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壽辰禮俗(1 / 3)

一、壽辰禮俗

張果老高壽

張果老是八仙中最老的一位。他本名張果,為什麼又稱他為“張果老”呢?據說他年歲大得出奇,壽齡竟高達八千歲,所以就稱他為張果老了。

張果老在曆史上真有其人,是個有名的術士,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可查。他先是隱居中條山,後又到恒山修煉。今恒山仍留有果老仙跡多處。據《唐書·方伎傳》記載,唐太宗、唐高宗時都曾請他出山,他均不肯。武則天再請,他走到半道便化為腐屍,裝死不去。後又複現,唐玄宗遣使硬將他迎入長安,他又以精美絕倫的幻術,令玄宗眼花繚亂,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唐玄宗甚至還決定把女兒玉真公主嫁給他,然而這位騎毛驢的老神仙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樣,麵對皇帝老子的千金也不動心,張果老騎驢他辭去駙馬不當,徑自返回恒山。後唐玄宗又遣使征召,他再度裝死,“聞旨而卒”。可是當被人開棺時,他竟蹤影全無,不知去向了。

張果老善騎驢,民間對他倒騎毛驢的傳說頗多。據說有一天,腹中饑腸轆轆的張果,途經一處古廟,突聞一陣奇異的肉香。他便將白毛驢拴係在廟側古樹上,闖進廟裏打開灶上的鍋蓋,飽餐一頓。填滿肚子後,他想起毛驢還空著肚子,於是便端起鐵鍋,把湯端去給毛驢喝。正在這時,忽聽身後一聲吆喝:“何地村夫,敢偷吃俺采摘來的仙藥‘何首烏’?”張果聞聲,回頭一看,就扔下鐵鍋,解驢便逃。奇怪的是,這時他竟變得身輕如燕,連毛驢也像離地而起。待毛驢馱著他遠離了古廟,他才發現慌亂之中自己竟是倒騎在驢背上的。從此,張果便倒騎著毛驢行路。

麻姑獻壽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麻姑是一位壽延千年的女壽星。在女性長者壽誕之際,家中的壽堂上往往會張掛一幅美麗吉祥的“麻姑獻壽”圖。圖中的麻姑手中托著貢盤,內裝自己釀造的靈芝酒,以及金樽、酒壺和仙桃等,而麻姑呢,她正笑容可掬地凝望著你。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麻姑,是一位相貌出麻姑獻壽眾、聰慧伶俐的女神仙。相傳她十八九歲時,便有很深的道術,經她之手扔出的米粒,可以立時變為金珠。關於麻姑的來曆,曆史上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認為她是後趙石勒時悍將麻秋之女,麻秋為人“猛悍,築城嚴酷,晝夜不止,惟至雞鳴少息,麻姑心懷恤民之念,常假作雞鳴,群雞變鳴,工得早止。後父覺疑,欲撻之,姑懼而逃,入仙洞修道”;有的說她是晉代仙家王方平之妹;也有的說她是唐代解放出宮的美女。近代民間還有傳說麻姑乃秦始皇之女,麵麻而心善。修長城時,秦皇叫她傳聖旨讓民工“三天吃一頓飯”,她則傳為“一天吃三頓飯”,並譴責秦始皇暴政,因此被殺。她被殺的七月十五日,唐山地區將其作為“麻姑節”,百姓年年祭祀這位善良的女仙。

麻姑在大多數圖畫中,都被描繪成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可是,據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麻姑曾與仙人王方平“不相見忽已五百年”,可見麻姑的壽命至少已有數千年之久。更令人驚奇的是,麻姑自言已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蓬萊島附近的海水,比上次又淺了一半,想必是又要第四次變為陸地了吧?可見,麻姑的年齡已有千萬年之久了。

據《神仙傳》載,麻姑是建昌(今江西南城縣)人。在南城縣西南十裏處,有一座麻姑山,山勢雄偉,高4500米,主要山峰都以長壽等吉祥語命名,如萬壽峰、五老峰、葛仙峰、秦人峰等。相傳這裏是麻姑得道之處。她和東漢仙人王方平曾在此相會,山上有“會仙亭”,傳為麻姑與王方平相會之地。山上還有“麻姑仙坊”,唐代即有廟祭祀,道教稱“第二十八洞天”。唐大曆六年(771),顏真卿作撫州刺史時,曾照《神仙傳》的記載,作《麻姑仙坊記》,有大字、小字共兩本,現真跡已無存。麻姑山中多特產,其名多與麻姑有關,取長壽吉祥之義。如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等,均享盛名。

有關麻姑傳說中最為著名的還在於她的為西王母祝壽的故事。相傳農曆三月初三西王母壽誕那天,麻姑在絳珠河畔用靈芝釀成美酒,獻給西王母。王母一時高興,便封她為女仙,於是麻姑獻壽故事就此流傳開來。

東方朔偷桃

在我國曆史上,東方朔實有其人,是漢武帝時期的金馬門侍中。他字曼倩,長於文辭,又善於詼諧滑稽,常常諷刺諍諫武帝的過失,因此而被稱為忠臣。東方朔與漢武帝

在民間傳說中,東方朔曾偷過西王母的仙桃。傳說有一次漢武帝壽誕之日,有一隻黑鳥降落在殿前,漢武帝問東方朔那是什麼鳥?東方朔說是西王母飼養的青鸞鳥,它的到來,預示著西王母將要下凡來為陛下祝壽。武帝聽後,龍顏大悅。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降至,晉謁武帝之後,還獻上盛有七隻仙桃的玉盤,托東方朔轉呈武帝。可是東方朔隻將其中五隻獻給武帝,自己偷偷留下兩桃。武帝不知道,還命令侍臣種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後阻止他說:“這桃可不能種在下界,它的枝葉伸展方圓三千裏,三千年才開一次花,過三千年結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結果,但這小子(指東方朔)每次都偷我的仙桃。”明代唐寅曾畫有東方朔像,並題詩雲:

王母東鄰方小兒,偷桃三度到瑤池。

群仙無處追蹤跡,卻自持來薦壽卮。

東方朔因個子矮小,故被戲稱為“小兒”。

東方朔本來隻是一個曆史人物,與長壽並不沾邊,但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三千年才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那麼偷吃了三次仙桃,壽命起碼也應在一萬八千歲以上了,難怪民間要把他奉為長壽之祖了。在舊時為老人賀壽之日,人們往往喜歡在壽堂上懸掛東方朔的圖畫,以此象征長壽、吉祥。

彭祖

彭祖也是我國民間傳說中一個以長壽出名的神仙人物。據說他是顓頊帝的孫子、陸終氏的兒子,生於夏代,至殷末已有八百餘歲。他常吃桂芝,八百多歲容貌不變,尤其善於導引行氣和房中術。

彭祖善養生,並享有高壽,這大概是符合曆史的真實的。在《莊子》、《荀子》等書中都有關於他的養生之道的記載。孔子也很羨慕他,在《論語·述而》中曾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彭祖

有一種傳說,說彭祖是一位名醫,做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是野雞湯。一天,彭祖遇見了一位饑寒交迫的老人,就把老人領回家,做了野雞湯給老人喝,老人喝後突然變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原來,這位老人是到人間來尋訪的天帝。喝了彭祖做的野雞湯,天帝心裏一高興,就賜他享壽八百歲。屈原在他的《天問》中,針對這個傳說曾提出一個問題:“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意思是說彭祖調製的野雞湯,天帝為什麼要品嚐?得到的壽命那麼長,彭祖為什麼還覺得惆悵?

彭祖是道教的尊神,更是民間長壽的象征,其畫像至遲在明代已出現。彭祖形象為濃眉細眼,禿頭黑胡子,手裏持有一根象征長壽的鳥頭長拐,臉部表情沉靜,略顯呆滯,符合傳說中彭祖平靜無為、隻重養身的性格。人們在壽族中,也常常提到他的名字,如“福祿歡喜,彭祖無極”等等。

康熙“千叟宴”

相傳清代的康熙皇帝六十九歲壽誕時,在京城舉辦過一次“千叟宴”,來赴宴的都是耄耋長者,其中有十三位三教九流的代表——儒生、道士、和尚、小說家、地方官、郎中、陰陽先生、吹鼓手、優伶、鐵匠、農夫、兵士和商人。當時康熙笑眯眯地高舉酒杯說道:“今天請諸位長者飲酒,人人都要行一個酒令,酒令既要與本人身份相稱,又要帶千個‘老’字。朕先起個頭。”說罷,便吟出一首:

叟叟叟,今日欣逢,鬆朋鶴龍。

朕雖老矣,為你祝酒。願君活到九十九。

康熙行令已畢,滿座皆呼:“謝萬歲恩典!”接著便挨個兒舉起酒杯,行令祝酒。席間儒生搖頭晃腦地吟道:

叟叟叟,三教九流,儒家為首。

耆宿元老,功成名就。願君活到九十九。

道士則慢條斯理地說:

叟叟叟,恬淡無為,清虛自守。

前有老子,後有莊子。願君活到九十九。

小說家眉飛色舞地道:

叟叟叟,道聽途說,廣采博收。

老人談資,茶餘酒後。願君活到九十九。

和尚笑容可掬地吟誦:

叟叟叟,阿彌陀佛,常開笑口。

積善聚德,老人長久。願君活到九十九。

地方官一本正經地說:

叟叟叟,明鏡高懸,剛正不阿。

獄訟平息,老幼誇口。願君活到九十九。

陰陽先生以手加額,做了一個看風水的姿勢,說道:

叟叟叟,師法羲和,星卜占候。

風水寶地,老人認可。願君活到九十九。

郎中用手做了一個搖“串鈴”姿勢,說:

叟叟叟,走街串巷,祛病除憂。

妙手回春,老者益壽。願君活到九十九。

吹鼓手做了個吹嗩呐的姿勢,說:

叟叟叟,紅白大事,吹彈鼓奏。

別看吾老,氣足音厚。願君活到九十九。

優伶(戲子)做了個登台亮相的姿勢,說:陰陽先生

叟叟叟,粉墨登場,生旦淨醜。

老爺叫好,少年拍手。願君活到九十九。

農夫做了個揮鋤的姿勢,大聲說:

叟叟叟,汗滴禾苗,躬耕田畝。

雖老猶健,精神抖擻。願君活到九十九。

士兵立正挺胸說:

叟叟叟,為保社稷,執戟荷戈。

廉頗已老,尚能飯否?願君活到九十九。

最後一個輪到商人,他向大家拱拱手,做了個打算盤的姿勢,說道:

叟叟叟,公平交易,不欺老幼。

近悅遠來,財源富有。願君活到九十九。

康熙帝一一聽畢,不覺哈哈大笑。滿座老人也都興高采烈,整個宴會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壽星

現代人們在舉行壽慶活動時,往往把被祝壽人稱為“壽星”,年紀大的稱老壽星,並稱男的為“壽公公”,女的為“壽婆婆”;年紀小的則稱小壽星。

壽星,顧名思義,原來是星的名稱。一說壽星原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星,為東方蒼龍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一。每年五月初的傍晚,壽星便帶著長壽的吉祥之光出現在東方。壽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壽星即老人星,亦即南極老人星。《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可見漢代時已認為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而天空中隻要出現壽星,天下便平穩安定,所以當時人們祭拜它,以祈禱福壽。唐代時將角、亢與南極老人星都當作壽星,並設壇合祭,從此兩種壽星崇拜遂合而為一。

壽星的人神化與祭祀風俗有關。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都要舉行敬老與祭祀壽星的活動。《後漢書·禮儀誌》說,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者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王杖即鳩形手杖。傳說鳩是一種胃口常開的“不噎之鳥”。老人使用鳩杖,寓有進餐可防噎的意思。朝廷賞賜王杖給七十以上的老人,是古代尊老敬老、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的標誌,也是我國尊老養老史上的一段佳話。

由於祭祀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合,壽星遂定格為一拄長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時的壽星像是“扶杖立”,“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明代,壽星長頭短身的形象逐漸突出。《西遊記》所描繪的壽星形象是:“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

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更具喜慶色彩,深受百姓喜愛,其形象為一位白發老翁:白須飄逸,長眉間透著慈祥,手持龍頭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長而大的光禿禿的腦門,民間稱為“壽星頭”。關於壽星的特號大腦門,還有一則傳說:壽星母親懷上壽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親十分著急,竟然問腹中的孩子:“兒啊,你為什麼還不出來?”壽星在娘胎中說:“如果家門口的石獅雙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這話被隔壁的屠夫聽到了,就用豬血塗在石獅雙眼中,結果壽星就急急忙忙從母親腋下鑽了出來。由於未足年份,壽星的頭就變得長而隆起了。

年畫《壽星圖》是民間喜愛的吉祥物,圖上那位慈眉善目的壽星老人滿足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祈望,人們看到他便心曠神怡,從中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和精神的安慰。《壽星圖》四周還點綴有鬆、鶴、龜、桃、靈芝、葫蘆等表示長壽吉祥的動植物,這就更增添了吉祥的氣氛,突出了長壽的主題。還有些年畫將壽星與福、祿二星畫在一起,表現出既求長壽,又求官運、福運的意思,被稱為“福祿壽圖”。

獻酒上壽

我國的祝壽活動究竟始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與演變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中已經出現了“獻酒上壽”的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豳風·七月》雲: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就是說,九月開始下霜,十月打掃場院,等到一年農事活動結束後,人們便殺羊飲酒,來到主人公堂,舉杯祝他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天保》又雲: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鬆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這是臣子祝頌主人的話:您像月亮一樣持久,像太陽一樣永恒,像南山一樣長壽,像鬆柏一樣四季常青,人們沒有誰不擁護您。

上述詩句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歡樂、喜慶的場合中,地位較低的人舉起酒杯為地位較高的人慶賀祝福,祈祝他們壽運永繼、長生不老時所用的祝福語,就已經用了“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語。這在今日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

當然,那時的“獻酒上壽”並不是在誕生的紀念日裏,而是一種特定涵義的祝酒。有時除了一般的娛樂意義之外,還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秦末時劉邦與項羽會於鴻門(今陝西西安東北),項羽的謀士範增想借機除掉劉邦,便命項莊進帳為劉邦敬酒賀壽,舞劍助興,欲乘機刺殺劉邦。後來被劉邦手下人發現,陰謀才未得逞。

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係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今日祝壽禮儀的濫觴。

萬壽節暨唐宋壽禮

萬壽節也即皇帝的壽誕日。我國唐宋兩代的皇帝,非常盛行為自己祝壽。在封建社會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因此他們的壽誕日後來就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全國影響的重大節日。鎏金魚龍紋銀盤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將自己的壽誕日定為節日、並且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的皇帝是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個琴棋書畫、聲色娛樂之事無所不能的風流天子。開元十七年(729),丞相源乾曜、張說等上表,請將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日)定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之天下,鹹令宴樂,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當時唐玄宗親筆批複:“當朕生辰,卿等請為令節,上獻嘉名,自我作古,是為美事,依卿來請,宣付所司。”到了這一天,全國休假三天,朝野上下共同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王公大臣們向皇帝獻上甘露、珍寶、器玩等各種禮品表示祝賀,皇帝也頒賜金鏡、珠囊、縑彩、束帛等表示聖恩。

從這以後,唐宋兩代的許多皇帝都為自己的壽辰製定了專門的節日。如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唐肅宗壽辰叫“天成地平節”;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宋英宗壽辰叫“壽聖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