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深深地感激這位好心的大哥,但她無論如何想不到,這個陌生人竟會用救命錢來幫助自己,直到她在報上看到了祁健的消息。海霞決定把錢送還給祁健,按照報紙上的地址,她找到了祁健住的醫院。再次見麵,祁健說什麼也不肯收回那500元錢,海霞終於答應收下錢,“我一定努力讀書考大學,但你必須答應我好好治病,我要想辦法幫你籌錢。”
海霞承諾要幫祁健籌錢,但是沒人把此事放在心上,她畢竟是個孩子。誰也沒有想到,海霞回去之後,就給報社寫了封信:“要是哪個好心人士,或那家銀行願意貸款給我50萬,我就按10年最高利息寫個百萬欠條,我大學畢業以後,一定會用一輩子的努力工作,去掙錢償還的……”公開信在報紙上發表後,雖然無數人為之感動,但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孩子的天真想法。除非奇跡出現,有誰願意借50萬巨款給一個貧困的農村女孩?
奇跡真的出現了,一位美國紐約的華人答應幫助海霞。她叫崔英,從小在中國農村長大,家境貧寒,通過努力打拚,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終成為美國某公司總裁。她看到了關於海霞的報道,尤其是海霞從山上往家裏運花生的經曆,讓她深有感觸。一袋濕花生有一百多斤重,海霞根本扛不動,但必須從山上運下來,她就想辦法,折下一根粗樹枝,然後把袋子放在樹枝上,拖著下山。從不抱怨命運不公,遇到困難總是積極找辦法去解決,正是海霞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打動了崔英。她借給了海霞三萬美元,並且不計利息,不設償還期限,因為她覺得,貸款比捐款更有意義。
如今,祁健已成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海霞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升入初中。兩人曾在病房裏拉過鉤,彼此約定,要好好活著。
祁健原本是想幫助海霞改變命運,卻未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因此而改變。13歲的海霞就成了家裏的頂梁柱,還照顧了父親那麼多年,在祁健看來,這分明是個奇跡。當他第一次見到海霞時,先前關於人生的種種看法,完全被顛覆了,“我一個20多歲的人,還是大學畢業生,我為什麼就不相信,奇跡會在我身上發生呢?”是的,一個小女孩都能做到的,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為什麼要放棄?也許,被海霞改變的,不隻是祁健一人。
風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那一年,一向十分自信的他,沒想到,高考竟落榜了。他感到無地自容,不敢麵對老師、不敢麵對同學、不敢麵對親朋,他仿佛感到人們都在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甚至,哪些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在用一種嘲笑的目光看著他。他感到自己快要窒息、快要崩潰了。他不想見任何人了,他想逃避,逃避到沒有任何人知道自己的地方。
他拿了家裏僅有的幾十塊錢,準備到一個誰也不認識自己的地方,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往村口走去。他想,隻要走過前麵的那棵老槐樹,再走幾十米,就出了村子,再坐上一輛長途汽車,就不會有人知道自己了。
一路上,風很大。他感到風像刀子一樣,吹在臉上很痛。鑽心地痛。他抹了一把眼淚,繼續往前急匆匆趕著路。
不經意地,他眼睛瞥見了正在田裏勞作的父親。他看到父親正在田裏鋪塑料大柵。風很大,肆無忌憚地將塑料布不停地掀起、卷起、飄起。掀起的塑料布不時抽打在父親的臉上、身上。父親一點沒有理會,繼續用力紮著塑料布,紮的很緊。
他突然湧出一縷測隱之心。他停下了腳步,走了過去,不聲不響地用手壓住被風吹起來的塑料布。可是。他這邊壓住了,那邊又飄了起來,一時,他手忙腳亂起來,臉色更加陰沉,嘴裏還碟碟不休地嘟囔著。
父親扭頭看到他,微微一震,看到他的那個樣子,沒有言語,隻是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父親紮好一邊後,來到了他的身邊,用力把塑料布紮緊。說道,你這是在生哪個氣啊,這一臉的不高興。
他用一種憤憤地語氣說道,這風真氣死人,刮的這麼大!
父親聽了,邊幹著手中的活,邊說道,哦,你在生這風的氣啊。可是,你知道嗎?你再生氣,可風卻不在乎你生氣呢,它依然我行我素,想怎麼刮,就怎麼刮,一點也不在意別人的臉色,它隨心所欲。東南風,西北風,刮的它酣暢淋漓,刮的它心花怒放。它是什麼樣子?是漂亮?是醜陋?抑或老態和年少?沒有人知道。如果它總是在乎別人是對自己怎麼看的,那它就沒辦法刮了。待到它自己刮累了,刮疲倦了,它就會自己停下來了。
他好像笫一次認識父親似的。直愣愣地看著他,心想,真沒想到,沒有多少文化的父親,說的還這麼有哲理。他簡直把風給說活了、說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