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年),福建閩侯人。別署馭聰,又名秋心。出生於福州城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學(今福州一中)。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英文係學習,師從葉公超、溫源寧等名師。1928年秋畢業後曾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1932年因染急性猩紅熱,在北京去世。

梁遇春從事文學活動始於大學學習期間,主要是寫作散文和翻譯西方文學作品。1926年他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新月》等刊物上發表散文。梁遇春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感受,敢於標新立異,寫起文章來旁征博引,議論生發,但又不矯柔、枯燥,給人一種縱橫恣肆而又揮灑自如之感。唐弢評價他的散文是“絕頂聰明”,而“顧盼多姿”。他的前期作品大多收在《春醪集》裏,在輕鬆的筆調中透出熱情、爽朗,機智而又帶些頑皮。後期作品都納入《淚與笑》中,雖仍透露出熱忱,卻越發理性思索,明顯染上了陰沉的情調。

同時,梁遇春還翻譯了二三十種外國文學作品,如《英國詩歌選》《英國小品文選》《草原上》《摩爾·弗蘭德斯》等,大多是西文當中文字優美、賞心悅目之作,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短短六年能有如此豐富的作品問世,好友馮至稱他足以媲美中國唐代的李賀、英國的濟慈、德國的諾瓦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