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代服飾
服飾文化
起源與初步發展
原始社會初期,中國先民在深山叢林中穴居。由於脫離了動物界,體毛逐漸弱化。為了防禦寒冷、遮阻風雨及炎烈的日照,蔽擋蟲獸的襲擊,人類最初用樹的葉皮、叢生的草葛、獵獲的獸皮等遮裹身軀,這種用自然物質遮裹身軀的形式,成為服裝的最初雛形。
在距今約1.8萬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已初步掌握了縫綴的技能。他們用銳利的石器、骨角將獸皮分割,按身體基形,再用磨製的骨錐、骨針進行簡單的拚合縫紉,製作各種較為適體的衣裝。這一事實從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出土的骨針實物,以及其他地區骨錐、骨針的陸續發現,得到了印證。原始衣式從整片的披圍到依體簡單縫綴成形,由簡至繁的逐步發展。原始縫紉技術的出現,使中國先民的穿著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增強了對自然的適應能力、鬥爭能力,擴大了其活動區域,也相應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戰國龍虎紋織繡紋樣
原始裝飾是隨著勞動實踐的擴大,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而出現。當時的裝飾品主要取材於礫石、獸骨、海蚶等物,經研磨、鑽孔,有些還用礦物粉染飾,然後穿接製成。中國先民通過這些裝飾品在身體上佩戴和懸掛,以實現對美感的要求。另外,原始圖騰崇拜的繪身、紋麵,梳整發式,也是當時重要的裝飾形式。原始審美意識出現後的裝飾實踐活動,對服飾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商代著衣裳、佩韋畢飾的男子雕像原始社會後期,中國先民逐步從狩獵進入漁獵、畜牧和農業階段。他們在長期利用野生植物纖維、獸毛編結織物的基礎上,發明了紡織的原始工具——陶、石製紡輪。並利用麻、葛及畜毛纖維織布,取礦、植物顏料染色,製作簡單的服裝。仰韶文化時期的河南三門峽廟底溝、西安半坡遺址中,發掘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曾發現麻布痕跡。其布紋組織每平方厘米已有經緯10根左右。這些實物為探知當時的紡織和衣著水平,提供了依據。原始紡織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先民的衣著狀況,為服裝形式逐漸完善奠定了基礎。
養蠶、繅絲、織綢,是中國先民對服裝發展所作出的世界性貢獻。中國先民利用蠶絲紡織衣料,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曆史,育蠶取絲的曆史則更早。在浙江吳興錢山漾古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批距今4700年前的絲帶、絲帛等織物,是迄今所見到的年代最早的絲織品實物。絲織物柔軟、輕盈,並富有光澤,它的出現改善了服裝的服用性能,豐富了中國先民的衣料構成,也增添了服裝的美感效果。
中國古代何時出現具有基本形製的服裝,目前尚無詳確的實物可考,但從古代文獻及出土的陶器人形圖樣推斷,傳說中黃帝時代,是服裝形製的發端。隨著服裝形製的初具,其質料也逐漸完成了以紡織品替代獸皮的過渡。當時的服裝,由上下分式的衣裳組成,初步形製為:上身著縫製袖筒、前開式的衣裝,下體圍遮障、防護性器官的裙裳。上衣下裳形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服裝款式。
隨著上衣下裳的形成,與此相應的首服及足裝也逐漸出現。原始帽的出現,源於防寒避暑的需要,從原始的枝葉編環遮首,發展到利用獸皮、織物縫合成圓形帽狀服戴,後漸漸確定了基形,並為冠的產生提供了認可的基礎。原始足裝的形成,最初用以防寒及減輕行走時的阻磨,以獸皮裹足為原始狀,據史載,黃帝時代創舟形鞋履,有皮製及草、麻編製之別。
各式囊包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對玄秘的自然無法解釋,出現了自然崇拜。受這一因素的影響,當時服裝色彩及紋飾多取象自然。《易·係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裏“乾”指天,“坤”則指地。天際在未明時色玄,地的表體色黃,古人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和地,分別選用玄色、黃色予以體現,其他色彩輔之。同書又稱:“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可以推斷,衣用玄色,裳用黃色,並施以取象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鳥獸蟲草之紋的服飾,在當時已經流行。
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中國曆史進入了奴隸製社會。公元前16世紀,夏代被商代所取代,奴隸製社會進一步發展。夏商時期,中國古代服飾在原始社會基礎上有了初步發展。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因金屬工具的應用更加興盛。同時,畜牧業、手工業及染織業也達到了新的水平。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有“桑”、“絲”、“蠶”、“帛”、“衣”、“裘”、“巾”等文字。從“桑”、“糸”的文字多達近百個,足見紡織、服飾在商代社會及物質生活中的顯著地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器表上帶有絲綢殘跡,在這些絲綢印痕中,除平紋絲綢外,還有織成菱形紋、方格紋及暗花回紋的絲綢,這表明商代已經掌握了提花及斜紋織製的紡織技術。紡織工藝技術的逐漸成熟,服飾質料的提高,為商代服飾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戰國青銅鍾庶人
商代服飾,在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石、玉雕製成的人形實物中,可以看到具體的形象。具裝束為頭戴巾帽,上穿交領右衽衣,下著裳,腰圍帶,下係韋畢。這一人形雕像,服裝輪廓清晰,為了解商代服飾提供了最具體、直接的依據,並和有關文獻記載相印證。
商代的衣形,主要由衣領、衣衽、衣袖、衣帶組成。奴隸主貴族穿著的上衣,領、袖、下裙等部位均施以鑲邊工藝,以獲得增固及美觀的效果。交領右衽是中國最早的上衣領式。其形製為兩衽交掩於前胸,外衽向右斜垂於袖下。象形交領右衽,可以證明。右衽形式經曆代傳襲,成為漢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代衣袖多為窄袖製,而衣袖的出現,說明服裝形製擺脫原始的圍裹狀,適應生活、依體定形原則在商代已經確立。帶主要用以束縛服裝,為中國古代長期使用的服飾,衣帶連用,成為定製,直至出現鈕扣後,帶才被逐漸廢棄。
下裳是中國古人遮蔽下體的最早服裝形式。“裳”字也可寫作“常”,“常”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下也”。“”為裙的古體字,裳、裙同也。圍係於身體下部的原始裙裝,發展到黃帝時代,演變為下裳,至周代趨於完備。《釋名·釋衣服》載:“裳,障也,所以障蔽也。”漢代學者鄭玄認為,古人先知蔽前,以護掩生殖器官,後知蔽後,以獸皮服於下體。原始遮蔽物經演化成為布帛所製的完備裙裳後,人們仍佩飾之,名為“芾”,以不忘其本。芾施於裳前,其形如斧狀,與禮服配用。“芾”字古時寫作“”,“韋畢”,因護掩至膝部,亦形象地稱蔽膝。其質料從熟皮演進為布帛後,則改寫成“衣”部的“衤韋”、“祓”。蔽膝這一服飾,隨著社會尊卑觀念的逐漸形成,其用色、繪紋則視等級而有別,並成為祭祀等禮服的配飾傳至後世。
首飾作為服飾整體的一部分,隨著服裝形式的西漢長袖女舞俑具備,在原始首飾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時期,主要首飾種類有發飾、頸飾、耳飾、手飾等。殷商婦好墓出土的499件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素紗禪衣骨笄和28件玉笄展示了當時主要發飾笄的精美。笄為針狀,初為束發固髻之用,以後發展為實用與裝飾兼得,以裝飾為主。秦漢後稱為簪,兩股分叉狀的稱為釵。頸飾在新石器時期就具有審美意義。進入階級社會後,奴隸主把五光十色的玉石、瑪瑙等聯綴成串掛於頸前,以此作為財富的象征而炫耀,庶民百姓則多用蚌、螺、蛤等製成頸飾以表達對美的追求。耳飾又稱王真、珥、王當、耳環等,《釋名》曰:“王真,鎮也,懸珠當耳旁,不使妄聽,自鎮重也。”意思是婦女耳懸王真以順從婦德。《古今事物考》曰:“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己始之,以效島夷之飾。”是說商王紂的寵妃妲己仿效邊域少數民族始帶珥。耳飾分穿耳和不穿耳兩種,質料從石發展到玉、金等。手飾分為戴於手指的指環(也稱戒指、代指、驅環等)和戴於手腕的鐲釧(即手鐲、腕環等)。原始社會指環多為骨製、石製,發展到商周時期出現了銅製指環。殷墟還有金腕環、玉腕環出土。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由西周至漢代,是中國服飾文化發展的定型階段。
周代的社會經濟在殷商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發展。作為生活物質生產領域的紡織業,育蠶、種麻、采葛、紡績、練漂、染色以及服裝製作等分工愈加繁細,並設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由於紡織技術的提高,服裝材料除麻葛織物及羅、帛、紗、綾、絹、綺、紈等絲織物外,又出現了錦的品種。錦字從“金”部,與帛組合,可知其製技繁難,其價如金。
周代分封製的建立,使階級間的差別極為明顯,周代貴族為了維護其統治,除沿襲商代宗教思想外,還利用宗法關係以及等級製,建立了一套完整、嚴格的禮儀製度。服飾作為標識等級、服務禮儀規範的外在形式,也定有係統、嚴謹的製度,當時上自天子、卿士,下至庶民百姓,服飾各有等別,不得僭越。周代的這一別尊卑、昭等威的服裝製度,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甚重,為曆代統治者所推崇,並視為服製之源,效仿傳承。
《五經圖》中十二章紋樣據《周禮》等書記載,周代帝王後妃及百官在吉、凶、軍、賓、嘉等五大禮儀中,根據不同身份等級,衣冠有別,各行其製。並設有“司服”官,專門掌管其服製的實施。
冕服源於夏商,是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等在祭祀、登基、朝賀等重大禮儀場合穿著的禮服,周代形成定製,成為其服裝製度的重要的組成。分為大裘冕、袞冕、冕、毳冕、希冕、玄冕幾個形製等別。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及糸熏裳、帶、蔽膝、赤舄等服飾組成。
冕冠是各種禮儀中所戴最為顯貴的禮冠。其結構為:冠的頂部麵覆長形冕板,表以布帛,上為玄色,下為糸熏色,稱“糸延”,呈前低後高狀,以抑驕矜之勢。冕板前後兩沿垂掛多條彩線編成的“藻”,藻上串綴數顆珠玉,稱為“冕旒”,一串珠玉為一旒。所貫綴珠玉的質色、旒數的多寡,根據等別,有嚴格的規定。帝王冕旒視不同禮儀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十二旒之別。每旒均串綴十二玉。天子以下諸侯百官則按尊卑等級冠上旒數及綴珠玉數依次遞減,以別等差。冕旒垂飾於眼目之前,有蔽視非邪之意。為施戴牢固,冠兩側各設一孔,用玉笄橫貫冕冠與發髻,玉笄兩端結有繞圍於頷下的冠纓,名“”,以輔之。在冕冠兩側用名為“”的絲繩,各垂一名為“王真”的飾物,又稱充耳,謂之純垂王真,填的質料天子用玉,諸侯等用石加以區別。王真垂於耳傍,表示勿聽讒言之意。
玄衣糸熏裳是冕服的主體服裝。為上衣下裳形製。玄衣即為黑色質料的上衣,糸熏裳為絳色質料的圍裳。並采用十二章紋作為圖案,裝飾於衣裳之中。所飾紋樣有繪衣繡裳之別。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圖像。每一章紋圖像皆有特定的含義,表征帝王貴族的操行品德及威儀。
十二章紋據曆代考解、釋義,綜合其象征含義戰國三頭鳥紋繡為:日、月、星辰取意光輝照臨;山取意鎮重、靜平四方,人所仰也;龍取意善應變及神之境;華蟲為一種雉鳥,取意耿介之性、文章之德;宗彝為祭祀禮器,上繪獸紋,取意猛智兼備及忠效之品;藻為水草,取意潔淨;火取意光明;粉米取意善行及濟養之德;黼為斧形,取意決斷;黻常為工形或兩獸相背狀,取意君臣相濟及背惡向善。著十二章紋的冕服,在周代前就基本成製。進入周代,日、月、星辰三圖繪於旌旗之上,不再施於冕服,臨盛大典儀,帝王以施九章為貴,其他禮儀場合章紋數目遞減。諸侯百官從王助祀或參加其他儀典,其章紋參照帝服降一級服之。周代以後,日、月、星辰三章紋,又恢複於冕服之中,十二章紋飾為帝王所專享。
十二章圖像的色彩,據《尚書大全》載:“山龍純青,華蟲純黃,宗彝純黑,藻純白,火純赤。”章紋以青、黃、黑、白、赤五色與玄衣糸熏裳相間映襯,構成冕服顯貴至上的裝飾效果與美感。
宋代人物衣裳革帶、蔽膝、舄是冕服製度中不可缺少的三種服飾。革帶用於束係蔽膝及垂以佩飾。蔽膝是紀念古人原始下裳飾物,周代蔽膝的色彩及紋飾,按尊卑等差有嚴格區別。舄為與禮服配用的足裝,絲綢為麵,木置底,有赤、黑、白等色,以赤舄為貴,一般依裳色而飾。
周代對王後、貴婦也設禮儀服製,如定衤韋衣、揄狄、闕翟、鞠衣、展衣、衣六種衣式為王後禮服,亦稱王後六服。其衤韋衣色黑,揄狄色青,闕翟色赤,均繪有翟形(長尾野雞)紋飾,以上三服為從王祭祀之服。鞠衣為王後在春季育蠶禮儀中穿著,色黃綠,以示桑葉初生宋代女子背子。展衣色白,為禮見帝王、會待賓客之服。衣色黑,為侍禦於王及便居之服。王後六服皆為衣裳連體、不異其色的袍式服裝,以喻婦女尚專一之品。六服均用白素紗襯裏,以使紋色張顯。六服中唯衤韋衣為王後專用,另外五服也作為其他貴族婦女之服,在禮儀場合按等級穿用。
周代除冕服外,另有弁服、裘、袍、深衣等衣製。弁服為古代次於冕服的一種服飾。弁為一種冠戴,形為雙手向上相合狀,無旒,分爵弁、皮弁等多種,衣式亦為上衣下裳製,但紋色簡約,別於冕服。裘為一種寒衣,以白色狐裘為貴,天子服之。黃狐裘、虎裘、貉裘等多為其他臣官按等級服用。袍為長衣式服裝,上下連體,無衣裳之別,袍設夾裏,內納絮絲棉,因當時絲棉有限,除天子百官外,庶民則隻絮粗麻等物。袍初為內衣,戰國時期開始作為外服穿用,漢代以後逐漸普及。
深衣形製早於袍,是中國古代繼上衣下裳之後出現的又一服裝類型。其特點為上衣下裳縫合連屬,通體一式。深衣亦為右衽,其袖長可運肘,衣長不及地,領、袖、下裾均緣邊裝周代深衣女子飾,裳分十二幅裁縫,取年有十二月,以應天時。一般多用麻布製作。因其形製通體連屬,續衽以包擁、遮蔽全身,被體深邃,故以深衣名之。深衣適用範圍廣泛,不分男女、尊卑,皆可作為禮服及常便服穿用。深衣與上衣下裳並稱為中國古代兩大服裝形製。並對後世服裝影響很大。以後出現的袍服、長衫、禪衣等通體服裝,均沿於深衣形製。
周代除禮儀場合足下著舄外,便居時則穿著屨,屨也為先秦鞋的通稱,漢代以後則通稱履。屨一般多用麻葛材料製作,單底,以適宜便居穿用。戰國時期,西北遊牧民族的靴,漸傳入中原。靴為皮製,多高筒,適宜騎乘。
襪為足衣,先秦時期稱為角襪。古文寫作“鞍”,從革部,襪初用薄柔皮製作,有帶係於踝。以後才用布帛代替皮革製襪。周代室內多不具床椅,一般以席代之,人們席地而居。當時規定凡臣見君,需脫屨解襪,方可入室登席,否則視為不禮不敬,這種禮俗在民間也普遍應用。另外,人們服喪,也需脫襪跣足,以從禮法。
冠帽發式作為服飾整體的一部分,至周代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也具有了禮俗色彩。這一時期上層男子20歲成年需進行加冠之禮,謂之“冠禮”。女子插笄不但用於束發固髻,也作為成年、婚否的標識。按其定製,女子許嫁者15歲成年舉行笄禮,未許嫁者則20歲成年舉行笄禮,以此別之。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異時期,當時思想文化領域異常活躍,由於“禮崩樂壞”,服飾受其影響,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服製有別、異彩紛呈的局麵。載籠冠的北朝男子
戰國時期,爭戰頻繁,西北胡人部落南下侵擾,使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前325~前299)毅然施行服式改革,即廢棄寬博衣式,改穿緊身窄袖短衣及長褲革靴的胡裝。胡裝具有實用、便捷,利於山地及騎射作戰的特點。趙國的服裝改製,對於固疆域、強軍旅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胡裝也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進入中原地區,並被一定程度地應用。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在全國頒行“書同文,車同軌,兼收六國車旗服禦”等一係列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製在內的各項統一製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秦代的服裝製度,遵循從今棄古的原則,廢除周代繁縟的冕服製度,僅保留在典儀上最輕的小祀禮服玄冕,作為禮儀之服。袍服至秦代已較為普及,秦製規定三品以上職官可服綠袍、深衣,庶民為白袍。其他服飾一般在沿用春秋戰國某些形製的基礎上,力求實用,加以簡化。
漢代鞏固了統一的中央政權,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強盛時期。漢代的紡織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繅車、紡車及腳踏斜織機已被廣泛應用,使紡織品的產量、品種不斷增加。西北地區的毛紡產品也進入了中原,作為衣帽及地毯等用。漢代的特使不斷攜絲綢等出使西域諸國,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使蠶桑、絲織等技術陸續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地,中國精美的絲綢也從此享譽世界。
漢代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定型時期。由於統一、繁榮、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不同地域的風俗文化相互融彙,各色服飾也漸歸於一統。西漢時期,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尊卑等級秩序,對一般官吏及商賈的冠戴及服裝質料,頒有明文律令,成為頒行服禁的開端。東漢時期禮儀服飾恢複了周代的冕服製度,並在尊古製、尚禮法的基礎上,不斷增添新的內容,服裝製度更趨完善。這一時期,中國古代服飾日趨定型完備,成為曆代服飾發展的基礎。
秦漢時期,男子除深衣外,以穿著袍服為尊貴。袍為有襯裏或加絮的長衣。其形製以寬衣闊袖為多,一般袖口收縮緊窄,領以袒式為主,領、袖等部位鑲花邊裝飾。漢代天子的袍服隨五時行色,即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黃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群臣百官上朝時的穿著皆服黑色。漢代仕宦的便居常服多穿禪衣,禪衣與袍服形製類同,隻是不縫加襯裏,用單層布帛製作。群臣百官也可作為朝服穿著,但隻能以襯衣形式,穿於袍服的裏麵,漢代文人庶民也多穿用。穿長袖襦、半臂、裙裝的明代婦女
漢代的袍服及禪衣,其上下連體的外形特點,均為深衣的遺製。按其衣式又有曲裾、直裾之別。衣的大襟稱為裾。凡衣襟從領部斜垂至腋下,再直垂而下,稱為直裾;衣襟從領部斜垂繞體曲轉而下,則稱為曲裾。戴翼善冠、穿龍袍的明代皇帝深衣的“續衽鉤邊”也為曲裾衣式。有觀點認為,曲裾衣式的出現,與其內服尚不完備有關。當時的褲裝襠不縫合,小腿以上裸露,主要由下裳遮圍,深衣等上下連體衣式取代圍裳後,采用曲裾形式既遮掩露體,又著曲裾深衣的婦女運足方便。隨著漢代內服日趨完備,合襠褲的出現,在男服中曲裾漸被直裾所替代。
漢代除深衣、袍、禪衣等上下連體的服裝外,另有衫、襦兩式短衣,男子穿著也較為普遍。先秦禪衣稱為單衣,短式稱中單,秦代中單又稱衫,為貼身的內服。《中華古今注》載:“汗衫,蓋三代之襯衣也。《禮》曰中單。漢高祖與楚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襦為比袍短的衣式。《急就篇》載:“長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先秦時襦也為內服,漢代漸作為外服穿用。襦多為裏加絮,無襯裏則稱為單襦。貴族男子一般和下裙配穿,而民庶百姓上襦下褲為多。
中國古代,褲裝的產生比衣裙晚,至商代末期才在一定範圍內穿用。褲又稱“絝”、“衤誇”,《說文解字》曰“絝,脛衣也。”脛指小腿,可知早期褲裝為無襠的套褲形狀,作內服穿著。漢代以後褲的襠部縫合,漸作為外服與衫襦等配用。
秦漢時期男子的首服,在前代的基礎上變化較大。戰國以前,男子大多隻用帽冠罩戴於發髻之上,一作首服,二又約發。戰國以後至秦漢時期,則開始用巾裹頭,巾用一種方形的布帛裁製。初為庶民百姓作為首服之用,漢代末期仕宦王公貴戚也以戴巾飾為雅,紮巾成為時尚的裝束。與此同時,另一種與巾相似的幘,也作為裹頭的首服,廣泛應用。幘的形式比巾複雜,可形成多種形狀,主要有平頂狀的乎上幘,屋頂狀的介幘兩種。漢代官員戴冠需襯幘,襯冠的巾幘按其冠式也有定製,如文官戴進賢冠配襯介幘,武官戴武冠則配襯平上幘等。
漢代的冠帽,作為區別尊卑等差的標識,形製在承襲周代古製、兼收戰國式樣的基礎上,不斷創定,逐漸形成品式繁多、較為完備的冠戴製度。先秦時期的冠帽,主要從屬於禮儀規範,而漢代的冠帽則更多地從屬於尊卑有序的封建製度。
漢代的冕冠,作為皇帝、諸侯及卿大夫臨重大禮儀時的冠戴,與其冕服配用。經東漢恢複後,形製與周代基本無異。通天冠為皇帝專用的禮冠,形以鐵絲為梁,正豎於頂,梁前有山,展袢為述。漢以後,曆代沿用。進賢冠為文官儒吏所戴的一種冠式。用鐵絲及紗帛製作,冠上設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異,以區別身份及官階的高低。三梁進賢冠為最高。武冠也稱武弁大冠,為武官所戴的一種冠式。冠以黑漆紗製作,冠沿垂雙搭耳,耳有帶可係於頷下。除以上冠式外,漢代的冠還有長冠、委貌冠、爵弁、高山冠、法冠、卻敵冠、樊噲冠、建華冠等十多種形製。
漢代的等級秩序,不僅體現在冠巾上,也體現在腰間係束的佩綬上。其綬帶的顏色、織製方法以及緒頭裝飾都因佩帶人官階、身份不同而各異。
秦漢時期,深衣製的連體長衣已成為婦女的主陶塑穿靴裸女像要裝束。由於上體襦衫短衣和下體長裙等衣式的逐漸完善,中國古代女裝中典型的裙衣配用形製,也基本確立。
漢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沿循前代的深衣形製。但衣襟較前期為長,下擺也更寬大。有些衣式,其襟體遠超過前製“續衽鉤邊”的長度,以至穿著後衣襟可裹繞身體多層。由於襟部鑲飾異色緣邊,使衣上呈多條斜垂曲圍的條紋,故增添了裝飾效果。此式深衣的襟角縫綴絲帶,穿圍後係於腰或臀部。貴族婦女的裝束中,另有一式連體的緣衣,其形如袍,又稱為重緣袍。該衣的領、袖、襟等部位均鑲飾並行的兩條緣邊,異於其他服裝。因裝飾繁複,在當時較為尊貴。這一時期,直裾式的簷榆,在婦女中也廣泛穿用,簷榆的形製與禪衣相似。
漢代裙服,在古製下裳的基礎上,已形成上窄下闊、下長曳地的基本定式。褶襇已被應用,紋飾也愈加豐富。多由羅、絹、綺等材料製作,成為婦女不分貴賤皆可穿用的下體服裝。漢代婦女著裙,平時多與其他的衣裝配套。一般上著不同的衫襦短衣,下穿風采各異的覆足長裙。這種常便裝束,作為古代婦女服裝的主要形式,被曆代所沿承。
秦代以後,足裝均稱為履。式樣、品種日益增多,主要有出行時穿著的木履,用絲織帛、皮革、麻草製作的各式鞋履。歧頭履為漢代的足裝,其形為鞋頭部分叉上翹,也稱翹頭履,用其絲縷編織作麵,多為婦女所穿用。鞋頭上翹為中國古代足履形狀的重要特色,曆代鞋履雖式樣繁多,但上翹形式均為定俗。天門肖家屋脊穿耳孔玉人頭
挽髻為中國古代婦女主要的發式裝飾形式,因挽束、盤結的方法不同而發髻的形狀各異。秦漢以後,編辮下垂等低發式開始減少,而高式發髻漸成時尚。漢代婦女的髻式梳整逐漸精細,形狀日益增多。主要有垂雲髻、迎春髻、飛仙髻、瑤台髻、盤桓髻、分髫髻、同心髻、墮馬髻等。其中墮馬髻最為著名,是將發挽束結於頸後,稍側傾斜垂落,似從馬上側墮而下,故取其名。墮馬髻在漢代成為時尚的發式,風靡一時。此種髻式也為曆代女子所推祟、效仿。漢代婦女的發髻上,多插加各種首飾,步搖為貴族婦女發髻上的主要首飾。步搖是在釵、簪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主要特點為:簪頭釵首鏤製的花鳥纏枝上墮掛垂珠,行走時隨之動搖,使之增添姿采。步搖一般插於額前,也可根據發髻形式斜插於發側。漢代婦女發髻上除飾以步搖之外,還用各種形狀的玉翠簪釵加以裝飾。
甲胄是古代戰爭中用於防護身體的特殊服裝。甲又稱介、函,用於防護身軀;胄又稱鍪、盔,用於防護頭部。甲源於古人受動物表甲自禦的啟發,仿效而製。早期的甲多以藤木編製或由整塊的皮革依體縫合製作,周代開始由小塊皮革聯綴製甲。春秋戰國至秦漢,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兵器性能的提高,用於防身護首的甲胄也日臻完備。鐵質的鎧甲已廣泛應用,穿綴成衣的龜鱗狀甲片更加細密,結構也更趨合理,在兵戎相見的戰場上,身著鎧甲,頭戴鍪參戰,既能有效地防護身體,又可壯其軍威。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的博采兼收
魏晉至唐代是中國服飾發展的變異豐富階段。
魏晉時期的服飾,由於受宗教觀念、玄學思想、各民族間文化交融三方麵的衝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形製在承秦漢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變異出新的時代風貌。對此,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譏惑》篇有段生動的記述:“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製,日月改易,無複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低,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披雲肩、穿長裙的明代婦女
這一時期雖戰亂頻仍,但動蕩中的紡織業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織錦業除傳統的中原、齊魯地區外,在四川及江南等地迅速發展。絲、麻、毛紡織品種較漢代更加繁多。棉紡織品也從新疆、華南等地繼續輸至中原,被稱為“白疊布”,並視作珍品用於服飾。清銀嵌珊瑚鬆石大耳墜
魏晉時期,凡帝、後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禮儀之服,一般均承襲秦漢遺製,但士大夫的日常服裝則有巨大變化。當時文人士大人悲觀頹廢,以至放浪形骸、縱欲享受成為生活時尚。同時,佛教、道教觀念衝擊傳統的思想文化體係,名教、禮法逐漸解體。崇尚天性自然的思潮蔓延,文人名士蔑視禮法,自由曠達,超凡脫俗之風,改變了社會的文化習尚,對服飾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衣式寬博為其主要表現。《晉書·五行誌》載:“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當時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服飾習尚。這種裝束風格,尤以傲俗自放的文人名士穿著為多,以至發展為寬衣袒裸,以尋求抒泄。這一時期的寬褒衫衣,分單、夾兩類,多為對襟衣式,且兩襟連帶,可束係於胸下。袖端棄除秦漢時漸收斂的袖口裝飾“祛”,使袖端不受祛的束約,呈寬博長大之形。質料有觳紗、絹布等多種,其色彩多以素雅的白色為尚。此外長袍、襦裙及褲裝,也為男子較普遍的服飾。
男子的首服及足裝,在承秦漢巾冠及鞋履形製的基礎上,也有變化發展。為魏時創製的便帽,以仿古代皮弁之遺風。因資財匱乏,以布帛代之,並以戴不同顏色的恰區別貴賤等級,多以白為貴。晉代除官僚名士所習尚的巾飾、小冠外,還流行漆紗籠冠。籠冠形製源於漢代的武冠,但比武冠略高,用絲紗製成,上塗漆,使之括挺。冠兩側下垂雙耳,罩戴於巾幘之上。以武官、侍臣、女官服用為多。魏晉時期,穿著木屐已很廣泛,男女通用。《晉書·五行誌》裁:“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這一時期,北方民族的足靴在中原地區不斷流行,不同質料、不同款式的靴,逐漸成為非正式場合穿著的足裝,被漢民族所接受。
魏晉婦女的服飾,秦漢傳統的衫、襦、襖、裙、深衣等,仍作為一般的常服。衣式除交領外,對襟漸多,領袖多飾以緣邊。衫、襦的形製,廣袖褒衣與窄袖緊身互見。裙裝為主要的下體服飾,裙長多覆足,裙式除間色裙、羊腸裙外,貴族婦女及宮妃多著絳紗複裙、丹碧文羅裙、紫碧紗紋雙裙、紅石榴裙及金縷織製的長裙等。此外,衣裙之上腰飾短圍裳,帛帶束係的裝束,也較為流行。晉代以後,還流行帔飾,其形如寬長巾,披於頸肩部位,交垂於領前胸下,以作裝飾。
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也受褒衣博帶、廣袖翩翩習尚的影響,並效仿成俗。其中“雜裾”衣式最具特色。這種服飾的下裾圍裁成數個三角形,尖角向下,似如燕尾下垂,層層相疊,稱為“垂”。圍裳中加綴多條飄帶,稱為“”。行走之間,隨風飄擺,有飄逸如仙之感。故有“華帶飛”的讚譽。多為貴族婦女的時尚之服。另一方麵,晉代婦女服飾受北方民族裝束的影響,部分衣式習尚窄袖、束腰、緊身,而裙裝卻依然寬博,呈上儉下豐之勢,這種風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時更為盛行,成為一時特色。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裝飾品著雜裾衤我衣的婦女
由於受皇室貴族驕淫放縱風氣的影響,這一時期上層婦女的服飾,多追求浮華靡麗之奢。此風染至民間,使尚麗成俗。《洛神賦》中描述當時婦女裝束:“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可見其服飾之繁麗多姿。
受其時尚所染,婦女的發式,編結挽梳更為精細。髻式也較漢代為多,其中靈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靈蛇髻源於漢魏,據傳受蛇盤繞、曲扭之狀的啟發,而效仿梳挽成髻,故取名為靈蛇髻。靈蛇髻的髻式可隨意變化,能衍生出多種形狀,具有玲瓏、雅美的特色,魏晉時期頗為流行。晉代以高髻為尚,但梳編高聳的髻式,受到發量的限製,如采用盤疊、結鬟等方式仍不夠時,須摻合假發或用假發製成的假髻代之。這種以假發替飾的方法,先秦時就已出現,當時假發曰“”,假發髻曰“副”,經秦漢發展,這一習尚至晉代已較為普遍,成為實現高髻發式的主要手段。高髻發式具有誇張的美感效果,加之在髻上配以插花、珠玉、步搖簪釵等飾物,與粉黛麵妝映襯,更顯貴美靡麗,為晉代上層婦女的典型發式。
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中國廣大地區爭戰頻仍,南北分裂,社會空前動蕩。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由於民族互相錯居,觸遇一地,使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以及文字語言漸趨於融合。同時,南方地區由於中原大批漢民的遷入,帶入了先進的紡織等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及服飾的發展,漢民族南北文化禮俗也逐漸統一。
北朝的服飾,由於北方遊牧及半遊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麵漢族服飾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裝的很多形式,出現變異,胡裝被全禮會所接受,並大範圍地普及;另一方麵漢族的服製禮儀亦被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所采用。這一時期,各民族服飾在其自身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改進,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著縛褲式褲褶服的男子北朝的胡裝,以上穿窄袖短衣,下著長褲,足著長勒靴,腰束革帶為其基本形製特征。革帶中以蹀躞帶最具特色,蹀躞帶上一般都垂佩弓劍、算囊、巾分悅、刀礪、火石袋等物為飾,同時也便於生活中實用。束蹀躞帶的胡裝習俗,至唐代仍較為普遍,並以此為尚。
北方各少數民族,素以遊牧、獵獸為生,加之爭戰的需要等原因,服裝以便於活動的窄短形製為主。褲褶便是其中最具典型特點的一種服裝形式。漢末及魏晉時期,褲褶已傳入中原地區,至南北朝時期得以廣泛流行,成為當時最為普遍的服飾。
褲褶,亦稱衤誇褶。實為一種上衣下褲的服裝形式。褶為衣長不過膝,窄袖,對襟或左衽的緊身短袍衣,腰身以革帶束之。褲為較緊窄的雙筒外服褲裝。著褲褶行動便捷,初為軍旅之服,後傳入民間,成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理想常服。褲褶的質料有錦緞、綾羅、麻布、獸皮等,一般根據季節及穿著的尊卑等級而有別。褲褶可單獨穿著,也可外罩柄衤當配套穿用。褲褶形製窄短,用於禮服,則有悖於漢製禮儀。故傳至漢域,褶漸為廣袖,褲形亦變寬鬆取大口狀。但形製過於寬博,軍陣騎乘及朝召不便。為合禮儀、取靈便兩者兼得,又出現了一種急裝的褲褶形式。其式為:用布帛絲帶截為三尺一段,用其在兩褲筒的膝下緊緊係縛,以防鬆散,也便於行動,縛褲製褲褶服在南北朝時期廣為應用、流行。
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受漢族文化禮俗的影響,衣式冠履漸從漢製,以取其威儀。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其中規定漢製冕服為禮儀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漢製衣冠,並依尊卑等級衣錦有別。同時頒令約禁胡裝,官臣士庶一律皆從。北魏棄胡從漢的衣製改革,史稱“孝文改製”。這一時期的袍服,其形製基本與漢代無異,北周時袍下加衤闌以作裝飾,後周時創定品色衣製,其袍色用五色及紅、紫、綠等,領、裾、袖以雜色緣邊,與公服兼用。此衣式為隋唐時期的品色服之先製。
南朝地區,因仍為漢族所控製,其服飾沿襲魏晉傳統,褒衣博帶之尚依舊。隻是當時爭戰不斷,朝代更替頻繁,加之南北朝之間文化互相滲透、影響,以致冠衣服履常有變製、屢有改易成為當時社會的顯著特點。
南北朝時期的軍戎服裝,受北方民族服飾的影響,以便於騎乘爭戰的窄油短衣,緊褲長靴為主。武士胄甲也有新的提高,更符合實戰的需要。繼魏晉的笛袖鎧後,衤兩襠鎧、明光鎧等新型甲衣普遍裝備於軍旅。衤兩襠鎧是在笛襠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釋名·釋衣服》載:“衤兩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這種衣式無領、無袖,初由前後兩片組成,前遮胸,後擋背,用織帶、革帶在兩背部將其袢扣聯接,後演化為背心的形式。漢代初期多為婦女的內衣,魏晉以後開始作為外服,其長度一般至臀下,腰部用帶束係,用布葛、絲帛等織物製作。有單夾之分,冬季納入絲棉絮,以保暖禦寒,作為士庶之服,男女皆可穿用。衤兩襠作為軍戎服裝,多彩用鐵質金屬及皮革製作,衤兩襠鎧的甲片也多以鱗紋為主。明光鎧為胸背部位各裝附兩塊圓形護鏡的甲衣。圓護多用磨製光亮的銅鐵金屬製作,故名之。衤兩衤當鎧、明光鎧發展到南北朝時,成為軍戎的主要裝備,廣為應用。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重新統一,社會安定,百業旺達,與外域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社會經濟文化呈鼎盛之勢。與此相適,這一時期的紡織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繅絲技術有所改進,由原來簡單的繅絲框,發展為比較完善的手搖繅絲車。絲麻生產幾乎遍及全中國,著名產地及品種有劍南、河北的綾羅,江南的紗,彭越二州的緞,宋、亳二州的絹,常州的糸由,潤州的綾,益州的錦等。唐代絲織品紋樣壯麗秀美,色彩明豔,有獨特的盛唐風格。當時已流行的印染技術有夾纈、月葛纈、絞纈、拓印、堿印等,另外媒染劑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了印染技術的提高。
隋朝曆史短暫,服飾沒有形成明顯特色,但服製在考證古今衣冠及禮儀的基礎上進行了統一頒定,使朝儀典慶服製有序。天子以赭黃綾袍為聽朝之服,至此,黃色始為帝王所尚。然而隋代服黃尚無嚴格約限,一般臣官士庶仍可服用。另外,根據服裝顏色來確定官品等級的品色服也始創於隋朝。根據服製,以紫、緋、綠三色劃九品之別。職官五品以上服紫袍,六品以下服緋袍、綠袍。品色服後經唐朝完備,成為中國古代官服的一個基本定製。
唐代服飾製度在隋舊製的基礎上重新頒行,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製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皇帝的常服承隋製著赤黃色,黃色此時成為至尊之色,為皇帝所專用。服黃有禁自唐代始。品色服製度隋代實施的時間很短,唐代經更修而成定製,一般以紫、緋、綠、青四色別尊卑等級。唐高宗上元元年(674)規定官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色,五品服淺緋色,六品服深綠色,七品服淺綠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淺青色。武則天朝政時,特製繡袍頒賜文武官員,在繡袍的襟、背兩處繡飾神禽瑞獸紋樣,紋樣根據文武有別、品級不同而各異。這種以禽獸紋樣區別文武及品級的形式為唐代官服製度的又一特色。褲褶服發展至隋唐已為官定服製,其式除改右衽外,其餘大體和前製無異,職官亦按品級服色有別。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裝以袍衫為主,其結構形式在承秦漢、魏晉時期袍服的基礎上,又參揉了胡裝風格,其款式特點為圓領、窄袖,領、袖、裾等部位不設緣邊裝飾,袍長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帶。袍衫在唐代穿著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著,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袍衫。唐代,袍衫還有衤闌袍、衤闌衫及缺胯袍、缺胯衫等式。袍和衫的區別在於袍有襯裏,衫無襯裏。加衤闌袍衫是在其下擺處加一很寬的橫衤闌裝飾,以取既尊古製(上衣下裳),又從時尚的效果。加衤闌袍衫除職官穿著外,多為士人的上服。缺胯袍衫是在其腋下(擺縫處)開衩,以便於行動。一般為士人、庶民、雜役等服用。因此式方便行軍騎射,故又成為戎服之一。
《簪花仕女圖》中的唐代貴婦胡裝在中原地區融衍,自戰國始至唐代達到極盛,盛行胡裝的原因同唐代社會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關,同中原與西域、波斯、印度等地的密切交往有關,也同前幾代胡俗文化的沉澱有關。從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畫中,到處可見身著胡服的人物形象,其衣冠外貌為:頭戴胡帽或烏紗軟巾,身穿瘦袖緊身胡衣,衣長及膝,翻領左衽,腰間係革帶,下著豎條小口褲,足蹬靴。由於胡裝穿著舒適、便利,所以成為當時官庶上下廣為流行的服飾。不僅男子喜穿,而且女子也以此為尚。
著輕薄透體衣的貴族婦女唐代男子普遍穿著的服裝除袍衫、胡裝外,還有半臂。半臂是一種半袖上衣,原為隋代內官服裝,後四方效仿,唐代流行於民間。其形式為合領、對襟、半袖,衣長至膝,常春秋服用。著胡裝、載渾脫帽、
佩蹀躞帶的女子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襆頭巾帽應用最廣泛,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襆頭是一種經過裁製的四腳巾帛,前兩角綴兩個大帶,後兩腳綴兩個小帶,戴時將前麵兩腳包過前額繞至腦後結係大帶下垂之,另外二角由後朝前,自下而上收係於腦頂發髻前。隋時有人提出襆頭質地過軟,裹在頭上有礙儀容,後朝廷準許在襆頭內、發髻之上戴扣一個稱做“巾”的固定物,把襆頭襯托起來,使其外型挺括。襆頭隨巾帛的變化可包裹出多種式樣,如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英王踣樣等。下垂的兩軟腳亦有不同形製,有的垂至頸,有的長過肩,中唐以後還出現兩腳橫於腦後的硬腳襆頭。唐代襆頭極為盛行,不論帝王臣官,還是士庶百姓皆可戴用。除襆頭外,男子首服還有紗帽、胡帽等。
唐代疆固物豐,世風開放,婦女裝束呈現出紛繁瑰美、求奇追麗的風貌。這一時期的衣式以襦裙服為代表,襦裙服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圍披帛,配半臂,足蹬高頭雲履,頭戴花髻。衫襦以紅、紫色最為流行,上麵多加繡飾。衫襦中有種袒胸衫襦,其式為低袒領,不開襟,裏麵不穿內衣,裸露胸肌,唐詩中“粉胸半掩凝晴雪”,“慢束羅裙半露胸”,均是對這種衣式的描寫。袒胸衫襦初為宮女及宮廷歌舞伎穿著,後成為上層貴婦及仕士的時尚服飾。另外在貴族婦女中還流行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衫衣,用薄細絲紗製作,裏麵僅以抹胸掩乳,輕薄透體,與膚無異,同為袒裸。袒胸衫襦的出現體現了外域文化的影響及唐代世風的寬縱,也說明了唐人對豐腴人體美的追求。
半臂及披帛也是襦裙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半臂男女都服用,不過女子最流行。其式為緊身、半袖、領口寬散,呈露胸狀,衣身較短,胸前結帶。披帛是披圍在肩背上的帛巾,多用錦或紗羅製作,上有紋飾,分長短兩種,短者多披於肩背,形似披風,長者多掠肩繞臂,垂曳於下,行走時隨身飄動,頗具風姿。貼花細妝的女子(上左),
髻上簪花、功闊眉裝飾的女子(上右),
梳高髻的女子(下左),
貼花細飾斜紅妝的女子(下右)
唐代裙裝以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長曳地為主要特征。質料以絲織品為主,製作以多幅拚縫為多,並在裙上製褶襇裝飾,褶襇多者,有“百褶裙”之稱。多幅裁製的裙裝分單色和間色兩種,單色以紅色為尚,在年輕女子中流行的石榴裙即為此式。間色是兩種以上顏色的織物相間拚接製作的,尤以紅綠、紅黃搭配的最多,色彩濃豔,對比強烈。在各式裙服中,花籠裙和百鳥裙在貴族婦女中最為盛行。花籠裙為一種套罩在其他裙外的短簡裙式,用輕細薄透的單絲羅製作,上用細如絲發的金絲線及彩線繡飾各種花鳥圖案,紋飾精美豪華。百鳥裙據傳為安樂公主所創,是由眾多珍禽異鳥的羽毛撚成線,再與絲一起織成的裙服。其裙色不但豔美華麗,而且色中隱色,故旁看、正視,日下,影中色彩各異,變化莫測。
唐代婦女除以襦裙服為主要衣式外,還以穿胡服及男裝為時尚。唐男子的胡服,實為漢胡合製,以胡為主。女子則一般不參揉改易,取其原式。其特征為:戴尖錐形渾脫花帽、穿翻領小袖袍,領袖間用錦繡緣飾,鈿鏤帶,條紋毛織物小口衤誇,軟錦透空靴。唐代西域文化傳入中原,胡舞極盛,如渾脫舞、柘枝舞、胡騰舞、胡旋舞等皆為當時著名的胡舞,其舞服形采各異,仕女競相模仿。女著男裝與胡服同時流行,衣式與男裝無異。女子俏美的姿容在英武的襆頭、衫袍、革帶、長靴的映襯下,別有風韻。唐代婦女穿胡服及男裝,初流行於貴族婦女及宮女中,後逐漸染至民間。這種風氣的形成同婦女追求英武、豐健之美及全社會尚武有直接關係。
唐代婦女的妝梳與其紛繁的衣式同奢並麗。典型的發式有花髻、高髻、雙鬟望仙髻、倭墮髻、螺髻、寶髻、驚鵠髻、拋家髻等。上層婦女髻上多插金銀玉翠的簪釵及梳篦等飾物,民間更有髻上插鮮花的習俗。唐代婦女注重麵部修飾,喜愛濃妝豔抹,其主要的畫妝方法包括塗脂抹粉、畫眉、點痣、點唇、飾花鈿、染頰、妝靨、斜紅妝等。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複漢俗
北宋初期,社會相對穩定,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都市汴梁繁盛一時,並孕育出豐富多彩的宋代物質文化。北方女真族侵居中原後,宋皇室南遷,占據富庶之地,使江南出現了經濟文化興盛的局麵。兩宋時期紡織業又有進一步發展,其產量、品種大幅度提高。織錦進入全盛時期,蘇州的“宋錦”、南京的“雲錦”及四川的“蜀錦”都聞名遐邇。絲織品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並且一改唐代奔放華麗的特點,而代之以秀雅纖細的風格。宋以前人們多崇尚輕、柔、薄的織物,而宋代則漸崇尚厚實,愛好規矩紋的裝飾。宋代服飾由於受理學思想的影響,總體上趨於保守、謹嚴。婦女服飾受到較多的約製,棄華麗、從簡樸蔚然成風,“惟務潔淨,不可異眾”成為當時循守的準則。
宋代冠服製度,在宋初沿襲晚唐、五代遺製的基礎上,力圖恢複舊製。博士聶崇義以“詳求原始”,“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舊”為宗旨,編製了《三禮圖》,對禮儀及服飾製度重新仿定,並獲朝廷批準頒行。由於曆代服製有異,而周代禮儀因時間久遠難於詳考,故而服製法古隻能取其大勢而舍其細微。
宋代服製經多次更修逐漸形成定製。皇帝冕服為冕冠前後十二旒,衣裳十二章紋飾,蔽膝、佩綬、大帶、舄等製齊備。諸臣百官冕旒、衣裳章紋依職別、尊卑遞減,以示等差。通天冠為皇帝專用,其製設二十四梁,冠前加金博山並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附於冠上。諸臣百官朝服中的冠戴有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三種冠式。進賢冠用漆布製作,依冠上梁數區分等級,各職官按官品戴用。貂蟬冠以織藤漆製,冠上飾蟬,並插貂尾,是官職最高者如三公、親王等加於進賢冠上所戴冠飾。獬豸冠也屬進賢冠類,梁上設獬豸角狀物。古傳獬豸為帶角神獸,善辨曲直,故為執法職官的法冠。依宋代服製,上至帝王,下至諸臣百官,除祭祀典禮、大朝會等隆重場合按禮服形製戴冠冕外,其餘場合一律戴襆頭,並與公服配用。唐代襆頭延用至宋代,發展成帽式,漆紗製作,呈方形,襆頭後向兩側各平直伸出一鐵腳,每腳長度約尺餘。
宋代公服中,除襆頭首服外,袍衫為主要衣式,其形式:勾圓領,大袖,下加橫衤闌,袍長過膝,腰間束以革帶。袍衫服色,宋承唐製,赭黃、淺黃為帝王專色,諸臣百官則按品級職別定色。宋初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綠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後經更動,棄青色,置三等色,定四品以上戴直腳襆頭、著圓領衤闌袍衫的皇帝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緋色,九品以上服綠色。服紫、緋色的品官,腰際佩垂魚袋,用金銀裝飾。宋代服製中的革帶,也是區別官宦職別高低的飾物,其材料和裝飾都很考究。革帶用皮革製作,外裹綾絹,上麵排置著方形或圓形飾牌,飾牌按質料分為玉、金、銀鍍金、銀、黑銀、犀角、銅、鐵、角、黑玉等。依照服製,三品以上束玉帶,四品以上束金帶,其餘官品也按相應質料束用。宋代以能束金帶者為榮,故有“腰下幾時黃”的詩句。宋代職官著公服的整體形製為:頭戴展角襆頭,身著品色袍衫,腰束革帶,垂飾佩魚,袍下穿寬口褲,腳著靴或革履。
宋代有按季節頒賜文武群臣時服之製。所賜時服分袍、襖、衫、褲、勒帛帶、抱肚等類,多用織錦製成,上飾各種鳥獸紋樣。不同官品所賜時服質料圖案各異。頒賜時服是宋代服製的又一特色。
宋代大都市百業興旺,市景喧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汴梁一般平民的裝束打扮:有的“著白虔衫,青花手巾”,有的“戴帽,穿褙子”,還有的“穿衫,束角帶”等,“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宋代平民、商賈及文人稚士衣式各具征貌,但衣裳的紋樣和色澤受到約限,如黃色為帝王專用色,紫色的服用也受到限製,所以士庶服色以皂、白兩色為主。
宋代文人雅士多以深衣作為禮服,在冠禮、婚禮、祭祀、宴居時穿著。其式仍沿古製:右衽,寬身大袖,衣裳連屬。衣常為白色,領、袖、裾一般飾以黑色緣邊,同襯以幅巾的黑冠、黑履配套穿著。衫也是文入學士的常服,其中以衤闌衫、帽衫較為典型。衤闌衫為圓領大袖,下施橫衤闌,腰部有襇褶,長及足,用白色細布製作,多為未入仕途的文人穿著。帽衫為交際常服,一般為身著黑色羅製圓領衫,頭戴黑紗帽,因此得名。另外,文士及商賈平時還尚服一種對襟、胸前結帶的長褙子,士大夫階層多用作家居會客時的禮服或作襯服之用。宋代士庶的首服以巾為主,式樣及名稱繁多,如東坡巾、高士巾、山穀巾、逍遙巾、胡桃結巾等著褙子的女子。巾的式樣較唐變化很大,方正高起是其主要特色。如東坡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四方體,桶高英武,外層簷短,前麵正中開口,《東坡居士集》中所載:“父老爭看烏角巾”即是指此式。
宋代勞動階層的服飾有”百工百衣”之說,衣式因勞作需要一般都呈短、緊風格。其短衣縛褲的裝束同官吏士人的寬博袍衫形成鮮明對照。衣料多為粗陋的褐布,服色以皂、白及暗色調為主。因鞋比靴等形小適足,穿著方便,而且製作簡單,故而為勞動者的主要足裝。按質料分為革鞋和布鞋兩類。
宋代,程朱理學思想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它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在這種思想籠罩下,婦女服飾總體上趨於封閉、保守,其款式流於拘謹,缺少變比,服裝造型以纖細、修長為主,服裝色彩多取淡雅的間色。宋代婦女服飾質樸、潔淨、嫻雅、清秀的風格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又表現出宋人的審美取向。
宋代後妃、貴族婦女的禮服有衤韋衣、衤俞翟、鞠衣、朱衣、禮衣等數種,各種服飾按其規定,分別在不同禮儀場合服用。貴族婦女的常服由大袖衣、長羅裙、褙子、霞帔等組配而成。
褙子是宋代女裝中最具特色的一種,不僅是貴族婦女的常服,也為士庶女子普遍服用。褙子由古代的中單和半臂融合演變發展而來,具式樣為:直領對襟,衣襟敞開,任其露出裏衣,兩腋下開長衩,兩邊離異不縫合,長袖,身長及膝。褙子穿著後,有直垂而下,修長秀美的造型效果。除褙子外,宋代女裝還有襦、襖、衫、半臂、裙、褲等。襦襖式樣與前代相比,腰身和袖口都比較寬鬆,顏色比較淡雅,通常采用間色如淡綠、粉紅、銀灰、蔥白等,或素或繡,文靜清麗。宋代裙裝受晚唐五代的影響,貴族婦女多穿飾繡的羅裙、石榴裙等,甚至穿用鬱金香草染製的鬱金裙。裙裝式樣修長,裙腰間係帛帶,有的垂飾綬環,裙擺略窄緊,拖地,掩足,以從禮法。宋代曾出現過一種前後開衩的裙式,流行於宮妃及民庶女子中,後被視為奇裝異服,受到責斥。
宋代婦女的冠帽有花冠、高冠、團冠、珠冠、蓋頭等。冠上除裝飾金銀珠玉、鮮花或絹花外,還流行插梳。據《東京夢華錄》、《燕翼貽謀錄》等書記載,北宋京都婦女冠上插白角梳,梳大逾尺,有的甚至長達三尺,由於梳子過長,所以上轎進門時隻能側首而入。皇元年,宋仁宗下令改製,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以刹侈華之風。宋代婦女外出多戴用方幅羅巾做成的蓋頭,以遮麵蔽風塵。後世民間婚嫁時新娘所用紅蓋頭即源於此。宋代婦女發式承晚唐五代遺風,以高髻為尚,高髻中甚至摻合假發,一些都市曾有生產、銷售這種假髻的店鋪,後因違背了“潔淨”、“簡樸”的原則,受到朝廷幹涉。
宋代纏足之風盛行。據史載,纏足源於五代南唐,初為令足纖小,以善舞。至宋代,由於受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的影響,此風得以發展,並逐漸成俗。與纏足婦女小腳相適應,宋代出現了弓鞋,鞋型小,鞋頭尖銳,並明顯地上翹,以適弓足。
遼、金、元分別為以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為主體,在不同時期建立的三個統治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最初都未具備完整的服裝製度。在對漢民族的統治及接觸中,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服製禮儀均參仿漢製加以創定。同時各少數民族服飾傳統也不斷鞏固加強。這一時期,因統治者爭戰擴張,民族矛盾加深,而各民族固有的服裝傳統又難於統一,因此形成各民族服飾在相互影響中,承其遺製,分流發展。元代,棉紡業從種植到織造迅速在內地普及,棉織物的數量及品種不斷增加。同時絲織物的加金技術,在唐宋趨於成熟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提高,織金錦緞用於服飾也較為流行。形成統治階層穿著織金服飾的奢靡之風。
遼代長期與兩宋對峙,其服裝製度受漢製影響,逐漸形成遼、漢兩套服製。當時遼國皇帝與南班漢吏用漢服,太後及北班契丹臣僚用遼製胡裝。遼製胡裝以長袍為主要衣式,袍裝男女上下同製。皇帝大祀時穿著白綾袍,朝服著絡縫紅袍,常服著綠花窄袍。臣僚百官多著窄袍。遼製袍服的基本形式為圓領、左衽、袖窄瘦,袍上裝飾有疙瘩式攀扣,袍帶結於胸前下垂至膝。服色以深暗為尚,紋飾較缺襟行袍明代絲綢為簡樸。與其配套,男子袍內著褲,女子袍內著裙,皆以長筒革靴作為主要足裝。遼地處北域,冬季用貂、羊、狐、鼠等裘皮製作袍、襖,貴族用貂裘,貂毛以紫黑色為貴。據史誌記載,遼代除皇帝、臣僚及高級職官可戴冠外,其他人皆不準私自服用,甚至包括紮係巾飾。中小官吏及庶民百姓,即使冬季也隻能科頭露頂。契丹民族男子傳統的發式,多為髡發。其形為剃除頂發,在兩鬢或額前留少量餘發,或留一排短發於額前,兩鬢及耳後餘發有披散與梳整垂束多種形狀。女子婚前也有髡發之習,婚後則蓄發梳束。受佛教影響,女子當時有塗黃的妝麵之習,稱為“佛裝”。
金代是繼遼之後由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統治政權。女真族原來世居東北,其傳統服裝秋冬多用動物皮革縫製,春夏則用貯麻絲及白細布帛製作,其質料貧富有別。衣裳左衽,服色尚白,男子衣式窄小,下身穿褲裝,足著尖頭靴。女子多著直領團衫及有飾紋的裙裝。女真民族尚辮發,男子的發式一般剃去頂發,腦後留發辮垂於脊背。以色絲結紮。女子則將發辮盤成頂髻,用簪釵插飾。金原無完備的服裝製度,後滅遼侵宋,得宋朝大片疆域後,服製禮儀才在取法漢、唐遺製的基礎上,參考宋製,逐步建立。女真民族進入中原,和漢民族錯居,服飾習俗相互參揉、影響。
元代是以北方遊牧的蒙古民族為主建立的統治政權。蒙古民族勇猛、剽悍,原有的傳統服裝具有簡樸、實用的特色。滅金入居中原及滅南宋統一中國後,服裝製度才在近取金、宋,遠法漢、唐的基礎上,融彙漢民族文化禮儀逐漸創定。當時,皇帝及朝臣百官除在禮儀場合穿著漢製的冕服、朝服、祭服等外,公服亦從漢俗,其服色、紋飾視等差有別。其他服裝則仍延用傳統的蒙古族裝束。
質孫服為蒙古民族傳統的服裝之一。質孫為蒙語音譯,漢意為“單色衣”。其形為袍襖狀,和漢族深衣相近。多為交領、方領,衣袖窄緊,衣長至膝下,腰部多作褶襇,和同色的小口褲、帽、靴配穿,形成統一的套式。質孫服為皇帝、朝臣百官的禮宴之服,侍從、樂工及衛士也可服用。質孫服品種繁多,冬夏各異,其質料、顏色及紋飾的精粗也依尊卑等級而有別。質孫服雖貴賤不一,但衣帽、褲靴皆用同色,均為同製。
元代的服裝,一般也以長袍為主。男子常服多穿窄袖長袍,十二團十二章緙絲袞服形製既保持傳統特色,又參取漢製風格。元代袍服種類較多,其中辮線袍為突出的一式。特點為圓領、窄袖,下擺寬大過膝,並折有細襇,形似裙狀。腰部用多道彩線橫圍縫繞,以作為束腰裝飾。辮線袍適於騎乘時穿用。蒙古婦女的袍服,一般形式較寬大,左衽式,衣長及地,大袖而袖口處漸窄小,袍內穿套褲,足著尖頭革鞋配之。貴族婦女的袍色,習尚泥金、赤、黃、綠、茶色、胭脂紅、雞冠紫等,質料以大紅織金、吉貝錦等為多。
蒙古民族的發式,上至國君,下至庶民,男女皆辮發為習。辮發式樣與金代有異,稱為婆焦。其形為將頂部一彎發剃除,正前一束垂覆額前,左右兩側編辮結環下垂,披搭於兩肩。與發式相配,男子也有戴耳環之習。依蒙古民族習尚,首服一般為冬帽夏笠。冬季的暖帽用貂鼠或羊皮製作,有平頂、圓頂、尖頂之分。夏季的笠帽多用氈、錦、竹藤及漆紗羅等材料製作。貴族笠頂多飾有珠寶,以圓鈸型、多角棱型為多。元代貴族婦女的首服,以戴姑姑禮冠最為尊貴。冠以鐵絲編結,或以竹篾、樺木為骨,包表紅絹金帛、紅青錦等,型似花瓶狀,其冠高一般二三尺,最高可達四五尺。用珠玉綴飾,兩側垂有珠墜,冠頂插飾翎毛,冠後披有巾帶。
元代統治者將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金代漢族遺民)、南人(南宋漢族遺民)依次分為四等。對漢人、南人服飾多有禁限。如庶民禁用龍鳳紋飾,禁用金、彩等。但衣式仍可沿用宋代遺製,當時的漢族服飾,男子多穿宋式袍衫,頭戴襆頭及巾飾。女子的裝束,尤其南人女子多穿著褙子、衫襦、袍衣、多褶裙裝、披雲肩等衣式。質料一般為素色粗綾布帛,圖案以暗花為主。發式多為低型發髻。
繼元之後,漢族統治者重新掌握政權,建立了延續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裝製度在內的漢族禮儀得到全麵的恢複。中央集權專製進一步強化,中國封建社會更趨成熟。
明代的紡織業,在社會經濟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工藝技術又有新的提高,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紡織物的品種及花紋色彩更加豐富,傳統的吉慶祥瑞圖樣、刺繡工藝均有較突出的體現。這一時期,除絲、麻、毛紡織品仍被普遍應用外,棉織品在棉紡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已開始成為服裝的主要質料。
明代的服裝製度,是在廢止元製,恢複漢俗的基礎上,參取唐宋製度而更定的。這一時期,服務於封建統治的社會秩序不斷規範化,在其服裝製度上則反映出詳具、謹嚴、正統的特點。
明代的帝王之服,根據祭天地、登極、親征、朝覲、燕居等不同場合各有其定製。分冕服、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服、常服、燕弁服等多種。臨重大典儀時按其古製著冕服,一般非禮儀場合則穿著常服。常服以頭戴烏紗折角向上巾,身著飾有金織盤龍的盤領窄袖袍衫,腰係玉帶,足著靴履,為其基本形製。
戴烏紗帽、著盤領補服的職官朝臣百官的冠帽衣履,也恢複了傳統的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之設。其中朝服用於重要的朝賀禮儀場合。以頭戴梁冠,身著赤羅衣裳為製。以冠上的梁數及所佩帶綬區別品級尊卑。祭服則用於參加郊廟、社稷等祭祀活動,服式不分等別皆著青羅衣、白紗中單、赤羅裳、蔽膝,其冠帶、佩綬則與朝服同製。公服為早晚上朝奏事、侍班、謝恩、見辭等場合服用。以頭戴展腳襆頭,著盤領袍裝,腰束帶,足著靴為製。其袍裝的服色、紋飾按品級各有定製。常服用於常朝視事時穿用。烏紗帽為此製首服,由唐代襆頭發展而成。帽形為前低後高,圍頂圓狀,用鐵絲、藤絲編織帽架,以烏紗為表,帽後兩側各插一翅,橫於腦後。此帽式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官製帽式,文武百官皆可戴用。常服衣式為腰束革帶的圓領衫袍。明代服製定常服衫袍的胸背縫綴方形繡飾的補子,用各種動物圖樣作其標識,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以區別職官品級等差。補繡的具體定製為: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法官獬豸;武官一二品獅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常服的整體形製為頭戴烏紗帽,身著圓領補飾衫袍,腰束革帶,足下穿靴。此製品職等差謹嚴有序,為明代最為典型的品官服裝。
明代眼製中,繡繪龍飾的袍服,沿承前製為帝王專服,以示其尊。龍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吉祥神獸,曆代極度美化。龍成為帝王的象征,萌於唐宋,盛於明清。龍的形象多以龍頭豎雙角,蛇身鱗紋,足分五爪,須鬣齊備為其定式。這一時期,另定有分別飾蟒、飛魚、鬥牛紋樣的袍服,作為欽賜於近臣、寵官及功將之用。蟒形似龍,原無足、角,後加之其上,僅少一爪為異。飛魚及鬥牛也為傳說中的神獸形象。飛魚形狀類蟒,其龜鰭、魚尾與蟒略異。鬥牛形似龍蟒,鱗爪皆具,隻是角狀向下曲彎,為其顯異。因以上三種獸紋服裝遍賜文武職官,紋飾形象也多與帝服龍飾相近,別異甚微,故後被禁之,不得擅自服用。
明代一般男子的服裝,主要有衤曳衤散、罩甲、袍服等式。衤曳衤散為一種長衣式服裝,形式為窄形袖,領式有方有圓,上衣設橫衤闌,下體為裙裳式,下擺開衩,傍側折褶裝飾。此衣式與深衣類似,又和質孫服相近。衤曳衤散原為內臣之服,後士大夫宴交時也常穿著。罩甲為一種衣長至膝的背心式外罩服裝。有對襟與大襟兩式,一般士庶及雜役等隻準穿大襟式,對襟衣式則為官宦等穿著。這一時期的袍服,外形與唐宋形式大體無異。為文人學士及庶民百姓的主要服裝,袍的服色因禁黃、紫,以青、黑色為主,
明代男子以巾帽為主要首服,其式樣達三四十種之多。其中以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統帽及網巾應用最為普遍。四方平定巾也稱四角方巾,用黑色紗羅製作。其外形高大,四角方正,據傳士人楊維楨入見太祖時頭戴此巾,太祖問“此巾何名”,楊投其所好,對日“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聽盾甚喜,遂頒式全國,取意疆域四方平定。此巾當時職官、儒士及一般庶民均作為便帽服用。六合一統帽屬小帽式,材料依季節不同有羅紗、絨氈等質,帽體分六瓣,八瓣裁製縫合,飾有帽沿,形似瓜。據傳取意天下六方一統的祥兆,由明太祖所製,並也頒式全國,多為民庶百姓所戴用。網巾為明代所創的一種束約、包裹發臀的網罩,由落發、馬尾及絲線等編織製作,一般先戴網巾,後著巾帽,勞作的男子也有單獨使用網巾的習俗。霞帔
明代男子的足裝,除職官穿靴及朝鞋外,一般士庶則多穿著皮製有革幼的革翁鞋,外繞纏綁腳,既便捷,又牢固。北地人多穿牛皮質直縫靴,南方則多穿木屐、蒲鞋等。比甲(左)、水田衣(右)
明代婦女服飾,受社會濃重的封建意識及規範的禮俗影響,呈現出端莊、規整的風格。明代貴族婦女的服飾,也沿承唐宋傳統,分為禮服及常服兩類,衣式繁細而謹嚴。大袖衫為帝王後妃的主要服裝,特點為袖形寬博,有盤領及對襟等式,以對襟衣式為多,服色以正紅為貴。在其重要的禮儀場合,大袖衫配以鳳冠、霞帔穿著。鳳冠是明代貴族婦女最為華貴、莊重的禮冠,皇後的鳳冠裝綴口銜珠滴的金龍鳳、珠花玉翠及博鬢等飾物。另有一種冠,僅綴花釵珠翠及金翟,不飾龍鳳,為一般命婦所戴,也稱為鳳冠,明代對後妃以外的婦女服戴鳳冠有其約限,但上層婦女戴龍鳳冠飾成尚,也很難禁絕。霞帔為一種帔飾,形為一條窄幅飾帶,繞其頭頸,披掛於胸前兩側,帔垂下端攏合,並裝一圓形金五墜飾,墜飾稱為帔子。霞帔一般用深青色的厚質緞料製作,上繡花禽紋樣以作裝飾,其紋樣及帔子的質料按貴族婦女的等級身份各有定製。
褙子傳演至明代,其形式與宋代相似,後妃貴族及普通民庶婦女均作為禮服穿用。這一時期,在年輕婦女中流行一種衣式,稱作比甲。特點為對襟而無領袖,衣身兩側開衩,衣長至膝下。比甲穿罩於衫襖之外,在年輕婦女中廣為流行,成為明代的習尚服飾。
衫、襖、襦與掩足長裙配套穿著,仍為明代婦女的主要裝束。明代婦女穿著褲裝已不多見,裙裝以傳統的多幅裁製,腰間折褶裝飾為主要形式。貴族婦女裙裝的色彩繡紋豐富華貴,民庶婦女則以淡雅為尚。這一時期婦女的領襟等處已開始用扣係結,而扣飾的出現,擺脫了中國服飾用帶束係的傳統,應用於女裝之中,更增添了女性端麗、纖巧的風韻。
明代婦女服飾雖整體上規整合製,但也時有求麗出新的奇樣出現,明末民間曾有一種用各色不同形狀布帛拚接縫製的外衣,看去似塊塊水田,故稱為水田衣,因式樣奇麗,成為年輕婦女一度的時尚之服。
明代婦女的妝梳,也有新的特色,流行的發式有後翻梳的桃尖頂臀、長圓形的鵝膽心髻、挽發後垂的墮馬髻、盤成海螺狀的雙螺髻、實心低小的杜韋娘髻以及各式假髻等。發髻臀上的簪釵珠玉等插飾更為精巧,品種較之前代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在年輕婦女中戴額帕非常盛行,額帕又稱頭箍,用紗羅製作,用以罩戴發髻,流行後不斷發展,有在額前加綴珠玉裝飾,也有用厚實的織綿等圍裹額部,寒冬則多用獸皮毛,望族貴婦則用貂、獺等皮毛裹飾,故也有“貂覆額”、“臥免兒”之稱。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飾
清代是滿族貴族建立的統治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初,滿族統治者強令在全國範圍內改冠易服,發垂辮,故漢族傳統服飾受到相當衝擊,並終被滿族服飾所取代。但延續數千年的漢民族服飾不可能在強壓下一朝頓改,完全被泯滅,因漢人的衣冠傳統是根深蒂固的。為緩解矛盾,統治者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寬允漢族婦女沿襲明代服飾。漢民族某些服飾禮俗、程式及標識紋樣等也漸被清代服製所采納。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滿族服飾為主體,滿漢並存,彼此影響,互有異同的服飾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