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一個企業能夠做強做大並永葆興旺,起決定因素的永遠是人而不是物。為什麼同樣的產業,有的企業做得越來越好,而有些企業卻搞砸了?主要原因就是成功的企業總有一批高素質的管理者充當著企業的棟梁紐帶。相反,那些失敗的企業追根溯源其實就是人的失敗,是管理者無能的必然結局。

當企業發展蒸蒸日上,許多管理者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感慨時,有的管理者卻感到了危機感。現實社會中,好多企業的管理隊伍整體力量和素質與企業發展的大環境相比,與現代企業的管理要求相比,都還遠遠不夠。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者素質已經成為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具有憂患意識的企業都高度重視和強化人力資源管理,他們始終把人力資源建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為自己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讓更多的管理人才擔當起企業發展的棟梁。

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隻是被動地接受培養、磨練,進步就會很慢;如果能夠自強不息,積極進取,靠自己提升自己,進步就會比較大。所以,每一位渴望成長的管理者,都要強化五種意識,即憂患意識、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學習意識、創新意識,把自己塑造磨練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才。

俗話說:先做人,後做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成為一位有修養的人。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句經典之語,道出了人生修養的目的和方法。修養就是“正心修身”。隻有美好的心靈才能夠釋放出美好的行為。修養就是以高尚的人生境界為目標,通過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培養和擁有良好的品德素質,讓人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管理者就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團隊的靈魂,他決定著這個企業或團隊的榮辱興衰。所以,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管理者更應該注重自身修養。

那麼一個企業管理人員應該擁有怎樣的人格呢?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認為,一位管理者,不需要是萬能的,但必須是品德高尚的人,謙虛、寬容、絕對負責。大多數成功的管理者都深以為然。可以說鬆下幸之助高尚的人格造就了他人生和事業的巨大成功。

儒家有四個典句:“仁者無敵,勇者不懼,智者不惑,誠者有信。”如果我們每一位管理人員都能夠以此為準繩,就不難塑造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

“仁者”,就是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愛企業、愛員工、愛事業、愛家人……愛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情感。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熱情、友好、快樂、正義、寬容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必是一個冷酷、自私、狹隘、陰暗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管理者,才會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事業心、有使命感、有親和力、有凝聚力、有魅力的團隊領導。一個處處與人為善的人怎麼會有敵人呢?

勇者無懼。對一個戰士來講,做一個勇者就是要有“亮劍精神”,麵對強敵而無所畏懼,衝鋒陷陣贏得勝利。對一個企業團隊的管理者來講,勇者無懼,就是富有強烈的正義感,麵對邪惡力量敢於鬥爭;在創業、發展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時,不退縮,不氣餒,勇往直前,用頑強的毅力、管理的藝術去克服困難贏得成功。

當然,有勇無能絕非賢德,智者方能不惑。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還要注重文化修養,立誌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思想、有智慧、有覺悟、有能力的人。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還要在學習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無論是管理思想、經營策略、知識結構,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隻有熱愛學習,不斷進步,並能夠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才能成為一個不惑的智者,一個有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張弛有度、管理有方的管理者。

“誠者有信”,一個真誠的人才能樹立威信,贏得廣泛的信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乃做人做事的根基。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每一個企業管理者更要視誠信為生命,構築起人生的寶塔和企業的長城。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一個成功的自我管理者,一個能夠自我約束、自我克製、自我革命、自我升華的人。希望每一位管理人員,都能夠以發展壯大企業為己任,以塑造高尚的人格為圭臬,在發展自己事業的大道上實現美好的人生理想。

本書從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角色定位、工作態度、行為準則、細節管理、學習能力、創新意識、願景管理等八個方麵,采用精彩案例加上深入淺出的理論分析,讓所有的企業管理者明白:如何才能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完美的企業管理者,讓自己真正成為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也讓自己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無論是渴望突破的中高層管理者,還是希望被提拔的基層管理者,都會在本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