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係統、自組織與他組織(1 / 3)

自組織目前已成為一個常用的名詞。作為係統科學的一個概念,它與係統概念具有相關關係。自組織理論作為係統科學的組成部分,已對其他學科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開展網絡傳播的相關研究之前,我們首先探討自組織的基本原理。

一、係統相關概念分析

上麵已經談到,自組織與係統概念具有相關關係。因此,要說明自組織概念,必須首先了解係統概念的含義。

(一)係統

盡管“係統”一詞頻繁出現在社會生活和學術領域中,但迄今為止對“係統”的內涵並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往往賦予它不同的含義。

“係統”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用以表示“群體”和“集合”等抽象概念。按照現代係統研究開創者貝塔朗菲的定義,係統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將該定義稍加精確化,係統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如果一個對象集合中至少有兩個可以區分的對象,所有對象按照可以辨認的特有方式相互聯係在一起,就稱該集合為一個係統。集合中包含的對象稱為係統的組分(組成部分),最小的即不需要再細分的組分稱為係統的元素或要素。

要理解係統的概念,需注意以下幾點:

(1)一個係統是由若幹組分組成的集合。因此沒有下屬組分的事物,作為不可分解的整體則不是係統。具體的組分多種多樣,一個係統的組分可能是原子、分子、電子元器件、零件,也可能是某個生物或人。係統的組分還可能本身就是一個係統,組分又有自己的組分(此時的組分可稱為該係統的子係統)。

而係統的元素則具有相對於係統的基元性,即在此係統中的不可分性。比如社會係統的元素是人,而人作為生物學係統其元素是細胞,但細胞沒有社會性,因此細胞不是社會係統的元素。

(2)係統內部各組分之間存在相關性,即各組分之間存在著相互聯係、相互作用。這些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使係統組分之間的聯係具有某種確定性,會形成一定的結構。比如太陽係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及其他物質組成的係統,太陽係其他各成員都以太陽為中心,通過太陽的引力吸引圍繞太陽公轉,太陽係的整體結構存在動態穩定性。人們可以準確預測日食和月食的發生,表明人們對太陽係的動態結構有了相對比較準確的認識。

(3)係統本身具有整體性,具有確定的結構、功能、形態和邊界。係統的整體的結構、功能、形態和邊界已不同於它的組分,產生了1+1>2的效果。比如人體由各個器官組成,但各個器官的簡單累積或拚湊並不能形成人體,也不具有人自身所獨具的思想意識和感情。這表明,人體作為一個高度複雜精密的係統,已經產生了各組分不具備的整體功能。

係統的整體性要求我們要有整體的觀點,從整體上認識和處理問題,不能單純從局部把握全局。“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錯誤就在於,沒有看到係統的整體性,不能從整體上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就是係統。苗東升.係統科學精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27

宇宙萬物,雖然本質上差別很大,但都以係統形式存在著。一個原子、一個分子、一個生物體、一台機器、一個社會組織,乃至一篇文章、一句話,都是一定的係統。而人們習慣上所稱呼的生產係統、經濟係統、消費係統、教育係統、衛生係統、服務係統等,都是一些係統形式。這些係統既從屬於更大的係統,又能內分為若幹更小的子係統(或分係統)。

(二)係統的相關概念

為了準確理解係統科學的內容,現對係統的相關概念進行解釋和分析。

1.孤立係統、封閉係統和開放係統

按照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係統可以劃分為孤立係統、封閉係統和開放係統。根據傳統的說法,孤立係統是指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沒有物質和能量交換的係統。而封閉係統是指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隻有能量交換,而沒有物質交換的係統。開放係統則是指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係統。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與環境完全無關的孤立係統。完全的封閉係統也很少見,老子所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狀態,可以近似地被看作是封閉係統。現實中大多數係統都是開放係統,都與外部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隻是不同的係統開放的程度不同而已。

2.簡單係統和複雜係統

按照係統內部的組分數量及其種類多少以及組分之間關聯的複雜程度,係統可以劃分為簡單係統和複雜係統。

簡單係統通常隻具有少量的係統組分,係統組分的相互作用比較弱,關聯關係比較簡單;或者係統具有大量相近行為的組分,組分的行為能夠應用簡單的統計平均的方法來研究。

複雜係統則是具有中等數目基於局部信息做出行動的智能性、自適應性主體的係統。複雜係統要有一定的規模,但並非規模越大越複雜。同時複雜係統中的組分一般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如組織中的細胞、生態係統中的動植物、城市交通係統中的司機……他們都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局部環境信息做出適應性的判斷或變化。百度百科複雜係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8782.htm,20090426正因為如此,無法通過簡單的數理統計方法研究複雜係統的發展動態和趨勢。

3.湧現性

湧現性是係統的一個基本屬性。一個係統的整體性質不是其組分性質的簡單疊加;當一些要素組成係統,或者低層次上的係統躍升為高層次係統時,就會產生原來所沒有的一些屬性或要素,這就是湧現性。前者稱為係統總體的湧現性,後者稱為係統層次間的湧現性。再談係統湧現性[EB/OL].http://old.blog.cn/user4/266120/archives/2008/2032491.shtml,20081201比如,在漢語詞彙中,“東”、“西”本意是指的方向,但二者結合為一個詞彙“東西”時,產生了新的意義,指各種物體。這個新的意義不是原來兩個字原有的,它體現了係統的湧現性。

4.非線性相互作用

所謂“非線性”是指輸入輸出之間既不是正比例關係也不是反比例關係的情形。

“線性”與“非線性”概念來自數學中的函數關係。在函數y=f(x)中,y對自變量x的依賴關係是線性函數,則其圖像為一條直線。其他函數則為非線性函數,其圖像不是直線。

推而廣之,線性是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係,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係,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百度百科非線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2135.htm,20091002

這樣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概念就清楚了,係統內各組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指各組分之間的關係是不規則的複雜相互作用,係統整體的結構和功能不是簡單地各組分相加,它們的關係不滿足“線性疊加”原理。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因為其中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由此可見,係統內部各組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與湧現性有關。

5.平衡態與非平衡態

係統科學中“平衡態”和“非平衡態”的概念來自於熱力學。所謂“平衡態”,是指係統內部每一點的任何宏觀參數都完全一致的狀態。平衡態的係統必然是一個孤立係統。反之,非平衡態則是指一個係統內部各處的性質不均勻,或者係統的宏觀性質隨時間而改變的狀態,也就是係統內部存在差異性、不均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