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將軍在太行》一書,經作者、編輯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與讀者見麵了。這本書,選輯了左權同誌在太行山的革命鬥爭故事三十二篇。這些故事,隻能反映左權同誌在太行山光輝事跡的一部分。雖然篇數不多,但事例生動,情節感人。從書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人們可以看到左權同誌那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始終不渝的鬥爭精神,不屈不撓的革命意誌,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親密無間的官兵關係,氣勢磅礴的民族氣節。所有這些,將會深深地感染著讀者的心靈。《左權將軍在太行》的出版,對於革命先烈的英靈,是個莫大的安慰;對於青年一代的教育,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和左權同誌初識於1934年秋的長征途中。事隔三年,我被調到太行山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由於工作關係,我和他朝夕相處了四年。親耳聽其言,親眼觀其行。一言一行,雖屬平凡瑣事,確有卓越過人之處,堪為後人楷模。
相處四年間,每逢深更夜半,左權同誌總是展卷讀於燈下。不管工作多麼繁忙,環境多麼艱苦,鬥爭多麼複雜,戰事多麼頻繁,他讀書看報,從未間斷。如此勤於學習,持久不懈,誠為人所難及。
他讀書的範圍很廣,古、今、中、外、軍、政、文、史,天文地理,乃至醫學,隻要對革命有啟示,或作廣泛涉獵,或有計劃鑽研。經典巨著,力求弄懂弄通,一書到手,總要反複閱讀,不看懂不放手。毛澤東同誌所著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他看了十多遍,書中的簽記、眉批有紅有藍,滿書皆是。他善於邊學邊用,邊讀邊寫。當時八路軍的內部刊物《前線》,幾乎每期都有他寫的文章。他的文章,內容樸實,語言通俗易懂,例子生動活潑。他寫的關於遊擊戰術和建設根據地的論文,理論造詣精深,實踐經驗豐富。周恩來同誌稱他是我們黨“有理論修養,又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
左權同誌不僅勤於學習,而且誨人不倦。他教我識字、寫信、讀書、看報;他教作戰科科長王政柱起草電報文稿、寫作戰文書;他教六連連長唐萬成念《百家姓》;他教警衛戰士景伯承、郭樹保學《為人民服務》……在他的教誨下,培養了許多幹部。在他身邊工作的戰士,也都一個個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左權同誌愛兵如兄弟,愛民如手足。他的這些優秀品質,早為八路軍官兵所樂道,在人民群眾中有口皆碑。1940年底,八路軍總部從武東山區轉移到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鎮。總部機關和警衛連住在一個隻有五六十戶人家的小村莊裏。傍晚,警衛連一個戰士把尿撒在水渠裏。村民邢來成記錯了人,一把抓住正在門外散步的左權同誌,氣呼呼地質問道:“在這裏撒尿,全村人都吃這井水,難道你們就不吃?”此事雖屬誤會,但他既不埋怨老鄉,也不責怪戰士,而是心平氣和地檢查自己,誠誠懇懇地賠禮道歉。當晚,他立即召開大會,布置了新砌和改建茅坑工作,對遵守群眾紀律、講究環境衛生等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次日天剛麻麻亮,他帶領戰士,和村中男女老少,一齊出動,壘茅牆,挖茅坑,抬石灰,掃垃圾,清水溝,幾天工夫,村裏村外,麵貌煥然一新。這件事,雖屬平凡瑣事,但是,八路軍總部和太行山區人民親密無間、水乳交融的軍民關係,至今一直銘記在太行山區人民心中。
左權對同誌的友愛,不是苟於言笑之時,而是傾注於行動之中。在關鍵時刻,他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同誌,保護人民。
1942年夏,日軍糾集三萬兵力,對我八路軍總部進行“大掃蕩”。八路軍總部機關及直屬分隊奉命轉移。轉移途中,隊伍正在南艾鋪十字嶺吃飯,突然遭敵四麵包圍。雖有我團和鄭國忠團猛烈阻擊,但敵眾我寡,兵力懸殊,此時此刻,隻能突圍。突圍戰鬥由左權同誌組織指揮。他沉著冷靜,從容不迫,先派員掩護彭總衝出去,又派員掩護羅瑞卿主任到安全地點,而他身邊隻有兩名警衛戰士。敵人的機槍猛烈掃射,敵人的飛機狂轟濫炸,而他全然不顧,指揮突圍隊伍衝出敵人一道道包圍圈。已脫離險境的同誌時刻關心左權同誌的安全。警衛連長唐萬成帶領部分戰士回來掩護左權同誌突圍,再三催促,但他堅持到最後。等隊伍衝出敵人第三道封鎖線時,他發現挑文件箱的同誌還沒有跟上來,便又派警衛員郭樹保去找。小郭剛離開,敵人一顆罪惡的炮彈在左權同誌身邊爆炸,彈片擊中他的頭部,不幸壯烈犧牲。十字嶺上煙塵彌漫,幹部戰士紛紛撲向他,一個勁地高喊著他的名字。為了保全他的遺體,警衛戰士緊緊摟抱著他衝出封鎖線。
中國人民忠誠的戰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左權同誌離別我們70年了。70年來,他的光輝業績,一直受到太行人民的景仰和傳頌。《左權將軍在太行》的寫作、編輯和出版,就體現了人們的這種心情和意願。希望我們年輕的一代,繼承先烈的革命傳統,發揚光大革命精神!
歐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