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使假夢成真
如果人人都預期下雨,天不一定會下雨,但如果人人都預期要發生衰退,經濟真的就可能出現衰退。自然界與經濟生活不同。下雨不下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衰退不衰退卻會以大部分人(不是個別人)的預期為轉移。
在經濟社會中使假夢成真的關鍵因素是人們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期。人們的許多經濟決策要在以後某一段時間才有結果,而未來是不確定的。因此,人們在作決策時一定對未來有某種預期,並根據這種預期作決策。例如,你在決定買不買房子之前,一定要預期一下未來的房價,並根據你對房價走勢的預期來作買房決策。預期影響人們的經濟決策,從而就會影響未來的經濟走勢。
假設一個經濟在正常運行,但出現了發生某種問題的跡象,或者有某種未來悲觀的流言,一些人就會預期未來經濟要發生衰退,這種或真或假的預期或流言會逐漸擴大影響。這時未來經濟衰退的預期就成為人們做未來經濟決策的依據。於是,個人為應付未來的衰退及所引起的失業或收入減少而減少消費支出、增加儲蓄。企業為應付未來的衰退而不再擴大投資,甚至不進行固定資產更新,以減少生產能力。當人人都預期未來會發生衰退,並按這種預期作決策和行事時,總需求減少,衰退真的就發生了。凱恩斯正是用這種資本家心理上的悲觀預期,以及這種悲觀預期引起的投資減少來解釋經濟衰退的。
也許有人會覺得,預期的作用會有這麼大嗎?你隻要看看我國當前的股市就明白這一點了。一般而言,股市的變動反映了經濟的變動。經濟繁榮,股市“牛”市;經濟衰退,股市“熊”市。無非是股市變動在先,而經濟變動在後。我國這些年經濟增長強勁,保持了9%左右的增長率,但股市卻一“熊”到底,甚至有跌至1000點心理防線以下的危險。盡管政府打了好幾支強心劑,但並不見效,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股民對股市失去了信心,預期悲觀。當初許多企業(尤其是國企)上市是為了圈錢。原本經營不好,甚至要破產的企業,經過包裝上市之後,騙走了股民的錢。可惜這些企業機製並沒有變,把圈到的錢花光之後,仍走上破產的絕路。股民深受其害,把上市企業看作騙子,甚至預期股市要崩盤。在這種預期之下,無論經濟多麼強勁,人們仍不入市,甚至有機會就趕快勝利大逃亡。股市能“牛”起來嗎?對股市的悲觀預期引起了股市“熊”市,這在各國都一樣。中國的特色在於這種預期的形成在於地方政府幫助企業“包裝上市”。狂叫“狼來了”的孩子是要受到懲罰的。中國股市“熊”市正是對當初“包裝上市”的報複,因為這種造假對股民預期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
預期是一種心理現象,不好解釋。經濟學家早就認識到預期的重要性,但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預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認為預期是無理性的,難以捉摸的;或者認為預期僅僅是一種經驗的推導。凱恩斯重視預期的作用,但他沒有說明預期形成的機製,因此,他對經濟衰退的解釋受到後人的批評。
什麼因素對預期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美國經濟學家費爾普斯和弗裏德曼提出了適應性預期的概念。他們認為過去的經驗是影響人們未來預期的最重要因素,但並不是簡單地把過去的經驗推導到未來,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修改並調整對未來的預期。這種理論可以解釋一些現象,但還不能令人滿意。盧卡斯提出了理性預期的概念,認為理性人可以根據所獲的全部信息做與未來出現的結果一致的預期。人在進行預期時能否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理性預期概念的提出被認為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場革命,此後預期被引入宏觀經濟之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
在這些結論中最重要的就是政策無效論。這就是說,如果按常規采取政策(例如,經濟衰退時降息刺激,經濟過熱時加息抑製),人們可以預期到,從而采取對策,使政策無效。如果政策是隨機的,使人們無法預期,可以靠蒙蔽人們而暫時起到作用,但人們不可能長期受騙,隨機政策用多了,不僅對經濟不利,反而會加劇經濟不穩定。因此,政府不應該用政策調節經濟,隻要把真實信息告訴人民,讓他們做正確預期,市場機製本身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穩定。
我們這裏不準備討論這種結論對還是不對,我們所關心的是如何引導人們作正確的預期。不要由於錯誤的預期引起對經濟的不利衝擊,諸如引起經濟衰退或股市“熊”市之類的假夢成真。這裏,盧卡斯的理論就有意義了:把真實信息告訴人民。過去我們的習慣是不報憂,強調正麵引導。說起來這是好意,給人們好的信息,讓他們做前途光明的樂觀預期,經濟豈不就始終樂觀了嗎?可惜結果往往與此相反。一味講好,講多了人們會不信的。現實與公開的信息嚴重背離,這信息就沒人信了。人們從公開媒體得不到正確信息,“小道消息”就大行其道。“小道消息”其實也是錯誤不少,但人們寧願信它,據此又會做錯誤預期。不說實話,最後受害的還是說謊者自己。當年包裝上市就是謊言太多了,如今再說這些企業有多大成績也沒人信了。人們對股市作了悲觀預期,導致股市長期低迷,誰也無可奈何。當然,在傳媒發達的今天,雜亂的信息也的確太多了。真的假的,百姓難以辨別,要使人民做較接近實際的預期還需要引導,這種引導不是強迫別人接受,而是要讓人們自願接受。這就要讓各種意見都說出來,供人們自己選擇、判斷。一邊倒,遇有不同意見就封殺、批駁的做法,隻會適得其反。最近媒體上關於房地產價格上升過快,房地產泡沫的說法不少,且為主流聲音,我以為,都是結論性東西多,實證的資料少。而且,往往隻選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資料。當年講上海房價高,就說兩三萬一平方米,難道當時上海的房價都這麼高嗎?以繁華路段的房價來代表一般房價,恐怕難以說明問題。由此能不能得出房地產泡沫也值得深思。如果一味鼓吹房地產泡沫,使大家形成房地產市場要崩潰的預期,從而人們不買房,這房地產就真成泡沫了。但這對房地產、對整個經濟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