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壇掌故
師曠論“墨墨”
春秋晉國主樂太師師曠,字子野,自幼失明,善辨音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政治思想也很敏銳。他說,國君若養民如子,民就會愛之如父母。提出了天生民而立之君、民是社稷的主體的觀點。一次,師曠陪晉平公閑坐,晉平公很同情地說:“你生來就沒有眼睛,一切都墨墨漆黑呀!”師曠說:“天下有五大墨墨,而我與它們都沒有關係。”晉平公問他天下的五大墨墨是什麼?師曠回答說:“群臣行賄,百姓蒙冤,無處投訴,一墨墨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二墨墨也;奸臣欺詐,國庫空虛,閉塞賢路,三墨墨也;國貧民困,上下不和,而好用兵,四墨墨也;法令不行,吏民不正,五墨墨也。臣乃小墨墨,對國家有什麼害處?”
貧賤者驕人
戰國時魏國賢人田子方,名無擇,以字行。曾就學於子貢,魏文侯以友待之。與賢者段幹木齊名。魏文侯曾說:“自從我與田子方結為好友,君臣之間日益親善,天下百姓更加信服於我,這都是我與田子方交友的好處呀!”田子方性情高傲,鄙視權貴。一次,他與魏太子擊在路上相遇,太子擊下車拜見,十分恭謙,田子方則不還禮。太子擊很生氣地說: “是富貴者驕人,還是貧賤者驕人?”田子方回答說: “貧賤者驕人,富貴者不敢驕人。國君如果驕人則失其國;大夫如果驕人則失其家;隻有貧賤者驕人,才不怕失去什麼。如果言語不能被采用,行為不合人家心意,那麼穿上鞋子便可以離去,不管走到哪裏隻不過都是貧賤者罷了!”
竊瓜灌水
戰國時梁國大夫宋就,任邊關縣令,與楚國相鄰。梁、楚兩國的邊亭都種瓜,梁人種瓜因善於管理,經常澆水,瓜長得又大又甜;楚人種瓜,不善於管理,又不勤於澆水,因此瓜長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經常至梁人瓜園中偷瓜。梁人將此事報告給宋就,並主張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勸阻梁人未去抓捕偷瓜的楚人,並派善於種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園中替楚人澆水,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漸好起來。楚王知道了這件事,頗受感動,以重金相酬謝,並主動與梁國交好。從此,梁、楚兩國建立起友好的睦鄰關係。
呂後與商山四皓
秦朝末年,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都已80多歲,德高望重,隱於商山,時稱“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已立呂後所生的劉盈為太子,後因寵幸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後用張良的計謀,以重金聘請商山四皓陪伴太子。劉邦見這四位老者須眉皆白,衣冠甚偉,經詢問始知為商山四皓。劉邦以為有此四人輔佐,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於是便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從此,呂後懷恨在心。高祖死後,戚夫人被呂後斷其手足,熏耳剜眼,以啞藥飲,棄之於廁所,稱為“人彘”,其子如意亦被毒死。
陳平門前的轍跡
西漢大臣陳平,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初居家貧困,喜道家之學。秦末農民起義時,投魏王咎任太仆,因進言不從,歸項羽,封信武君,為都尉。後投劉邦,任護軍中尉。獻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範增,封大將韓信為齊王以籠絡人心。漢朝建立,劉邦封其為曲逆侯。劉邦北擊匈奴,被困於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用其計得以逃出。惠帝、呂後時任丞相,因呂氏把持朝政,不理事。呂後死,他與周勃合謀鏟除諸呂,立文帝,後代周勃為右丞相。少時因家貧,住在窮巷中,以破席為門。同村一張姓富戶有一個女兒,先後嫁了五個丈夫都死了,沒人再敢娶她。陳平想娶此女為妻。女子的祖父來到陳平家,見門前有很多車轍,說明經常有長者來訪。心想,陳平雖然貧寒,將來必能富貴。回來後,便對兒子說:“我想把孫女嫁給陳平。”兒子說:“陳平終日無所事事,鄉裏人都笑話他沒出息,怎麼能嫁給他呢?”女子的祖父說: “陳平有許多美德,日後不會長貧的。”於是將這個女子嫁給了陳平,並告誡她說:“不要以為夫家貧窮,就侍奉不恭,要努力克盡婦人之道。”後來,陳平果然立有大功,成為西漢的名臣。
以軍法行酒令
西漢宗室劉章,齊悼惠王子,娶呂祿女為妻。入宿衛,呂後封為朱虛侯。呂後死後,他與周勃、陳平誅諸呂。孝文帝時立為城陽王。諸呂擅權時,一次酒宴上,呂後令他為酒吏,主持酒令。他請求說:“酒令如軍令,我是將門之後,請讓我以軍法行酒令。”呂後答應了他的請求。劉章行酒令前,先賦一首《耕田歌》:“深耕灌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正當此時,呂氏中有一人喝醉了,按酒令應該他唱,他卻避席而逃。劉章追上前去,揮劍斬之,舉座大驚。但呂後曾答應劉章以軍法行酒令,故亦無可奈何。從此,諸呂都懼怕劉章。
不問人問牛
西漢大臣丙吉,字少卿,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初學律令,為魯獄吏,積功勞遷為廷尉右監。巫蠱之禍時,受武帝詔治獄,力救皇曾孫(宣帝)得生。後遷大將霍光長史,奏議迎立宣帝。任禦史大夫,封博陽侯,代魏相為宰相。為政寬大,好禮讓。一次外出,遇見一群人相鬥,死傷頗多,丙吉見後沒有過問。又前行,遇見人趕著牛,牛吐舌喘氣,丙吉則派人上前詢問。人們頗為不解,說他不關心人而關心牛。丙吉則說:“民鬥相殘殺,京兆尹職當禁止防備;如今方春未熱,恐怕是以暑致牛喘。時氣失節,關係一年的農事,身為宰相,理應憂慮,因而問之。”
孝子與忠臣
西漢時王陽為益州刺史,一次外出辦事,當車行至邛崍九折阪時,道路崎嶇險峻,時有野獸出沒。王陽說:“肌體發膚是父母留下的,不加愛惜,即為不孝。怎麼能走這樣危險的道路呢?”於是驅車而返。後來,王尊接任益州刺史,也是外出辦事,行至邛崍九折阪時,問駕車人說:“這不是王陽所畏懼的那段險路嗎?”駕車人告訴他說:“對,這裏便是有名的九折阪。”王尊說: “為朝廷辦事,怎能怕路途艱險呢!”於是,命駕車人驅車快走。因此,世人嘲諷王陽為“孝子”,讚頌王尊為忠臣。
三世為郎
西漢人顏駟,文帝時即為郎官,曆經文、景、武帝三朝,仍為郎官,終不得升遷,老於郎署。一次武帝乘車經過郎署,見顏駟眉發皆白,便問他道:“你為什麼這麼老了,還隻是一個郎官?”顏駟回答說: “臣自從文帝時即為郎官,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時,景帝好美而臣貌醜;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因此三世不遇,老於郎署。”武帝聽了他的話,頗有感觸,便擢升他為會稽都尉。
卜式牧羊
西漢大臣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少時以田畜為業,曆十餘年,羊至千餘頭,置田宅,由此致富。武帝時匈奴屢犯邊,他上書朝廷,願以家財之半捐公助邊。武帝授以官職,辭而不受。又以20萬錢救濟家鄉貧民。朝廷聞其慷慨愛施,賞以重金,召拜為中郎,仍布衣為皇家牧羊於山中。武帝詔令其治縣,有政績,賜爵關內侯,官至禦史大夫。後因反對鹽鐵官營,又兼不習文章,貶為太子太傅。他在上林苑中為皇家牧羊時,身著布衣,腳穿草鞋,羊個個長得都很肥壯。武帝在上林苑中見他如此精心牧羊,對他進行誇獎。他說:“不僅牧羊如此,治理百姓也是這樣。起居有時,存優去劣,不讓不好的害群。”武帝覺得他的話很有見解,便堅持讓他去做官治民。
第五倫的私心
東漢大臣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初為鄉嗇夫,平徭賦,理怨結,頗得人心。後舉孝廉,補淮陰國醫工長,曾被光武帝劉秀召見,問以政事,授會稽太守,擢升大司農。在職四年,遷蜀郡太守。章帝時,代牟融為司空,主張抑製外戚擅權,以正直廉潔著稱。有人問第五倫說:“公也有私心嗎?”他回答說: “有。從前有人送我一匹良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為朝廷選拔人才時,我心中總是忘不了那個人,當然最終並沒有錄用。我侄子有病時,夜裏我幾次去探望,回來後仍能安下心來睡覺;當我兒子有病的時候,我雖然沒去看他,但心裏總是放不下,徹夜難眠。像這樣一些事情,不都可以看出我的私心嗎?”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東漢大臣張綱,字文紀,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少明經學,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征召高第,始為侍禦史。曾上書反對宦官專權。漢安元年(142),順帝派遣八名大臣巡察州郡,表彰賢良忠勤之士,嚴懲貪官汙吏。規定:貪汙2000石以上者送京處置;貪汙1600石以下者,八大臣有權就地處置。在這些被派遣的八名大臣中,其他七人皆為名宿耆儒,居高官顯位;惟有張綱年少,官次最微。七人皆已去赴任,張綱卻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說: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於是奏劾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罪惡十五事,京師為之震驚。
日蝕有如月之初
東漢大臣黃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人。魏郡太守黃香之子。初以父任太子舍人,謝病不就。順帝永建年間,經公卿推薦,任議郎,遷尚書仆射,後任尚書令,遷司空、司徒,轉太尉。他對大將軍梁冀專擅朝權頗為不滿,凡冀舉薦之人,不分善惡,一概不用。臨死前,上疏力陳外戚、宦官擅權的弊端。他的孫子黃琬,聰明穎悟。黃瓊任魏郡太守時,一天發生日蝕,黃瓊上報朝廷。因在京師一帶見不到日蝕,太後下詔向黃瓊詢問: “日蝕所蝕多少?”黃瓊一時想不出準確的語言來回答太後。他的孫子黃琬年僅七歲,對祖父黃瓊說:“何不說日蝕之餘,如月之初。”黃瓊聽後,甚感驚奇,便按照黃琬所說回答了太後。後黃琬累官五宮中郎將、侍中、少府、太仆,封關內侯。
漢明帝杖打嵩
東漢大臣藥嵩,河內(今河南泌陽)人。天性樸忠,曾為郎官,獨自在署中值夜,家貧無衾枕,常食糟糠。明帝一次入郎署,見藥嵩如此清貧,予以褒獎,賜朝夕飧,並給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曆官南陽太守。明帝心胸狹窄,好發人隱私。一次,明帝因事惱怒藥嵩,竟至以杖擊打。蘖嵩躲到了床底下。明帝大怒,呼喊藥嵩出來。藥嵩說:“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未聞人君,自起撞郎。”明帝聽了他的話,忍不住笑了,消了氣,饒恕了他。
崔烈買官
東漢大臣崔烈,涿郡安平(山東益都西北)人。經學世家,冀州名士。曆任郡守、九卿。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靈帝中平二年(185),朝廷開鴻都門,公開標價出賣官爵。崔烈的母親輸錢五百萬為其買得司徒官職,位至三公。崔烈問他的兒子崔鈞:“我如今已位至三公,不知外麵都有些什麼議論?”其子崔鈞說:“人們都在議論你,嫌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惱羞成怒,舉起手杖便向兒子打去,崔鈞隻好從家中跑出去。
一錢太守
東漢大臣劉寵,字祖榮,牟平(今山東牟平)人。以明經舉孝廉,任會稽太守。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深得民心。被征為將作大匠。臨行時,山陰縣有五六位老人,各贈以百錢來為劉寵送行。老人們稱讚他說: “自從你來做會稽太守,犬不夜吠,民不見吏;如今你要走了,特來相送。”劉寵被老人們的深情厚誼所感動,收受每位老人一錢。從此,人們稱他為“一錢太守”。後劉寵官至司徒、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