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威廉”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1米(包含車尾小拖車)
5.45 米(不含車尾小拖車)
車寬:2.8 米
車高:2.4米
裝甲厚度:10毫米
乘員:4—6人
戰鬥全重:18.3噸
發動機:77.2千瓦的福斯特·戴姆勒6缸汽油機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威廉”在英國誕生了,雖然它隻是一輛樣車,並沒有參加實戰,但為坦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在武器的發展史上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稱為“陸地之王”的坦克並不是在陸軍部隊中誕生的,而是在海軍部隊。
僵持的戰局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歐洲戰場就陷入了僵局。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雙方的防線都是由機槍、火炮和鐵絲網組成。防線的最前沿是2—3米深、1.5—2.5米寬的壕溝,接著是數道3米高、3.5—4.5米厚的帶刺鐵絲網和數百米寬的雷區。雷區之後是數道由機槍、步槍防守的塹壕,可以掃射一切想接近鐵絲網、雷區和壕溝的生命。塹壕後的5—6千米是由各種口徑重炮、輕炮組成的炮兵火力支援群,這就是第一防禦地帶。在第一防禦地帶之後的8—10千米又是同樣的防線,隻是火力稍弱些,接著是類似的第三防禦地帶。因此,交戰雙方都沒有更好的辦法突破對方的陣地。
斯文頓的建議
一戰爆發後,在英國服役的軍官恩斯特·斯文頓作為英國唯一的官方戰地記者被派往法國,在那裏,他親眼目睹了西線的大屠殺,體會到了鐵絲網、機槍、火炮結合在一起的巨大威力,並認識到如果想要打破僵局就需要一種新式機器。這種機器應有防彈的裝甲,安裝有能摧毀機槍的武器,並可以通過自身的動力跨過壕溝、壓垮鐵絲網。1914年10月,斯文頓給英國國防委員會秘書茅瑞斯·漢肯遞交了一份提議,建議參照柯爾特公司製造的履帶式拖拉機,製造一種有裝甲、帶武器、能越野的戰車,並附上了一份設計草圖。
丘吉爾的努力
漢肯將斯文頓的提議遞交到帝國總參謀部,不想卻被束之高閣。於是他又將一份行文較長的備忘錄呈遞給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看到備忘錄後非常興奮,在他的爭取下,戰爭辦公室委員會決定給“柯爾特”履帶式拖拉機一次測試的機會。1915年2月17日,沒有攜帶武器和裝甲的“柯爾特”履帶式拖拉機與一輛卡車開始了對比測試。由於暴雨使路麵泥濘,履帶式拖拉機最終未能拖載重物順利通過戰壕,因此這一方案被否決了。
“小威廉”的誕生
戰爭辦公室委員會的態度並沒讓丘吉爾泄氣,很快他利用自己的部長職權責成海軍部隊成立了“陸上軍艦委員會”,秘密研製這種新式武器。1915年8月,在英國富勒牽引發動機製造廠的主管威廉·屈利頓爵士和英國皇家海軍上尉威爾遜的共同努力下,試製出了一輛樣車——“屈利頓機器”。這台機器使用了從美國進口的一對加長的“柯爾特”型拖拉機履帶,但在測試中卻暴露出很多問題。之後,屈利頓建議將小塊的金屬履帶連接起來組成新型履帶,經過重新改進的機器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改觀。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小威廉”,意譯為“小遊民”。
亮點所在
“小威廉”呈箱形,裝甲板是以當時的鍋爐用鋼板為主,厚度為10毫米。它的亮點在於增強了坦克底盤以及履帶結構。在車體兩旁各有一條5.2米寬的履帶,都是由鑄鋼履帶板鉚接而成的。這些履帶是用有齒主動輪上的凸齒扣住履帶銷上的插口來帶動的。這種履帶構造跟現代的推土機、挖土機等的履帶幾乎是一樣的,隻是少了橡膠軸承套以及減震塊等現代結構裝置而已。
“假炮塔”
由於“小威廉”增強了履帶結構,擔心坦克的重心過高,所以便取消了裝備2挺機槍,1門40.5毫米火炮及1個360度旋轉炮塔的武器裝備計劃,隻在車體上設立了1個“假炮塔”和1門“假炮”,機槍有射口但卻沒有設置槍座。
結構特點
“小威廉”坦克的動力裝置仍采用的是77.2千瓦的福斯特·戴姆勒6缸汽油機,但卻對傳動係統以及主動輪、誘導輪、履帶支架、支撐輪、負重輪等作了改進。戰車的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車體兩邊各有8個小型負重輪以及5個履帶上緣支撐輪,這樣一來戰車的機動性能大為提升。此外,在它的車尾還安裝了一對液壓控製的輪子裝置,這個裝置被稱為後方方向盤,主要作用是改進車體的平衡、協助車輛轉向和穿越壕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