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人
“越來越多的人,活得像一個人,像別人的替身”(王開嶺語)。在物質富裕的當下,在辛苦積聚財富的人中,確實有部分忽略了精神層麵的追求。
我和蔣紅霞女士是朋友。她是個另類,工作之餘,從不棲身牌局或者咬人長短,而是沉浸在“當不得衣穿飯吃”的書裏,成為書呆子。她拋開“不合群”的閑言碎語,專注於教學、讀書、寫作,並樂在其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文人的傷感不分時代。時間留不住,畢竟拋人去。人們剔除傷感的一種方式,就是將情感固化在文字中,使“往事並不如煙”。“這是一個匆匆而過的時代,也是我們祖國崛起走向繁榮,實現‘中國夢’的機遇期。生逢盛世,我要借物質的營養澆灌精神的花朵。”這是蔣女士寫文章的另一種緣由和動力。
生活是複雜的。醜美並存,善惡共鬥。但曆經二十多年的工作後,照亮蔣女士心靈的依舊是豔陽,她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依然朝氣蓬勃,情感蔥鬱。她認為在經曆風雨後重見彩虹,人的精氣神會得到升華,意誌會更加堅定。
她始終認為生活的主旋律是美好的。“文以載道”,言為心聲,為文要多挖掘真情。情到真處,“農人讀懂了花語”,“黑夜裏的燈,便成了白天的太陽”,“濕漉漉的梅子,從雨的懷抱裏綻開了青春的笑臉”,景物皆明眸皓齒,笑意盈盈;人,“可以笑對懸崖,笑對深淵,笑對在我麵前耀武揚威的一切”;人,更有“祈望這生命的飄帶永遠飄揚在我的家鄉,永遠飄揚在我曾日夜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的深沉情愫。在蔣女士看來,萬物皆有情,笑遠比哭好。她的生活和文字裏處處充盈著快樂與感恩的主旋律。
蔣女士認為:語言是思想和修養的外化。文字不是煽情的工具,不是堆砌詞藻,文字中流露出的是情感,是思想,是美。它是簇擁時間前進的河流。隻有浸潤當中,才能感受它豐富的內涵。
她這樣想,也這樣踐行:將生命的樸實化作文字,文如其人。她的文章,簡簡單單,處處流露真情,能讓人放鬆心靈,攝取素養,淨化情感。倘使文中某處文字略顯哆嗦,或者唯美的成份太多,我們姑且大度,期待她未來的進步吧。
文字是生命之花。文麗易為,正直為人實難。老實做人與真情抒寫相結合是值得愛文之人一輩子追求的。作文與做人,應互相詮釋,為時代和社會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