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思想名人
老子
老子(前517?~前471?),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人。思想成就與曆史影響
老子作為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也是世界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偉大思想家之一。
《道德經》集中體現了他的主要思想“道”的本來含義大致有三種:1語言。2規範,秩序,道路。3運動,動力。但是老子把它從其本原意義中抽象出來,賦予它一個本體論的意義。在他那裏,“道”已成為萬物之根,萬家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免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可見老子的“道”相當於柏拉圖提示的“邏各斯”和黑格爾的“絕對理性”。這種深刻的認識,無疑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天道觀劃清了界限,表明了中國古代人的抽象思維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道。在人世、社會和政治中如何才能得到道呢?對此,老子提出了“絕聖棄智”的口號,並循著忠慈義仁德道的回歸路線,希望回到小國寡民之時。他認為“小國寡民”是最自然的,也應該是人最理想的生存環境。小國寡民就是老子道在社會中的再現,具體說來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乃至老死不相往來。”
寶貴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即是說任可事物都具有正反兩方麵的對立和轉化,並且,他還發現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轉換關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同時,他還看到了事物這種正反之間的轉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思想的曆史影響老子的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國末年的韓非,利用並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漢初的黃老之學,也是利用老子的“道”締結了自己的體係。宋儒朱熹說:張子房深於老子之學,揚子之作《太玄》,亦自老莊中來。程大昌著《易老通言》,以為老子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秘,尤為精要,苟能博取,當有大補。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對近代思想家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魏源在《論老子》中指出:“《老子》,求世書也。”嚴複也曾強調,“《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
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老子也是個頗有影響的文化偉人,備受西方人的推崇,僅《老子》的英譯本就達到了四十多種,除了《聖經》,沒有任何一部書會受到西方人如此的青睞和重視!
生活故事
春秋末葉的某一年深秋季節的某一天,在周朝通往秦國要塞的函穀關,關尹端坐在城樓之上神色凝重,目視遠方。這時,一位老者騎著一頭青牛向他徐徐走來。秋風蕭蕭,落葉亂飛中,老者越走越近。他隨風飄來蕩去的皓發白須以及他那落寞的神色,讓關尹看得發呆。直得樓下的士兵攔住老者,關尹這才猛醒過來,趕忙下樓。“我終於盼到你了!”關尹說著話,快步迎向老者。
到了關尹住處,老者閉目養神,對關尹的滔滔言辭充耳不聞。於是,關尹不禁有些無奈。兩人在靜默中將近坐了一個時辰,老者終於開口了:“關尹,你請我寫書,真是難為我了。因為恒常的東西一說出來就不再恒常了。”關尹一聽,似乎又急了,忙說道:“如果不寫出來,你的智慧和思想將就遠湮沒了。”老子聽到這話也頗感困惑,於是隻好無奈地說:“好吧,將我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總比帶到黃土好些吧。”關尹一聽,大喜過望,忙讓下人準備刀、竹。
這個在函穀關寫書的老者,就是老子;他寫下的東西也就是《老子》即《道德經》。
老子少而好學,博聞強記,還在年輕時就成了周朝的史官,專掌書籍、文獻檔案等。
他身為道家創始人,提倡清心寡欲,自然無為,似乎沒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間煙火。但其實不然,偉人也是肉胎凡身,老子也曾有過婚娶和情感糾葛。相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鄰村的一位姑娘蹇氏,後來二人之間就產生了愛情。但事實上他與蹇氏早就由父輩指腹為婚,隻是後來雙方家長都病故了,此事就不了了之。此後,蹇氏的叔叔就把她許給了村裏的大戶百裏家的一個白癡兒子,但蹇氏早已愛上了老子,於是她堅決拒婚,以死抵抗。後來,她與老子終於喜結連理,非常恩愛。一年後,他們的兒子李宗出生了。但沒過多久,百裏家派人把蹇氏搶了過去,蹇氏拚死以抗,半路上投井而死。
老子悲痛欲絕,心如死灰,站在家鄉的山岡上,凝望著蹇氏自殺的方向,暗自立誓,以後埋頭作學,不再婚娶,也算給亡妻一個安慰。
可能在老子或孔子的生平中,最耀眼、也最為後人傳為佳話的事,便是這兩位思想巨人之間的際遇和交往了。公元前501年,孔子登門拜訪,問禮於老子。
兩人寒暄了幾句,孔子便問道:“請問先生對禮有何看法?”
老子緩緩地說:“你所說的禮啊,早已成為舊時的空言了。況且講禮的君子若遇明主,便可享受富貴;如不逢時,那就會如飛蓬一樣,身不由己,流離失所!”然後,他又眼視著窗外的遠山,悠悠地說道:“我聽說,高明的商人,深藏寶貨而不外露;德高望重者,形如愚夫。去掉你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吧,不可故作姿態和躊躇滿誌,這些對你都沒什麼好處。”
孔子聽完後,默然告退。回去後,他對弟子歎道:“我現在在這裏見到了龍啊!龍,合起來的時候有形體可見,散開以後就成了五彩文章,乘雲禦氣而翱遊於陰陽之間。老子先生,就是這樣的龍啊!我不能了解他啊!”
由於老子高壽而健在,許多人都很羨慕他,紛紛來問他長壽的秘訣。一天,有個人來拜訪他,向他請教如何才能長壽。老子得知客人來意後,張開嘴,指著自己沒有牙齒的口腔,問道:“你看,我的牙還在嗎?”那人答道:“不在了。”老子於是又指著自己的舌頭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那人回答說:“在呀。”
這時,老子就笑道:“牙齒要比舌頭堅固得多,可是牙齒沒有了,舌頭卻依然健在!你懂其中的道理嗎?”那人恍然大悟。
生平大事記
約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可能還很年輕時,他就被封為史官。
約公元前501年,孔子問禮老子。
約公元前499年,辭官回鄉隱居,開始潛心著書立說。
約公元前478年,遇劫難,著作被焚,逐大悟。後西出函穀關,遇關尹,寫下《老子》五千言。相傳,他百歲而終。
墨子
墨子(約前490~前403),姓墨,名翟,春秋末戰國初小邾城(今山東滕州)人。
思想成就及曆史影響
墨子,是我國春秋戰國之交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他和孔子、老子並稱為中華民族的思想三傑,他所開創的墨家學派在當時盛極一時,與孔子所創立的儒學分庭抗禮,從此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戰國時期,一度甚至出現了墨學的聲勢和影響壓倒儒學的地步,以致於天下之言不歸楊(朱)則歸墨。但自孟子大批楊墨後,其勢才稍稍見衰,到戰國末期,它仍與儒學並稱為“顯學”,隻是秦漢以後,由於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它才衰落下去,並成為絕學。
盡管如此,其實在中國以後的曆史中墨學的影響可謂餘韻未絕。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著名口號,這個口號與墨子所提的“官無常貴,民無常賤”的思想宗旨是遙相一致的。
更為重要的是,近代以來,由於西方文明的侵入,使中國人在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麵前,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試圖找到傳統文化與近代文明的銜接點。結果,我們發現,墨學的“兼愛”、“尚同”思想成了自由民主精神的原型,近代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同儒學分道揚鑣而歸向墨學。他們認定,墨學與西學同構,可能成為中國新文化的生長點,並試圖通過“複古”向傳統回歸以致超越,建立起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以自勵圖強,擺脫民族和文化的落後局麵。
概括來說,墨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麵:
墨子的倫理思想墨子的倫理思想,可以概括為十大倫理主張:兼愛(愛人如愛己,愛別國如愛本國)、非攻(反對戰爭,主張和平相處)、尚賢(惟才是用,惟賢是用,反對任人唯親)、尚同(崇尚國家統一)、節用(反對奢侈生活,提倡儉樸節約)、節葬(反對儒家當時主張的文喪厚葬的禮俗)、無誌(認為天有意誌,君王違天意就會受到懲罰)、明鬼(認為鬼神能夠賞罰分明)、非樂(反對沉溺於音色之中)、非命(反對命定說,主張發揮主觀能動性)。
墨子的辯學
邏輯學,在中國古代叫“辯學”。可以說,墨子的邏輯學在中國邏輯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基礎。
類、故、法是墨子提出的三個邏輯學的基本範疇。類,就是事物的類別,墨子提出這個概念,表明他正把客觀事物的類及其在人的思維、語言中的反映作為思維、認識的對象。故,即是為什麼之意,墨子經常以“為什麼”來探究問題的原因、根據和理由,從而對問題的認識加深一步。法,即方法、法則之意,就是客觀事物和人的行為所應遵守的原則,“法”的概念的提出表明墨子已經開始由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轉而研究人的思維現律了。
中國文化一向缺少科學精神,這在思維方式上表現為邏輯思維的弱化,而中國新文化的建設必須從思維方式的改變入手,這也是近現代有識之士高揚墨學的一大原因。他們希望以此來克服和彌補儒道邏輯思維的不足,從而為新文化的建立尋找契機。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其足跡遍布當時各國。他在其一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學理論。他在主張教育救世的同時,還非常注重要求學生學以致用。他的弟子學成後,多往各諸侯國從政為官,或留在墨家團體中從事教育。
隨著墨子學生的增多以及在社會上影響的增大,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墨子為領袖的有嚴密組織的社會政治團體,即墨家學派。
生活故事
墨子出生於一個木匠世家。他所居住的小邾城,方圓三裏,大致住有一萬戶人家,聚集了各種手工作坊,木工、車工、治金工、陶工、織工、皮革工等各種工匠應有盡有,一派繁榮景象。墨子自幼聰慧好學,智力過人,並為人熱情,樂於與人交往。由於家庭出身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很快就熟悉了各種手工製作的工藝和技巧,成為一名出色的匠人。
有一天,墨子用木片精心製作了一隻會飛的老鷹,並當眾操作演示,老鷹飛起來了,眾弟子們歡呼到:“我們的老師太巧了,竟能使老鷹飛起來!”還有一次,魯班用竹片、木頭作成了一隻會飛的喜鵲,自以為很高明了。而墨子知情後,很不以為然,他對魯班說:“你會做飛鵲,不如我會做車轄。我能用一會兒的工夫,削一根三寸長的木頭,裝在車軸上,使它能承受五十石的重量。”
這說明,墨子在當時確實技藝超群。後世曾有人說,如果不是墨子在思想上有更大的建樹,那麼後世木匠的祖師爺就可能不是魯班而是他了。
曆史上還有一件事,既能表明墨子很富於政治智慧和膽略,又能說明墨子的技藝不在魯班之下,這就是墨子的止楚攻宋。楚國當時當南方強國,要攻打宋國,便請來了它認為是天下最著名的工匠魯班,讓他製造攻城器械。墨子聽說此事後,連夜從魯國出發趕赴楚國都郢見魯班,並稱自己願出200金讓魯班替自己殺人,魯班回答說“義不殺人”就予以拒絕了。墨子當即抓住對方說的“義”字大做文章,說魯班助楚攻宋即為“不義”,弄得魯班啞口無言,隻好讓墨子去見楚王再行決定。墨子見楚王後,大展其辯才,將楚王推置於不義的境地。見楚王仍不死心,就在楚王麵前與魯班比賽技藝。魯班以自製器械,模擬進攻,但都被墨子給擋住了。無奈之下,魯班就設計欲殺墨子。但墨子很快識破了魯班的計謀,並告訴楚王:自己的弟子300人已拿著自己製作的器械在宋國嚴陣以待了,殺了自己也無濟於事。於是,楚王被迫放棄了攻宋的打算。
孟子
孟了(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