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樂器學習訓練

學校文化娛樂活動項目訓練與比賽學校器樂項目的訓練與比賽第三節弦鳴樂器學習

1.二胡

二胡,拉弦樂器。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由唐宋以來的奚琴、嵇琴、胡琴演變而來。

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奚人而得名。宋歐陽修《試院聞奚琴作》詩雲:“奚琴本出奚人樂,奚人彈之雙淚落”。早期奚琴是彈弦樂器。宋陳腸《樂書》(1101年成書)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製,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書中繪有奚琴圖,係竹製琴杆,筒狀琴筒,尚無千斤,已有後世二胡的雛形。

嵇琴之名出現於唐代,其形製不詳。宋高承《事物紀原集類》(1080年成書)載:“鞀如鼓而小,有柄,長尺餘。然則擊弦於鼓首而屬之於柄末,與琵琶極不仿佛,其狀今嵇琴也。是嵇康琴為弦鞀遺象明矣”。宋末元初人陳元靚《事林廣記》(刊於1340年)載:“嵇琴本嵇康所製,故名嵇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可知嵇琴係由彈弦樂器弦鞀變化而來。唐代另有軋箏,做為箏的變異形式而存在,也以“竹片軋之”(《舊唐書·音樂誌》),一直流傳至今。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早期拉弦樂器均由彈弦樂器演變而來,以“竹片軋之”是其共同特點。

宋代出現馬尾胡琴,沈括《夢溪筆談》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元史·禮樂誌》述其形製:“胡琴製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甘肅榆林石窟第十窟元代壁畫中有一伎樂天持奏拉弦樂器,此器卷頸,二弦,以弓奏之,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圖像。

明代胡琴又有所發展。尤子求繪《麟堂秋宴》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龍頭,二弦,用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長的千斤。其形製與今天的二胡大體相同。明清以來,隨著地方戲曲的勃興形成樣式繁多的胡琴類樂器,它們是各種拉弦樂器綜合發展的產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族音樂家劉天華(1895年~1932年)對流行於民間的胡琴加以改進,固定其形製,為二胡走向專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現代二胡琴筒用紅木、紫檀、烏木、花梨木製作。呈六方形,長13、前口對邊長88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簡腰略細,前口蒙蟒皮,後口置木或骨製、雕有鏤空紋飾之音窗。

二胡的構造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軸、琴弦、弓杆、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二胡各部構造的功能: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麵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幹。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鬆,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鬆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