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育風俗
女始祖神女媧
女媧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
傳說盤古開天地以後,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也有了鳥獸蟲魚,可是沒有人類,世間依然荒涼、寂寞。行走在這片荒寂土地上的天神女媧感到非常孤獨,她想有個伴兒,陪自己說說話、散散心。
在黃河邊的一個淺灘上,女媧憂鬱地坐著,和幻覺中的伴兒在遐想的天地裏嬉戲遊玩。忽然,女媧有了靈感。她抓了把黃土,就著河水,摶成泥團,然後仿造自己倒映在河水中的女媧造人剪紙影像,捏造出一個又一個小東西。說也奇怪,這些小東西一落地,就嘰嘰呱呱地叫嚷著,到處跑著玩開了。女媧給這些小東西起了個名字,叫作“人”。她要讓天地間充滿這靈秀的人。
於是,女媧不停地捏呀捏,造出一群又一群的人。但大地太大了,女媧累得實在不行了蕭雲從《離騷圖》中的女媧像,可大地上的人仍顯得那麼稀少。於是,女媧從黃河邊的高崖上扯下一些草,編織成一條繩子,又走到淺灘的泥澤邊,將繩蘸著澤中的泥漿揮舞起來,濺起滿天的黃泥點,這些泥點濺落下來,就變成了一個個呱呱歡叫的人——大地上終於布滿了人類的蹤跡。
後來,女媧又按陰陽之理給人配置了陰陽性器,讓陽性的男人和陰性的女人婚配。於是,人類就開始自己創造自己,世世代代繁衍生存了下來。
女媧就是這樣摶捏黃土造就了人類。
此外,還傳說女媧曾煉五色石補天,並折斷鼇足以支撐四極,還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又傳說她與伏羲因兄妹相婚而產生了人類。
那麼,女媧的原型是什麼呢?屈原《天問》
屈原在《楚辭·天問》中雲:“女媧有體,孰製匠之?”王逸注:“傳言女媧人頭蛇身。”漢代畫像磚上給人的啟示也是蛇。明代蕭雲從《離騷圖》中的女媧,更是一位披頭散發、人首蛇身、置身於巨石與荊棘草莽之中的開拓者的形象。
現代的學者也有認為女媧的原型是蛙的,認為酈山女媧是由黃河下遊一帶以蛙為圖騰的氏族傳說而來。還有的學者認為是葫蘆,如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就指出,華南女媧的初貌應該是葫蘆。當然,無論是蛙還是葫蘆,都是多子的象征。一般來說,我國神話中的始祖神都是集生育神、媒神、十產神、地母神為一體的女神形象,女媧也正是這樣一位集眾神為一體的女始祖神。
在我國幾千年的蒙昧時代裏,人們重視生育,渴求生靈,因此民間崇仰女媧,女媧補天極其虔誠地敬奉她。延襲至今,遍及華夏大地的女媧宮、女媧廟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
在河北省邯鄲涉縣,每逢農曆三月十八日,人們便要去祭拜女媧。媧皇宮中的女媧頭戴鳳冠,身披風衣,下麵站著十幾尊二尺餘高的送子神,都是裸體男性,兩腿間均有用黃土捏成的小雞雞(男性生殖器)。求子的婦女來到媧皇麵前燒香上供,磕頭許願,然後便伸手在送子神的兩腿間摳下小雞雞上的一塊土,放在嘴裏咽下,名曰“吃子山”,民間認為這樣即可懷孕生子。廟會之後,送子神還會被人請去家裏。後來求子的婦女就隻好在媧皇麵前燒香磕頭許願,然後拿出墜有銅錢的綁兒索兒,套在一個還願送來的布娃娃脖子上,口裏還要叫幾聲“狗兒”或“花花”之類的稱呼,接著便將布娃娃裝在褲腰裏往外走,走幾步,叫一聲,一直到家中,將布娃娃塞進被窩,當夜還需與丈夫同房,民間認為這樣就可以生兒育女。
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於每年二三月間舉行,屆時婦女們挑經擔(又名擔花籃),邊舞邊唱有豐富信仰的歌,以祭拜人祖娘娘女媧。
伏羲與女媧
伏羲與女媧都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始祖神。
傳說伏羲是華胥姑娘與巨人雷神的兒子。漢代伏羲女媧交尾畫像磚一天,華胥姑娘來到一個水波蕩漾、清澈見底的雷澤湖(古雷夏澤,在今山東菏澤東北)濱,觀賞著美麗的湖光山色,姑娘沉醉了。漫步之伏羲女媧際,她忽然看見水澤邊綠茵茵的草地上,有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覺得很好奇,就欣然用自己纖細的小腳去踩那巨人的腳印。剛踩上去,姑娘就感到一股暖流流過丹田,一種幸福的感覺使她久久不願離去。她哪裏知道,當那巨大的足印向她身上注入幸福的熱流之後,她就懷上了這雷澤之主雷神的兒子——伏羲。
不久姑娘就生下了伏羲。很快地伏羲便成長為一個聰明勇敢、豐姿秀美的青年。一天,他躺在大樹下休息,偶然看到蜘蛛編網捕捉蒼蠅進食的過程於是靈機一動,起身跑到草地,拔草編織草繩,然後用草繩縱橫交錯結絡,織好了一張大網。伏羲叫來當時還不懂得農耕的山民,讓他們拿著這張大網去捕捉鳥獸和魚,很快獲得了成功。
伏羲又教山民用細革絲編織成衣服,教山民鑽木取火,極大地改善了山民的生活。爾後,伏羲還聽八風之氣而作八卦,即:乾(天)、坤(地)、坎(水)離(火)、艮(山)、震(雷)、巽(風)、兌(澤),並教山民用八卦符號記事,方便了當時還沒有文字的山民相互間的溝通交往。太昊伏羲陵大殿伏羲像
伏羲要結婚了,他娶了妹妹女媧為妻。至今在漢代墓葬等遺存中。還可見到大量畫有伏羲女媧交尾的石刻、磚雕和絹帛等。其中的伏羲與女媧,腰部以上通作人形,腰身以下則多為龍蛇之軀,尾巴則交結在一起。交尾當然是在行夫妻之事。
關於伏羲與女媧兄妹相婚的傳說,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遠古時代,卻是確有其事,而且還是當時曆史的一個進步。因為在人類社會早期,曾存在著一個“雜交群婚”時期,即性關係十分混亂的時期。那時所有成年男女之間,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間,都可以發生性關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性關係有了越來越多的限製,開始進入“血緣群婚”時期,即同一輩分(包括兄弟姐妹)之間可以自由婚配,不同輩分之間就不能發生性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伏羲與女媧兄妹相婚的傳說是代表了當時文化的一個進步。
正因為結繩為網、鑽木取火、以八卦記事、兄妹相婚等傳說,伏羲曆來被人們譽為上古“三皇”之一,人們尊稱他為“人祖爺”,並認為他是漁獵文明時代的文化英雄。至今在河南淮陽地區,在綠色樹林的掩映之下,還存有一座相當規模的“伏羲陵”,被當地人尊稱為“人祖廟”。人們經常到此燒香祈拜,除祈求農事豐收之外,也向他盼望得子的意願。
龍的傳人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呢?這自然與龍生九子和有關炎、黃二帝的神話傳說有關。
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記載,龍生有九個兒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名叫巔質(又叫霸下),他身體強壯,特別愛好負重。據說他是一隻似龜非龜的海獸,名叫“龜趺”,能馱沉重的石碑。至今在遍布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跡中,那些皇帝禦碑下的座獸,就是他的遺像。
北海九龍壁“龍的傳人”一說最主要的依據還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與龍的關係。傳說人類始祖炎、黃二帝是一母所生,他們的母親有氏因感神龍而生下了他倆。傳說中的治水英雄禹的父親鯀也是龍的化身,他死後三年不腐,遂化為黃龍。又據古代儒家傳說,從先秦到西漢有“河圖”,“洛書”一說,河圖又叫龍圖,是以龍馬負圖從黃河躍出而作為軒轅帝出世的瑞兆。魚龍變化
正因上述種種,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崇尚龍,龍種不僅僅是曆代皇帝的專利,平民百姓也個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長大成龍,於是以“龍”字為他們起名,如金龍、白龍、大龍、小龍、成龍、玉龍等等,以至於用“龍”指代男性成了民族的思維定式。
龍鳳呈樣
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來的?是從龍來的,還是從鳳來的?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稱凰,常被用以象征祥瑞。據說它的形狀是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斑斕,高六尺許。美麗的鳳凰是中華民族的吉祥鳥。
龍鳳紋樣《詩經·商頌·玄鳥》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說,玄鳥(太陽鳥)因奉天意而生下了我們的祖先。《史記·秦本紀》也雲:龍鳳呈祥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也就是說,女修是吞了玄鳥卵而生下了大業的。在我們的遠祖中曾經有以鳳凰為圖騰的氏族,一些中國人也自稱為鳳鳥的傳人。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曾被稱作鳳鳥,在我國曆史上不可遺漏的愛新覺羅氏的誕生,也與鳳鳥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
傳說鳳凰與運行不止、成長萬物的太陽共生,所以它被稱作“火之精”,而且還具有五彩斑斕的顏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歌頌鳳凰,喜愛鳳凰,把它奉為“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百鳥之王。鳳凰是不死之鳥,據傳它可以活五百年。當它在鮮亮的火中涅槳之時,從聖火裏飛出來一隻同樣美麗的小雛鳳——當年郭沫若先生曾熱情地讚美鳳凰,他的長詩《鳳凰涅》,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鳳凰的崇拜。雙鳳朝陽牙雕
正因如此,我國民間喜愛以鳳指代女性,漢高祖劉邦的愛妻呂後名字叫雉,雉是鳳的原型之一;漢成帝皇後趙飛燕也是以鳥起名字的;民間百姓為女孩起名常叫“鳳”,例如大鳳、小鳳、玉鳳、彩鳳、鳴鳳等等。父母期盼生男如龍,生女如鳳,甚至生的雙胞胎都叫“龍鳳胎”。京劇裏的著名劇目《龍鳳呈祥》和《遊龍戲鳳》,不也正是男歡女愛的象征嗎?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又叫泰山娘娘,是我國民間傳說中常供奉的送子女神。她的全名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的生育女神,也是北方娘娘廟神”。民間信奉泰山娘娘為東碧霞元君嶽大帝之女,認為她能使婦女多子,還能保護兒童。
泰山娘娘是在泰山玉女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據清代《蒿庵閑話》載,漢朝時,宮中一座殿內曾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宮殿倒塌,金童塌毀,玉女掉進池中。宋朝時真宗到泰山封禪,回來後到池中洗手,忽見池中冒出一個石人,真宗命人撈起洗淨,認出是漢朝的玉女雕像,於是便將這尊玉女像送到泰山,並在那裏建祠供祀,封號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據《玉女傳》載,玉女為黃帝手下的一個仙女。黃帝建岱嶽觀,派遣七仙女去迎接西昆元君聖母真人,七仙女雲冠羽衣,仙氣繚繞。玉女即為其中一人。後來她刻苦修道,終成為碧霞元君,被安排在泰山娘娘廟中受人供奉。
巍峨的東嶽泰山上至今仍有規模宏大的碧霞元君祠,民間稱之為“泰山娘娘”、“泰山老母”。在碧霞元君像旁,還配有“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明末張岱在《岱誌》中道:“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四大部州全無。”《岱史》中也載:“四方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膝下者然。”貧困的下層百姓把碧霞元君視為可親可敬的神,虔誠地崇拜她,傳說農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到了那一天,人們便紛紛前往碧霞元君祠燒香祈子,求福禳災。
在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的殿前,還擺著泥娃娃供人索取。有時有道士守護,求子者要給少許錢——稱作“喜錢”(意為得子的征兆),然後偷偷地抱走一個泥娃娃回家,把它壓在床下,認為這樣可以得子。更有甚者,有人像侍候真娃娃一樣侍候泥娃娃:給他穿上彩衣,擺上飯食,並呼之為“弟弟”。
與之相呼應的是,泰山頂上的道觀內還有拴娃娃的習俗。為了表現泥娃娃的聰慧,民間匠人故意把娃娃的腦袋塑得很大很大,似與身體不很和諧,但卻表現了民間的心願與審美觀。泥娃娃的身上都拴著紅繩,看誰能把他們拴回家,並真正“拴”出一個兒子來。
臨水夫人
我國浙、閩、廣一帶崇信的生育之神為臨水夫人,相傳她能催生、保產、護幼。臨水夫天仙送子人又稱陳夫人、陳進姑、順懿夫人、順天聖母等。
據說臨水夫人是唐代人,原名陳進姑,家住福建古田臨水鄉,其兄在中山學臨水陳夫人道。一天,她入山去看望哥哥時,途中送飯給一位餓倒在路上的老婦人吃。誰知那老婦人原是個神仙,她用靈符來報答陳進姑。後來當地鬧蛇災,陳進姑入洞除蛇,被百姓奉為神女,朝廷後來也封她為“順懿夫人”。
有的地方還認為臨水夫人就是注生娘娘,廖毓文著《台灣神話》引《建寧府誌》說:“該地婦女都很崇信該廟主神陳夫人,生產之時都要供奉夫人的畫像,等到平安生下嬰兒,在洗兒日,才向畫像拜謝,把它焚化,可見就是這樣,昔時的人才把陳夫人看做專司‘生育’的神,而稱她為‘注生娘娘’;所謂‘注生’,是執掌‘生育’的事。”注生娘娘自福建流傳到台灣後,其執掌生育工作的範圍更擴大了,還給她配有十二位助手,稱為“十二婆姐”。
福建一帶,民間認為臨水夫人不但能保產,還能護幼。當地流行這樣的習俗,女孩在16歲之前,每年從正月十五日起,都要在手臂上綁上紅絲線,直到七月初七日才除下,她們相信這樣就能得到臨水夫人的保佑。
金花夫人
廣東一帶民間崇信的生育之神還有金花夫人,又名金花娘娘。祭祀金花夫人的金花廟遍及廣東各地,那裏每年都要舉行“金花會”。
傳說金花夫人名金花,少年時為女巫,終子孫娘娘生未嫁。金花很善於調媚鬼神,後來溺死湖中,屍體數日不腐,還散發出一種異香。不久,就有一尊容貌很像金花的沉香女像從湖中浮出,人們以為是水中仙女,就把她供奉起來,還把湖叫作仙湖。當地百姓紛紛向她祈子,往往非常靈驗。民間因此有歌謠流傳:“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廣東新語》卷六“花王父母條”曾說:“越人祈子,必於花王父母,有祝辭雲:‘白花男,紅花女。’故婚夕親戚往送花,蓋取詩華如桃李之義。詩以桃李物興男女二人,故‘夭桃’言女也,‘標梅’言男也,女桃而男梅也。”這是為女桃(花紅)男梅(花白)所作的解說。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俗傳幽冥之中有一座“百花橋”,橋頭有白花紅花,白花輪回人世為男子,紅花輪回人世為女子。
後來,大約由金花夫人衍化出花公彌勒佛像花母。廣東潮州一帶,每巷或數巷之間即有土地廟,號地上宮。廟內除了祭祀土地公婆外,還附祀子孫娘娘,俗名花公媽,亦叫花府相公。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在市內許厝地方,由好事者收買糞土堆積如山,雇塑匠塑成彌勒坐像一尊,袒腹笑口,高近一丈。旁邊塑花公媽像,均飾以彩繪,並搭篷護之。至十五日元宵,即供以花果,香煙繚繞,燈燭輝煌。有婦女來拜祝的,拜完後還要以手摸佛肚。民間認為拜花公媽、摸彌勒佛肚後便可得子,正月十六是重元宵,供奉依舊,十七日祭拜結束,才將各像毀去。
有意思的是,山東一帶百姓到東嶽廟注胎娘娘像前祈禱取花,也相信男白女紅的說法。不孕婦女備上三牲(三碗葷菜)和香燭紙錢,由一老婦相伴,在注胎娘娘像前祭拜、禱告,然後由簽定奪是否需要取花。如果神示要取花,少婦即跪下拉起衣襟作接的樣子,老婦則把注胎娘娘頭上插的或神座前別人來還願的花,拿來插在少婦頭上,所取的花是紅的象征生女孩,若是白的則象征生男孩。如果真的懷了孕,生育後過數月還要前去還花。
媽祖
媽祖本為民間傳說中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也是主宰婦女生育之神。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媽祖塑像
相傳媽祖為宋代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因父母信佛,夢見觀音賜藥而生下了她。媽祖出生時有異香環繞,一裏之外都能聞到香氣,而且香氣十多天不散。媽祖8歲時從師,10歲信佛,13歲習法術,終身未嫁。宋雍熙四年(987)時,媽祖盛裝登山石“升天”為神。後當地居民立廟奉祀,稱她為“通賢靈女”,清代時封她為“天上聖母”。
在民間傳說中,媽祖的神職起初隻是為漁船護航,後來作用逐漸擴大,如禳災賜福、除痛去疾、降雨止風、布兵助戰、保佑婦女順利分娩等,都能奏效。最後又變為能夠顯靈送子的生育女神。相傳清代有一個婦女出嫁十年不孕,求遍了所有送子娘娘廟都不管用,最後隻得求助於天七娘夫人妃媽祖。不久她即懷孕,並順利生下一男孩。從這以後,民間凡是婚後不育的婦女,都來向媽祖祈求,而且都有祈必應。
我國供奉媽祖的三大祖廟分別在莆田湄州島、天津和台灣北港。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婚後不育的婦女都從各地趕來祭拜,場麵十分壯觀。
此外還有各種其他形式的祭拜活動,其中“黃會”或稱“娘娘會”,是天津一帶祭拜媽祖的重大活動。屆時婦女們來到天後宮求子。九龍膽天後宮設有天後娘娘的寢室,室內設有龍床。凡是婚後不育的婦女前來祭拜,隻要給廟祝一些錢,就可以用手觸摸一下天妃娘娘的床,以此得到“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
媽祖民間在祭拜媽祖時,還有一種搶紙花求子的習俗。即在迎神賽會時,“每年由村裏一個角落的幾個人家共同當‘頭人’,其中有一項儀式是,頭人為‘聖祖媽’準備許多白紙花,也有一些紅紙花,掛在她的神轎上和手上。凡新婚夫婦或婚後多年不孕者都到‘香埔’(掛香的活動場所)上,聖祖媽的神轎一到,想生男嬰的就搶拿一朵白花,想生女嬰的即隨便取下一朵紅花,拿到花以後就插在需要者頭上,外鄉人也可以來搶花。因此,在舉行這儀式時,簡直就是遠近新娘子的大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