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倘若總是用失落、消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他將會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並且事事不順;相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哪怕是遇到困難,也會很容易化解。積極的心態具有一定的魔力,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職場中的一切困難,從而將前途和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態決定人生成敗
以積極的心態立即行動,便可獲得充實向上的人生。職業競爭表麵上看是知識、能力、業績的競爭,實質上卻是職業心態和人生態度的競爭。積極的心態是比黃金還要珍貴、還要稀缺的資源。
所謂心態,就是我們對待萬事萬物的看法和態度,它是我們采取一切行動的基礎,也決定我們用何種方式去創造我們的生活。
心態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如,兩個口渴的人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說:“真不幸,隻有半杯水了。”而樂觀者則會說:“真好,還有半杯水呢!”引發快樂的原因,並不在於水量的多少,而在於人們看待問題的態度。
心態決定人生成敗。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心態;人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態度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前途。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他們總是抱著失敗的心態去麵對一切。自卑、悲觀、恐懼、憂慮、嫉妒、猜疑、貪婪……如同一道道“心牆”,阻礙著追逐成功的步履。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好的,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事情還沒有開始做的時候,你就認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當然就不會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認真,那麼事情也不會有好的結果。沒錯,成敗的原因歸結為態度,你對一件事情持什麼樣的態度,你付出了多少,就會相應的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三個年齡、技術都相仿的工人在砌一麵牆。一位記者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心不在焉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牆。”
第二個工人抬頭看了一眼記者,說:“我們在蓋一幢樓房。”
第三個工人真誠而又自信地說:“我們在建設一座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工人仍然在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工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工人呢,成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裁,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態度決定高度,僅僅十年的時間,三個人的命運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是態度!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追求和目標。具有積極、樂觀心態的人,其人生目標必然高遠,有了高遠的目標,必然會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努力必有回報。
有時候看看我們的同學、朋友、戰友、同事,當年都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可是,十年過去了,你也許會突然發現:有些人比你更出色、更優秀。你為此感到迷茫,甚至埋怨命運的不公。其實,那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事實上你和他們一樣出色。如果你今天的現狀與他們不一樣,隻是因為你的精神與心態和他們不一樣。他們可能隻是比你更加積極,更加自信,更加陽光,更有勇氣,更有意誌力。
態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長高度,幹任何工作,幹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能否把這件工作、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時,也決定著一個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職位。
畢業那年,四位同學受學校推薦去報社應聘,結果唯有他落選。
那三位同學進了報社之後,彼此默默地展開了競爭,每個人的發稿量均在報社中名列前茅,且不失頗具影響力的佳作。
這時,在某中學任教的他,時常感慨命運不濟,否則,憑自己的文學功底,絲毫不會遜色於那三位同學的。而現在隻能待在小小的校園裏,看不到外麵的精彩世界。
一日,他帶領學生去大山深處探訪一位剪紙老人。他驚訝於那位一生未曾走出大山又不識字的老人高超嫻熟的技藝——隻見他隨手拿過一張紙,折疊幾下,剪刀如筆走龍蛇,眨眼工夫,便魔術般地變出了一幅精致的作品。輕巧的構圖、順暢的線條、形態萬千,那樣自然、巧妙,又那樣美觀、大方。他和學生都看得目瞪口呆。
他禁不住問老人:“您幾乎足不出戶,是怎麼剪出這麼漂亮的圖案的?”
老人笑了:“因為我心裏有啊,心裏有個精彩的世界,才能在手上表現出來啊。”
他怦然心動:原來,自己總以為隻有麵對精彩的世界,才能有精彩的創造。殊不知如果暗淡了心靈,即使麵對再精彩的生活,也會熟視無睹的。
此後,他懷著滿腔熱情邊教書、邊寫作,他的精美文章頻頻地出現在各類報紙雜誌上,他利用寒暑假采寫的紀實作品也連連獲獎。
數年後,他又考取了研究生,成為一所高校裏頗受同學敬佩的副教授,還是國內頗有名氣的自由撰稿人,其名氣早已遠遠超出了那三位當初讓他羨慕不已的同學。
是的,精彩的是心靈,決定自己人生命運的是心態。心有多高,你就會飛多高。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你就可以達到原來無法企及的目標,衝破原來認為難以跨越的藩籬。世界上沒有做不好的事,隻有態度不端正、心靈不陽光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好的態度。就個人而言,職業競爭表麵上看是知識、能力、業績的競爭,實質上卻是職業心態和人生態度的競爭。積極的心態是比黃金還要珍貴、還要稀缺的資源,積極的心態是個人最核心、最根本的競爭力。以積極的心態立即行動,便可獲得充實向上的人生。
保持主人翁的心態
無論做哪項工作,都要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和態度,不能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想法,以這兩種思維做事,得出來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職場中,員工健康的心態包括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主人翁心態。無論是企業CEO,還是部門經理;無論是業務主管還是普通員工,如果你認為公司是你自己的“船”,那麼你的命運就與公司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了。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做哪項工作,都要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和態度,不能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想法,以這兩種思維做工作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了主人翁的心態,才能真正做主人。
我們常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的,一個企業,如同一個民族,當它強大時,它的人民才會揚眉吐氣;當它衰敗時,人們可能隻能暗自嗟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應該把企業當成一種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支撐,視企業如生命,與企業共命運。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隻是公司的一個員工,一個打工者,幹好分內的工作就可以了,何需主人翁心態?其實不然,雖然你不是公司的老板,但你卻是某個崗位的主人。如果你僅僅將自己定位為打工者的話,遇到難事就會躲著走,不願意多幹一點,殊不知這種情況下,你就少積累了一次經驗,也就等於放棄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要知道,知識、經驗、技能的提升和報酬的提升往往都是成正比的。換句話說,當我們認為這件事“與自己無關”時,我們就不會為此件事動腦筋,想辦法,費時間,花精力。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看不到“與自己無關”的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對自己有什麼價值,我們被自己認識層麵的盲點欺騙了!
“注意你的思想,它會成為你的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它會成為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它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為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會成為你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不注意的一點一滴所掌控的,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明白,在公司這條“船”上,你是主人,不是乘客,公司的榮譽、公司的盛衰成敗都和你自己有著緊密的聯係,否則最終蒙受巨大損失的興許還是你自己!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共享天倫之樂。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員工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細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板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說:“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給你的禮物,為答謝你這麼多年為公司所作出的貢獻。”
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裏!
我們又何嚐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心地“應付”我們的工作,不是積極行動,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了。退一步講,或許你具備了主人翁心態仍然不能改變打工的事實,但你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時刻這樣想:即使是打工,我也首先是為自己打工。雖然我不一定是企業的主人,但是,我要為我的職業生涯之路而努力。把工作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一種積極、負責、奉獻、堅持、永不言敗的心態去做好工作,長期堅持,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某公司的副經理王佳平常總是主動加班,被其他職員嘲笑具有“奉獻精神”,是現代職場的“活雷鋒”。雖然他的綜合能力不是公司最強,但是他的責任心引起了董事長的注意,於是毅然決定提升他做經理。
以公司為家是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放棄自己狹隘的想法,竭盡全力去工作,不僅幫了企業,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我們還應不斷地鑽研業務技術,不斷地修補自己業務技術上的“短板”,時刻提醒自己,努力的受益者最終也會是努力者本人。
總之,如果我們以“主人翁心態”思考、做事,我們和公司(團隊)最終會達到“雙贏”的境地!
帶著感恩的心去工作
在職場中,當你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感恩”一詞最初來自基督教。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為了拯救世人所作出的犧牲(被釘在十字架上),感謝主的慈愛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妹的支持與幫助等。《牛津字典》給“感恩”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並且回饋他人。有人說:“所謂幸福,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個深愛你的人,一幫與你同舟共濟的同事。”為什麼將感恩作為構成幸福的第一要素?這主要是因為感恩能夠使人們逐漸變得仁愛、寬容起來,並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感恩如同陽光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溫暖。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不管我們是社會哪個階層的人,不管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隻要長存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會擁有一切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我們的生活中便會出現一處又一處動人的風景。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隻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纏上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個窮小孩微笑著輕聲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然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愛默生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也幫助了自己。”所以,我們應該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別人,而不是伸出腳去試圖絆倒他們。職場中也是如此,當你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邢路是某知名廣告公司的一名設計師,有一次被公司總部安排前往德國工作。與國內輕鬆、自由的工作氛圍相比,德國的工作環境顯得緊張、嚴肅並有緊迫感,這讓邢路很不適應。
邢路向上司抱怨:“這邊簡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條放在死海裏的魚,連呼吸都很困難!”上司是一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邢路的心情,他完全能夠理解。
“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說20遍‘我很感激’或者‘謝謝你’,記住,要麵帶微笑,要發自內心。”
邢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開始覺得很別扭。可是幾天下來,邢路覺得周圍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許多,而且自己在說“謝謝你”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然,因為感激已經像種子一樣在他心裏悄悄發芽生根。
漸漸地,邢路發現周圍的環境並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糟糕。
到後來,邢路發現在德國工作是一件既能磨煉人又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態度改變了這一切!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當你微笑而真誠地說出“謝謝你”、“我很感激”這些話之後,你就已經在自己和別人的心裏種下了感恩的種子,這是比任何物質獎勵都寶貴的禮物!
感恩會讓我們更加具有敬業精神。帶著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會懂得,工作不光是我們謀生的手段,更是我們成長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平台。沒有了這個平台,我們的能力就無從體現,因此我們也會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感恩會讓員工和老板之間的關係變得真誠。員工真誠地感恩於公司的培養,老板真誠地感恩於員工的付出,員工與老板之間的配合就會默契,一種雇用與被雇用的關係,就會變成朋友之間真誠的合作關係。
感恩會讓我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一輩子不犯錯誤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一個第二次犯同樣錯誤的員工仍然可能是個好員工。感恩會讓我們變得寬容,與同事和諧相處。所以,感恩會讓我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我們都應該時刻懷抱一顆感恩的心,這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會使我們一步步地走向卓越和成功。而且我們不應該隻對給過我們關心、幫助和掌聲的人懷抱感恩之心,對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也應該學會感恩,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味真情,更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驅逐傷害。
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能使人把握機會,發揮潛能戰勝對手,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每天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讓你在工作中如魚得水,真正把職場變為展現自己才華的舞台。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人人都會受到暗示,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人們為了逃避痛苦和追求成功,往往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災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一切都會過去的”,從而減少承受不幸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美好、激動人心的情形,這個美好的情形就會對人產生一種暗示,可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當然,以上兩種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即良性暗示,能夠對人的心理、行為、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有助於身心健康。
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破壞或幹擾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狀態。比如:一位工人下班後被鎖在“冷庫”裏,第二天被人們發現時已經凍死了,而令人驚奇的是,那天根本就沒有通電,冷庫裏的溫度是常溫!又如:某醫院因填錯了編號使兩個胸部透視的病人互相取走了對方的檢查報告單,這兩個病人,其中一人患有肺結核,一人健康。後來,那個真正患有肺結核的病人卻不藥而愈了,而另一個根本就是健康的人,因受到錯誤的報告單的暗示,最終住進了醫院。這是令許多人感到吃驚的現象,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心理暗示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