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訂版)、《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曆史和統計分析》(193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1951,由生前所寫傳記評論彙集而成)、《經濟分析史》(1954)。

二、創新理論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係。“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隻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隻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餘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隻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係則完全看不見了。

三、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了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曆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曆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曆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四、自動過渡論

熊彼特還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攻擊了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他提出了資本主義將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點。他斷言:一旦經濟進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動化了,無需人的作用了,創新本身降為例行事物了,那時企業家就因創新職能日弱、投資機會日漸消失而變得無用,“資本主義就將活不下去”,並將自動地進入“社會主義”。然而熊彼特所謂的“社會主義”,以及作為社會主義標誌的“公有”和“公營”,實際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國有化和國營,根本沒有改變或觸動資本主義所有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