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8摘下麵具,克服自我封閉
封閉的性格是一種不良的成分。有時,這種不良的性格會影響甚至毀掉一個人一生的事業與生活。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須糾正和克服它。
中國有句“少年老成”的成語,用來讚揚那些看起來不動聲色,善於掩蓋自己真情實感具有老成性格的年輕人。過於沉重的曆史負擔和種種無形的陳規陋習,使許多人誤以為冷淡和不顯露感情是成熟的標誌。我們所受的早期教育總是要求我們刻意修飾自己的形象,要顯得穩重並循規蹈矩。我們日益變得隻相信“規範”、“責任”等抽象的概念,終日受到種種擔憂顧慮的幹擾和威脅,而不再傾聽或竭力回避著自己內心的呼喚。人們總是擔心遭受這樣的議論:“那個人總像一個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
過分地、浮誇地表現感情並不可取,但我們不能因此對生活中真正打動我們內心的人和事也裝作視而不見。把感情封閉起來,把性格壓抑起來,把人性偽裝起來,戴上所謂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麵具去生活,隻會使我們的生活腐敗變質。人類的內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結而成的,所以我們才能在鄰居或朋友之間建立起誠摯的友誼;才能在夫妻間建立起成功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社會也才能通過感情的紐帶協調運轉。真摯的感情無影無形,但它卻比任何實際的東西都更有價值。正因為如此,尋找失落的童年時的笑聲和真情也才會成為人們曆盡磨難後的夢想。
自我封閉的性格不僅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寂寞、沉重、多疑和孤僻,而且使我們一度擁有的創造能力喪失殆盡。與成年人相反,兒童更多的是使用腦的右半球,那是人的智慧中樞和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源地。左腦半球是人的邏輯中樞,儲存著成人後掌握的種種規範和觀念。左半腦的發展壓抑了右腦半球的活動,人們不再能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生活了。歐洲畫壇大師馬蒂斯大聲疾呼,藝術家一輩子都應該像孩子一樣去看世界,“因為喪失這種能力,就意味著同時喪失了每一個獨創性的表現。”
天性開朗、熱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沒有必要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於製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體的殘疾更要令人悲哀。裝出一副老於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麵孔去迎合某種觀念和大眾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現。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注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表現才是美好和幸福的。當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閉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反躬自問:我怕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更自由、更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麵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