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物崇拜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又稱自然神崇拜,指人們對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現象的崇拜。自然崇拜的對象不是整個自然,而是大自然中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那一部分。在民間信仰的諸多類型中,自然崇拜不僅是一種最古老的信仰,而且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從崇拜對象上來劃分,大概有以下四種形式:
天體崇拜。主要包括天神崇拜、地神崇拜、日神崇拜、月神崇拜與星神崇拜。
天象崇拜。比如對風神、雨神、雷神、電神、雲神、虹神等自然現象的崇拜。
自然物崇拜。包括火神崇拜、水神崇拜、山神崇拜和石神崇拜等。
動植物崇拜。其中動物崇拜的對象包括鳥、獸、蟲、魚等;植物崇拜的對象主要有樹神、穀神、草神、花神等。
天神崇拜
在中國,向蒼天祭拜的儀禮源遠流長。對天的膜拜源於古代的中國人把天穹看得至高無上的直觀感受,由此發展為後來“天帝”的觀念。以後,隨著道教的發展,天帝又變成了“玉皇大帝”,其地位也越來越高,最終成為諸神之首。
玉帝信仰在山東十分盛行,泰山極頂的玉皇廟香火鼎盛。信奉者認為,玉皇大帝不僅總攬天上、人間和冥界的大權,而且可以左右人們的福、祿、壽、夭,所以,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大事,都常常祈求玉帝保佑。中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故事。盡管玉帝信仰在中國十分普遍,但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玉皇大帝並非總是神聖而萬能的。事實上,民間廟宇中的玉皇神像不過是人們根據人間帝王的模樣用泥胎塑造的,或者說是人間專製帝王在天界的投影。而所謂天界諸神的地位與職能,也不過是現實社會統治集團的權力、等級在宗教世界中的反映。所以,每當以玉帝為首的天界諸神缺少公正或以權勢欺壓弱者時,就會引起被壓迫者的強烈反抗。這種思想傾向在中國民間創作和通俗文學中都有許多具體生動的反映。
地神崇拜
與天神崇拜相對應的,是人類對於大地的崇拜。在中國各民族的開天辟地神話中,對於孕育世間萬物的“大地母親”都倍加頌揚。阿昌族的創世神話中說,遠古時代沒有天,也沒有地,隻有“混沌”。“混沌”中閃出白光,於是有了天公和地母。天公用雨水拌金沙造太陽,用雨水拌銀沙造月亮,又用各色美麗的石頭造天;地母拔下臉毛織地,血流成河,使世界有了生機。最後,天公和地母結合創造了人類。類似的神話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很多的。
中國民間的大地崇拜,更多地表現為土地神崇拜。中國是一個幾千年來始終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土地神作為一位重要的保護神在中國民間受到普遍的崇拜。在古代,土地神又被稱為“社神”,民間叫做“土地爺”或“土地公公”。社神與五穀之神(又稱為“稷神”)合稱為“社稷之神”,常常受到古代帝王的隆重祭祀。根據古文獻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有敬奉社神的製度。及至清代,土地神崇拜已成為一種全民性活動,無論城鄉,到處都設有土地廟,廟中的土地神像或為石雕,或為木刻,或為泥塑。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被認為是土地神的生日。在中國,除漢族以外,一些少數民族也有土地神崇拜,如土家族、仡佬族、壯族等。一些民族還把“神樹”或“龍樹”(巨樹)作為土地神的象征,如哈尼族。這種用巨樹來象征土地神的信仰習俗,更直接地表現出人們對於土地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膜拜與崇敬。
在農業社會中,人們對於土地的信仰總是與農業生產的豐、歉聯係在一起,因此,每年到了春播或秋收的時節,人們都要舉行祭社儀式。中國古代有“春祈秋報”的祭祀活動,即:在春耕以前向土地神祈求,希望一年裏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在秋收之後,用食物和美酒對神表示酬勞與感謝。中國民間的“社日”活動由此而形成。古代的社日既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娛樂性很強的民間節日。
日神崇拜土地神像
日神又叫做“太陽神”。對日神的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在人類早期的原始文化中,就留下了許多太陽崇拜的痕跡。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彩陶紋中已有了模擬太陽光芒的彩繪。而在青銅時代的器皿上則更多地出現了日輪形象。
中國民間有朝夕拜日的習俗,這種習俗在以遊牧或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中保留了較多的痕跡。中國民間流傳著各種關於太陽的神話。如漢文典籍中記載的“十日並出”與“羿射九日”。在壯、藏、苗、滿等少數民族中也有類似的神話。
在中國,日神崇拜雖自古就有,但在後世民間信仰中,日神卻不占有重要地位。這主要是由於封建帝王對於祭天的權利壟斷,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中國文化講求實用和功利主義的一麵。與日神相比,中國民間更重視那些關係到人們切身利益時神靈,如財神、喜神、子母神、藥王神等。
月神崇拜
遠古時代,人們已有了崇月的觀念。由於月亮在晚上出來,並且每月都有盈虧,所以,崇月與崇日的習俗又有所不同。中國古人把新月或滿月看作是吉祥的,而月虧則被視為不吉。所以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在滿月時才出兵征戰,月虧時則停止。
在中國,農曆八月十五是最重要的祭月日,並逐漸形成了中秋節的種種習俗。在山東民間,人們多在八月十五日的夜晚,待玉兔東升時,由年輕婦女來祭拜月亮。山東濰縣一帶兒童也拜月,祭拜的方法是在一種蒸製的麵食上插上一炷香,並高唱:“月明光光,小兒燒香,月明圓圓,小兒玩玩。”而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和鄂倫春族則有在農曆正月十五迎月和拜月的習俗。
星神崇拜
對星辰的崇拜也是自古就有的。中國古代著名的“牛郎織女”神話就反映了這種信仰。在中國,星神崇拜還體現在“七夕”和“乞巧”等民俗活動中。古時候人們相信在夜空中看到星辰隕落就是人間有生命死亡的說法。此外,把彗星(俗稱“掃帚星”)與各種災異聯係起來的迷信也十分普遍。
天象崇拜
這裏主要指與氣象有關的神靈信仰。中國古代的氣象神主要有風神、雨神、雷神和電神。氣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關係密切,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傳統社會,氣象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豐歉。由於古代科學技術尚不發達,人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不能夠理解,所以就憑借想像,認為每種氣象背後都有一個神在主宰,這樣就有了風伯、雨師、雷公和電母。而為了減少自然災害,保證一年風調雨順,就要祭祀這些神。
風神信仰
古人把風神叫做“飛廉”,並把它想像為有角的神禽。南宋(1127~1279)以後,人們把風神人格化,其形象或者是男性,或者是女性。男性風神被稱做“風伯”,廟內的神像常常是一個白胡子老頭,右手拿著扇,左手拿著輪。
雨神信仰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對雨神祭祀最勤,在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求雨、卜雨、止雨及祭祀雨神的記載相當多。秦朝時已有國家級的雨神廟,此後,雨神一直被列為國家祀典的神之一。至於雨神的形象,人們說法不一:有的說雨神是一種神鳥,名叫“商羊”,僅有一隻腳,形體會變,能大能小;有的說雨神是龍;也有的說是仙人赤鬆子。道教把赤鬆子封為雨神,他的樣子十分古怪,像一個野人,全身披著黃毛,頭發蓬亂,打著赤腳。自秦漢以來,雨師主要被用於國家祀典。民間祈雨則因地而異,各自祭祀本地的山神、水神或龍神。在曆史上,中國民間用各種方法祈求龍王降雨的風俗曾十分盛行,但在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中國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對雨神的傳統信仰已經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