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國琵琶發展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藝啟蒙於王惠生。後王惠生把陳子敬琵琶譜傳授給江。後又得過浦東派倪青泉、曹靜樓與平湖派殷紀平傳授,兼收並蓄,把琵琶傳統古譜根據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廣為傳授。
汪氏傳授學生都用工尺譜,而且每都親筆抄寫後送給學生,至今已成為珍貴的墨寶。凡根據汪氏傳譜演奏的,後人稱為汪派。林石城編寫並於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點首先在於,當時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輪為多,而汪氏卻創造性地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琵琶運用上出輪的基礎。其次,他不拘泥於傳統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剛勁有力,感人頗深。
汪氏培養了一大批現、當代優秀的琵琶演奏家。如衛仲樂、孫裕德、李廷鬆、程午加、蔣風之等。
8.柳琴
柳琴: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外形及構造與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體長約65厘米,用柳木製作,四弦,形如柳葉,故又名柳葉琴。別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剛腿”等。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隻是右手用撥子彈奏。
柳琴原是流行於魯、皖、蘇一帶的民間樂器,用作柳琴戲、泗洲戲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及彈奏簡單歌曲,發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現已發展為獨奏樂器,並常用於民族樂隊中的高音樂器。
最早的柳琴,構造較簡單,隻有兩條絲弦,7個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僅有一個半八度,還不便轉調。當時的琴體較大,演奏時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緊,靠手腕甩動而撥弦發音,演奏形式別具一格。後以竹套質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圓筒代替。
柳琴的演奏特點
柳琴常用來演奏高音區的主旋律,還具有曼陀林的音響效果。
柳琴的演奏技法與琵琶類似。
在民樂隊中,柳琴是彈撥樂器的高音樂器,其音響效果獨特,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常用來演奏高音區的主旋律,有時也演奏華麗、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它既適於演奏歡快、對比強烈、節奏鮮明、富有彈性和活潑的曲調,也適於演奏優美、抒情的旋律,在樂隊中能與琵琶、阮、箏和二胡等樂器和諧默契地合作。
柳琴還具有西洋樂器曼陀林的音響效果,它與西洋樂隊合作時更別有風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間樂隊——常州絲弦中,柳琴能與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襯、增強對比和裝飾作用。在器樂合奏中,有時它還處於領奏地位,能很好地調節音色變化。
演奏柳琴時,奏者端坐,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琴拔多由賽璐珞片、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製成三角形、四邊形或長條形。以用07毫米厚的賽璐珞片製成邊長30毫米的三角形投片為好,有著不掉粉末、軟硬適度、富於彈性、便於控製等優點。還應將拔片每邊的右側磨簿些,以使發音清脆、潔淨。柳琴撥片同拉弦樂器的琴弓一樣重要,對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有直接關係,道常將撥片的2/3夾於拇指和食指第一關節之間,用露出的1/3彈撥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的和音與和弦。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