、《永樂大典》等經典著作,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天工開物》、《本草綱目》、《齊民要術》等科學巨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文學名著;湧現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陸遊、陶淵明等一批文化名人,還有革故鼎新的王安石、先憂後樂的範仲淹、剛正不阿的包拯、不畏權勢的海瑞、舍生取義的史可法、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興辦洋務運動的曾國藩、張之洞……如果沒有重文尚學的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不會如此絢麗多姿、輝煌厚重,在曆史的天空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一個崇尚學習的人才會有所作為,在人生的舞台上占得自己的位置。凡是有所作為的先哲偉人、巨匠大家,幾乎無一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通曉古今、才識淵博的。馬克思為了寫作《資本論》,曾鑽研了1500多種書,引用了296個署名作者的376本著作中的材料和觀點,還引用了45種報刊和56種會議報告及政府、團體刊物的資料。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分析了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在內的許多傑出政治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都酷愛學習、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更為有趣的是:曆史上的一些名人,人們幾乎忘記了他們的業績,卻記住了他們博大精深的學問和膾炙人口的名篇、名言!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為堅持改革遭到排擠,被流放汩羅江,這一遭遇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有誰不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提到嶽飛,就會想到《滿江紅》,但不一定能想起他精忠報國、抗金殺敵的壯舉;我們提到範仲淹,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為百姓建功立業可能被我們忽略了,但卻記住了他的《嶽陽樓記》和“先憂後樂”名句;我們提到蘇軾,他在朝廷先後受到改革派和守舊派的排擠、幾度流放、客死他鄉的事可能不被人知,但我們都能記住他在黃州赤壁的千古絕唱“大江東去,浪滔盡,千古風流人物……”。現實生活中大凡政績突出的人、進步很快的人、我們為之佩服的人、有思想品位的人,都是酷愛學習、勤於思考的人!
學習十分重要,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幹部隊伍中,學習的氛圍怎麼樣呢?說得不客氣一點,學習的氛圍不濃。有人認為沒時間學習。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高爾基說過,“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