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化學
古代瓷藝的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景德鎮以外的窯場先後衰落,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製瓷工匠雲集景德鎮,造就成該鎮的“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麵。明代萬曆時人王世懋在介紹當時景德鎮的景象時說:“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據考,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時,在景德鎮從事瓷業的人數已達到了十餘萬人。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質量高,銷路廣。正和宋應星所說:“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先後生產的釉下彩青花瓷器,釉上彩五彩瓷器、鬥彩瓷器、琺琅彩瓷器、粉彩瓷器以及各種多樣的高低溫色釉瓷器,代表著當時中國製瓷工藝的最高水平。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不僅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更要擔負著宮廷用瓷和贈外禮品瓷的重任,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瓷業生產中心——瓷都。
最具民族特色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指應用所謂“青鈷料”在瓷坯上繪畫,然後著上透明高溫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圖案的釉下彩瓷器。這種瓷器的釉彩著色力強,發色鮮豔,呈色穩定,彩在釉裏不易磨損模糊,加上白地藍花有一種特殊的明淨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美觀實用的特色使青花瓷器深受人們喜愛,從而獲得迅速發展,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之一,遠銷國內外。
釉下彩繪和運用青鈷料作為呈色劑是青花瓷器燒製的基本工藝要素。通過對這兩個要素的考察,可以認為青花瓷器在中國燒製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曆史。關於釉下彩繪技藝,早在唐代,長沙窯已曾采用含銅和鐵的礦物為顏料,燒製成釉下彩瓷器。到了北宋,這種釉下彩裝飾方法為磁州窯所繼承,創造了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器。隨後這種方法為更多瓷窯所掌握。釉下彩的技法經曆了400多年的發展,於是在元代出現了成熟的青花瓷器。運用青鈷料做呈色劑在唐代已較普遍。唐三彩的藍釉就是采用了青鈷料,那麼唐代似已應有青花瓷器。出土文物證實了這一推測,1975年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曾出土一件青花瓷枕的殘片;另外在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據說是1948年出土於河南洛陽的唐代白釉藍彩的三足缶複(按無缶複字,可能自钅複字演化而來,钅複為金屬質大口釜)。宋代的青花瓷片曾在浙江龍泉縣金沙塔的塔基和紹興縣環翠塔塔基中發現,據測定它的MnO/CoO比為10.25,Fe2O3/CoO比為0.61,與其他時期的青花瓷器不同。從它的外觀來看,其青花色彩暗藍,甚至帶有一點黑色,初步推測它大概是采用含氧化錳很高的國產鈷土礦。其燒成溫度約在1270℃。
在唐宋青花瓷器燒製的經驗基礎上,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製作達到成熟的水平,並開始大量生產。近40年以來,在元代居住遺址、元代窖藏及元代墓葬中陸續出土了不少青花瓷器。它們的共同點是施淡青白色釉,而不是無色透明釉,青花的色澤帶灰,而不是典型的深藍色,紋飾也比較簡單。據對景德鎮元代青花瓷片的檢測,可以發現它是在當地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胎中A12O3含量明顯增加,表明當時製瓷胎料已開始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而不是隻采用單一瓷石。元代青花瓷的釉層色白微青,光潤透亮,釉中CaO含量較少,Na2O、K2O成分相應增加,表明釉已由石灰釉向石灰堿釉過渡;使用的青花鈷料既有進口料,又有國產料。此外,元代青花瓷器在胎釉方麵尚普遍存在原料淘洗不細,製作較粗劣的缺點,這裏既有時代的烙印,又有原始的特征。
在明代的景德鎮眾多瓷器中,青花瓷器一躍占據了主流地位,它較元代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突出地體現在質量上。大多數明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器不僅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透亮,而且以其青色濃豔、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使青花瓷器的生產邁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明代的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嘉靖(1522~1566)等年間都曾燒製出具有各自特色的青花瓷器,這與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色料有直接的關係。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產品所用青花的色料主要采用鄭和等從南洋、伊斯蘭國家帶回的含錳低、含鐵高的“蘇麻離青”(一種含氧化鈷的青料的譯名),所以產生濃豔的青花,但時有黑斑出現。自宣德後期,由於進口青料的減少,於是多使用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相配合的混合料,在適當的燒成溫度下,青花色彩變成柔和淡雅的藍色,黑斑也少見。至成化、正德年間,由於已普遍單純采用國產青料,加上正德初年的寧王叛亂,景德鎮禦器廠一度停產。這時期其他瓷窯的青花瓷的色調大多較淡淺或稍濃帶灰。嘉靖年間,則又恢複使用了進口青料,並在使用進口和國產混合青料時對適當配比也有了更多的經驗,所以燒出的青花呈現藍中微泛紅紫,濃重而鮮豔。萬曆中期以後,可能由於進口青料的中斷而再度普遍改用國產青鈷料,然而這時期的工匠對國產青鈷料的加工使用已掌握了較豐富的經驗,所以燒成的青花雖然沒有嘉靖時那麼濃豔,但是藍中微微泛灰,也頗有沉靜之感。由上述史實可以窺見明代景德鎮所燒造青花瓷器的變化和發展,所使用的青鈷料原料及其加工技術則是這一變化的主要根據。
由於瓷器上的青花分別與釉和胎熔合,刮下來的青花試樣中,除青料外,必然還含有部分釉和胎,因而所得的分析結果並非單是青料,而是這種混合物的化學成分。從分析數據來看,青花部分中氧化錳和氧化鈷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鐵較高。表5—2是分別產於浙江、雲南的鈷土礦的化學成分。由表可見,國產鈷土礦的成分中,氧化錳的含量要比氧化鈷高達數倍乃至十餘倍。對照之下,可以推測上述宣德青花大盤上的青花所采用的青鈷料是進口青料。由於進口青料含錳不多,含鐵量卻很高(是屬於含鈷鐵礦),所以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青花,其顏色是藍中泛綠,深色的部分呈黑色,大的呈黑斑,小的呈黑點,是Fe2O3,產生的效果。國產青料,礦物學上名鈷土礦,產地分布頗廣,名稱也不統一。鈷土礦實際上是由二氧化錳、氧化鈷和其他氧化物所組成的複礦。
一般未經燒製的鈷土礦是不足以直接用做青料的,僅經一般加工的國產青料,呈色往往明顯帶灰。明代時的製瓷工匠還絕不可能了解到青花的主要著色劑為鈷的氧化物,氧化鈷用量過高,會使色澤易發紫黑,過低則不能顯出青藍色;鈷土礦中氧化猛、氧化鐵的含量多寡會對青花呈色造成很大的影響等。但是他們卻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的適當配比及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的深加工,從而燒出了高質量的青花瓷。他們在配製釉料中,還認識到鈷土礦用多了,會使顏色泛紫(由於鐵、錳氧化物的增加);若是礬土石用多了,則會使研磨加工變得困難(礬土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鋁)。他們根據經驗,對國產鈷土礦采取了一係列富集挑選等加工手段。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麵,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隻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及禦器龍風等,皆以上料畫成……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者為下也。凡使料煆過之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粗,不轉鏽),然後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朱琰在其《陶說》中寫得更為詳細:“其八曰采取青料: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采者入山得料,於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黃、大而圓者為上青,名頂圓子。攜至鎮,埋窯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廣東諸山產者,色薄不耐火,隻可畫粗器……白地青花,亦資青料。明宣德用蘇泥勃青,嘉靖用回青。青非不佳,然產地太遠,可得而不可繼。”又說:“其九日揀選青料:青料揀選,有料戶專司其事。黑綠潤澤,光色全者為上選。仿古霽青、青花細器用之。呈黑綠,而欠潤澤[者],隻供粗瓷。至[於]光色全無者,一切選棄。用青之法,畫坯上,罩以釉水。入窯燒成,俱變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黑;火候稍過,所畫青花亦多散漫……按明用回青法:先敲青,用捶碎之。揀有朱砂斑者為上,有銀星者為次,約可得十分之二。其奇零瑣碎,碾之入水澄定,約可得二十分之一,所得亦甚少。選料不精,出器減色,故必屬之料戶專司。”對鈷土礦的淘洗、煆燒、揀選、磨細等加工,實際上是提高了青料中氧化鈷的含量,部分地剔除了鐵、錳氧化物的成分。色料的磨細程度不僅影響畫工,就對顯色來說也很重要,色料愈細,更能使顏色均勻調和;若色料中有過粗顆粒,在燒成中就可能出現黑斑。
正是在逐步認識、掌握青料的采集、加工的實踐中,明代青花瓷器的發展經曆了上述的曲折過程。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禦器廠仍主要采用浙江產的青料,燒出的青花瓷達到了純藍色,不再泛紫色,並有深淺層次分明的青花色調,即取得了比明代更高的工藝水平。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濃淡一致、層次分明,則是由於著釉技術有了改進。明代青花瓷的濃淡層次,是瓷工用小毛筆在塗抹青料時,利用筆觸青料的多寡來掌握;而清代的瓷工則已能熟練地運用濃淡不同的青料,調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
爭新鬥豔的鬥彩瓷器和五彩瓷器
鬥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鬥彩這一名詞不見於明代的文獻記載,而首先出自清雍正年間成書的《南窯筆記》謂:“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複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在唐宋的低溫鉛釉PbO~SiO2的基礎上,明代時瓷工又添加硝石,將K2O引入鉛釉,發展為PbO—K2O—SiO2三元係統的釉上彩料工藝。在明代以前,釉上彩和釉下彩工藝就都已出現,但是它們多是以單一色彩應用。在元代青花釉和釉裏紅瓷器的啟示下,宣德年間的製瓷工匠試著在已燒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鐵紅繪圖,然後在一定溫度下燒烤,從而創製出青花釉上紅彩瓷器,這便是最初形式的鬥彩瓷器。隨後工匠們又創製出青花金銀彩等鬥彩新品種。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鬥彩已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的結合,不是宣德年間的單一釉上紅彩,而是至少三四種色彩,有的多達六種以上。其施用的色彩有豔麗的鮮紅、油紅、鵝黃、杏黃、蠟黃、薑黃、水綠、葉子綠、鬆綠、孔雀綠、孔雀藍、葡萄紫、赭紫等。利用天然礦物配製出這麼多的釉上彩,是成化時期製瓷工人的重要貢獻,為後來的五彩、粉彩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成化鬥彩瓷器的圖案中,青花是主色。它是先用青花勾畫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內填入,或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畫另一半。有些圖案則幹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來表現,其他色彩僅起點綴作用。到了嘉靖、萬曆年間,這種裝飾繪畫有了一個大變化,即圖案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交織繪成,彩色濃重,尤其突出紅色,青花反而僅起藍彩點綴作用。所以成化的鬥彩瓷器的風格以素雅取勝,而嘉靖、萬曆時的鬥彩,人們習稱為青花五彩瓷,它以濃豔為特色。青花五彩瓷器的出現表明釉上多彩的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也展現了彩瓷工藝發展的新階段。
明代的純粹釉上五彩瓷,一般包括紅、綠、黃、褐、紫諸色,大多以紅色為主。實際上,凡有紅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雖不夠五色,也叫做五彩;無紅彩的,則叫素三彩。在中國古代,婚嫁、祝壽等喜慶,稱葷事,一般用紅色,大紅大綠象征喜慶。喪葬等稱素事,不得用紅色,故素三彩也能得到發展。素三彩瓷器的發展,對於彩瓷工藝也是新的嚐試。
及至清代,特別是在康熙年間(1662~1722),五彩瓷器的工藝有了明顯的發展。康熙五彩除紅、綠、赭、紫等色外,更發展出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同時在五彩中加用了金彩。其藍彩燒成的色調,濃豔程度超過青花。黑彩具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麵和周圍花邊中,加強了繪畫的立體效果。金彩的運用也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間在礬紅或霽藍等上描金的單一手法。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的五彩更嬌豔動人。明代時的五彩,由於色調不夠豐富,故彩繪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為主流,康熙五彩則根本上改變了這一主流方向。釉上五彩一般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白瓷上進行彩繪,然後在彩爐中經低溫燒烤而成。假若爐溫過高,將出現顏色流動而破壞畫麵;假若溫度過低,則釉彩就光澤不足,附著力差。所以明代的五彩時有光澤晦暗的現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鮮豔,光澤清澈明亮。由此可見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把傳統的釉上彩瓷工藝推向了高峰。